深圳至香港某段铁路隧道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及隧道分段涌水量预测

2018-10-31 07:38钟志芳
西部探矿工程 2018年11期
关键词:涌水量风化工程地质

钟志芳

(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惠州516008)

1 概述

深圳至香港某段铁路隧道穿越深圳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大致呈南北走向,隧道的起止里程为DK111+900~DK119+600,全长达7700m,由深圳段(DK111+900~DK115+907)及香港段(DK115+907~DK119+600)组成,见图1。深圳段北起益田路皇岗公园,在地下沿益田路南行穿过广深高速公路后进入福田保税区,接着沿红棉道抵达深圳河中心线,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交界处,在越过深圳河中心分界线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后,香港段分别穿越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新田公路,到达牛潭尾村附近为止。因隧道的长度较大,按规范规定需进行隧道分段涌水量预测。

2 场地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该段铁路隧道的两端DK111+900~DK114+258里程段及DK117+740~DK119+600里程段场地为丘陵地貌,中部DK114+258~DK117+740里程段场地为滨海沉积平原地貌,地形总体为两头高,中间低。其中深圳段场地均已建成为城市街区,地表建筑物及道路密布,交通繁忙,人员密集。香港段大部地段场地保留为自然保护区或农业用地,地表分布有水溏、沟渠、沼泽以及丘陵。

2.2 地层岩性

根据场地勘察成果,隧道场地分布有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交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坡残积层(Qdl+el)、燕山晚期侵入花岗岩(γ53)以及侏罗系砂岩(J)等地层。

2.2.1 人工填土层(Qml)

素填土(层序号①):褐红,褐黄色,褐灰色,稍湿,松散—稍密状,主要由粉质粘土堆填而成,局部地段表层为砼路面及砂石垫层。场地内广泛分布,厚度0.30~7.20m,平均3.86m。

2.2.2 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

该地层分布于滨海堆积平原地段,由淤泥、粉质粘土以及砾砂等土层组成。

(1)淤泥(层序号②1):深灰色,软塑—流塑状,粘粒为主组成,含有机质,常见贝壳碎屑及朽木,土质滑腻,闻之具腥臭味,埋深0.00~15.60m,平均4.45m,厚度0.80~17.60m,平均7.05m。

(2)粉质粘土(层序号②2):棕黄色,可塑—硬塑状,粘粒为主组成,土质均一,粘塑性较强,埋深0.30~24.15m,平均8.89m,厚度0.45~14.00m,平均2.87m。

(3)砾砂(层序号②3):灰黄色,饱和,稍密,颗粒成份以石英为主,砾石含量约占30%~45%,埋深4.20~18.90m,平均12.19m,厚度0.50~10.50m,平均5.52m。

2.2.3 第四系坡残积层(Qdl+el)

该层由花岗岩或砂岩风化残积而成。

粉质粘土(层序号③):黄褐、红褐等色,硬塑,成分以粘粒为主,土质不均,其杂含物,以及粘性由母岩成份的不同而稍有变化。埋深0.30~28.20m,平均12.44m,厚度0.50~14.70m,平均6.02m。

2.2.4 燕山晚期侵入花岗岩(γ53)

该侵入岩分布在深圳段场地。

(1)花岗岩全风化(层序号④1):褐红,棕黄色,除石英外,其余矿物均已风化成土,岩芯呈土状或土夹砾砂状,浸水易软化、崩解。埋深2.80~30.80m,平均15.99m,厚度0.50~27.80m,平均9.10m。

(2)花岗岩强风化(层序号④2):肉红色,褐黄色,风化裂隙很发育,裂面见强烈铁染痕迹,岩体破碎,多呈块状及碎石状,岩块锤击易碎。埋深4.80~44.80m,平均26.47m,厚度0.50~8.70m不等,平均3.88m。

(3)花岗岩弱风化(层序号④3):肉红色,粗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质坚硬,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呈块状及巨块状。埋深5.30~46.00m,平均31.51m,揭露厚度1.30~8.80m不等,平均7.67m。

2.2.5 侏罗系(J)砂岩

分布于深圳段南端至香港段终点地段。

(1)砂岩全风化(层序号⑤1):灰黄色,原岩组织结构已风化破坏,岩石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其厚度较大,埋深 8.10~66.39m,平均 32.65m,厚度 1.00~51.25m,平均14.04m。

(2)砂岩强风化(层序号⑤2):灰褐色,岩石呈碎块状,部分呈薄层夹于全风化带中,岩质较软,锤击易碎,小岩块可用手折断。埋深16.30~69.20m,平均39.91m,厚度0.80~16.40m不等,平均4.72m。

(3)砂岩弱风化(层序号⑤3):灰绿色,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岩质较硬,节理裂隙较发育,顶部裂面偶见铁质渲染痕迹。该层埋深较大,埋深介于30.00~67.81m,平均 48.89m,揭露厚度 0.90~32.50m,平均11.69m。

隧道场地各岩、土层分布情况见图1。

2.3 地表水及地表水概况

2.3.1 地表水发育情况

隧道场地的主要地表水体为深圳河,该河是区内主要的常年地表径流,发源于深圳市梧桐山,呈东北至西南流向,流经场地中部的滨海沉积平原,系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界河,河北岸为是深圳市区,南岸为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深圳河吸纳了上述两岸的小型支流,是两岸地表流水的主要排泄通道。

2.3.2 地下水发育情况

(1)地下水的类型。根据场地地下水的形成、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及水理性质,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以及燕山晚期花岗岩、侏罗系砂岩裂隙水2种类型。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场地丘陵地带地下水欠发育,地下水量较小,地下水主要形成于雨季,由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因其水力梯度大,地下水一般沿基岩裂隙快速于丘脚补给松散岩类含水层,或以泉水方式排出于地表水体。深圳河两岸滨海沉积平原地区地下水发育,平原地带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汇集与存贮场所,松散岩类孔隙水为该地段地下水的主要组成部份,除接受大气降水,以及周围丘陵区的基岩裂隙水补给外,该地段地下水与深圳河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较为密切,相互补、排关系明显,补、排的转换受大气降水及潮水涨、退影响,涨潮及降水充沛的丰水期,以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为主,相反,在退潮及枯水期,以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为主。场地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主要受地形控制,丘陵区地下水流向中部滨海沉积平原,平原区地下水总体流向与地表水一致,排泄入深圳河,再汇入大海。

2.4 岩土层的透水性及富水性特征

根据勘察现场抽水试验成果,结合地区经验,场地各岩土层的透水性及富水性特征见表1。

表1 岩土层渗透性及富水性特征一览表

3 隧道分段涌水量预测

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按照《铁路工程地质手册》(修订版)P191~197表2-4-9,隧道单侧通水量可采用以下公式推求:

式中:Q——隧道单侧涌水量,m3/d;

B——隧道通过含水层长度,m;

K——含水层渗透系,m/d;

H——含水层厚度,m;

S——水位降深,m;

表2 隧道分段正常涌水量计算成果表

R——隧道影响半径

根据隧道通过断面的不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隧道分段正常涌水量计算成果见表2。

预测隧道洞身正常涌水量为26359.80m3/d,在滨海沉积平原区隧道洞身穿过砾砂的隧道分段正常涌水量较大,上述地段地表水及地下水均很发育,且两者间水力联系密切,应特别注意加强防水、排水措施,防止突水、涌水事故发生。

4 结束语

长度较大的铁路隧道,常常穿越复杂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环境,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岩土透水性较强以及地下水发育的地段,隧道施工中容易产生较大的突、涌水事故,威胁施工安全。因此隧道场地勘察按规范规定进行隧道分段涌水量预测,对隧道的安全设计与施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猜你喜欢
涌水量风化工程地质
胡家河煤矿涌水特征及规律分析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隆德煤矿下组煤开拓延深工程涌水量预测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广西忻城某石材矿山涌水量预测研究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设计与应用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