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动能培育看浙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

2018-10-31 01:10陈王进徐璐
浙江经济 2018年18期
关键词:规上制造业传统

□陈王进 徐璐

在浙江进入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应更好发挥浙江传统制造业改造的基础优势,更加突出对标提升导向,更大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培育新动能、放大新动能、激发新动能,加快打造浙江制造新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新动能,传统制造业仍大有可为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内涵上看,新动能本质上是依靠先进技术、人力资本等“全要素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其培育壮大既包括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的新动力,也包括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释放新活力。从浙江发展实际看,到2017年底消费品、原材料、机械设备及零部件三大领域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的企业数、从业人员数、总产值、利润总额分别占规上工业的73.6%、69.4%、66.2%、65.2%,仍然占据实体经济的半壁江山;规上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同类行业的12.0%、7.3%、6.2%,较规上工业占全国的比重分别高1.4个、1.5个、0.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制鞋、化工、五金、家电等一大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发展优势、行业地位比较突出。因此,通过改造提升全面激活传统制造业的新动能,基础很好、潜力很大、现实需求非常迫切。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从产业演进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对立统一,在经济发展中互为依托、可以相互转化,绝大部分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组合应用新技术而形成。如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源于传统汽车制造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应用,新材料产业产生于传统重化工与物理、化学新工艺的重组结合等等。从传统产业本身看,多数产业技术成熟、仍然处于发展期或成熟期,通过改造提升完全可以转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和低耗低排发展,逐步成为有竞争力的高新产业,催生一批百亿甚至千亿级别的企业、行业品牌。2018年进入世界500强的218家制造业企业中,属于车辆及零部件、石油化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的148家,占2/3以上。从浙江实践看,以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为突破口,联动抓落后产能出清、优势产业升级、融合拓展深化和“腾笼换鸟”,是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有效举措。2017年来,全省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3431家、整治“低散乱”小作坊小企业5.7万多家,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0多万亩、腾出用能空间200多万吨标准煤,用于发展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48.8%、40.5%和29.7%,分别比2016年提高8.7个、1.7个和6.8个百分点。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应用的重要领域。一方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壁垒较高,其持续发展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通过融入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回报来提供。如生物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始就被人们寄予厚望,但直到生物技术开始在农业、工业和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后,巨额投入才有合理回报并使之快速成长为万亿级产业。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持续发展演进,必须依托传统产业这个具体而复杂的应用载体,以获得持续的技术反馈使之不断成熟壮大。如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技术,从二战结束后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末都未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显著的贡献,直至传统产业等领域广泛普及,并扩展到工业控制、个人电脑、手机等系列终端和应用后,技术上才真正成熟,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才全面爆发。2017年,浙江规上工业利润的增量部分有60%以上来自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增加值中属高新技术产业的份额已达到45.2%。浙江传统制造业规模总量占全部工业的2/3以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领全国,更有条件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与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数字经济、高新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互促并进发展。

图/新华社

放大新动能,加快改造提升应对标推进

(一)去芜存菁,在产业整合上与国际同步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多数行业供需错位问题突出。2017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77.0%,按国际通行标准总体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浙江是工业大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工业品达200多种,大部分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通过去产能促进产业整合更加迫切。

以出清低效无效产能为抓手,促提升、腾空间。在“十三五”以来淘汰近6000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整治近9万家“低散乱”小作坊小企业、盘活35万多亩存量用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加快出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依法整治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不达标的小企业小作坊,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就地改造、整合入园等方式实现规范提升,提高空间集聚度和规范发展水平,盘活空间发展关联的高新、新兴产业。

以企业兼并重组为抓手,强龙头、促集中。浙江传统制造业起步于农村工业化,目前已形成3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大企业和一大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但行业无序竞争、议价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应把握全球产业重组整合浪潮和行业竞争寡头化的趋势和机遇,大力推动优质企业股改上市,引导优势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开展横向并购、围绕延伸产业链开展纵向并购、围绕拓展价值链开展跨国并购,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话语权强、竞争力突出的超千亿级创新型龙头企业。

(二)精准施策,在智能制造上与国际接轨

2017年来,浙江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领域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1.4万多台,规上全员劳动生产率累计提高13%以上,有7成以上企业已实施技术改造,但多数改造仍停留在工业2.0、3.0阶段,主要以机械手替代简单用工为主,无人工厂、黑灯车间等工业4.0形式的技改项目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传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以纺织业为例,2017年浙江纺织业规上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的1/3,棉纺每万锭纱用工约为发达国家的1.4倍。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时代机遇,更好用数字技术为传统制造赋值赋能。

——突出工业4.0的思路、理念,大力推进智能化技改,以分行业试点示范为抓手,加快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全覆盖,逐个行业、逐类企业推近多种形式的智能化技术改造,扩大有效投资,提高先进装备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针对传统制造业属于“设备供应商驱动型”(即由核心供应商以设备的形式为传统企业提供新的技术)产业的实际,大力培育工业信息工程服务公司,推广新昌陀曼、康立纺机等经验,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向行业数字化技改技术、设备集成供应商、服务公司转型,更好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与工程服务公司的紧密互动,促进技术积累和技术进步。

——顺应消费结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升级趋势,大力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等在研发、设计、采购、制造、营销、管理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动一批企业建立准时生产(justintime)体制,带动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和网络电商。

(三)多措并举,在技术创新上与国际对标

2017年,浙江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8.8%,研发强度1.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速近年来首次追平全省规上工业,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但与发达国家平均2%的水平相比,研发强度仍然偏低,特别是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占比仅1.8%(上世纪60年代日本类似发展阶段该比例在50%左右),在先进适用技术引进上力度远远不够。

注重“干中学、用中研”。传统制造业技术框架相对稳定,引入相关的研究人员、购买技术服务、开展对外合作等“非正式R&D”活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形态,应鼓励企业更多引进利用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技术,更强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更注重发展基于一线实践的全员创新、大众创新,提高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效率。

注重“补短板、强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是制约传统制造业基础创新的主要短板,应继续加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和主要块状经济“全覆盖”;围绕规模超千亿元的重点行业,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或机构牵头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强新材料、关键工艺、智能化成套装备等重大技术项目化攻关,通过创新券等形式完善共性技术开发、推广使用机制,使技术成果加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四)守住底线,在绿色安全上与国际看齐

近年来,浙江全面推进能源“双控”、工业治水促转型,积极推动落后产能淘汰、企业入园集聚,不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传统制造业绿色安全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全省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90万元/亩、单位用地税收19.3万元/亩、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0.8万元/吨标煤。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位产品水耗能耗、主要设备能源效率、污染物排放指标等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品质要求提高,“邻避”现象也时有发生。

借鉴日本“环境与能源技术开发计划”等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和空间规划引导,并瞄准化工、有色等流程工业以及金属铸锻及热处理、印染、造纸制浆、喷漆等离散工业环节,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应用,从源头上节约能耗水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借鉴美国一些企业与环保部门结成伙伴关系、实施“气候领导者计划”等做法,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制定实施更高的环保标准、绿色产品标准等,推动企业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

借鉴杜邦、巴斯夫等世界一流企业绿色安全管理有关经验,积极导入和推行先进管理模式,积极培育一批分行业绿色安全制造服务供应商,倡导企业实行高于法律标准的行业标准和内部管理规范,切实降低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率和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激发新动能,促进优化升级需机制托底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建立完善精准服务机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推进审批事项规范化、审批权限层级配置合理化、审批过程要素资料减量化,深化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不断优化涉企政府服务、释放改革红利。持续推进清费降本减负,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新政和省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减负降本政策,以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用能等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定向定时精准发力,增强企业获得感,用成本的“减法”换取企业发展的“加法”、市场活力的“乘法”。统筹产业、科技、金融、财税、土地、能源、环保等政策,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合力。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完善倒逼激励机制。坚持把“亩均论英雄”改革作为倒逼和激励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机制。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激励力度,对综合评价结果好的企业,在政府性评奖评优、试点示范申报、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创新载体建设、人才引进培育、保障用钱用地用电用能排放需求等方面给予倾斜,更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推动优质企业围绕主业做强实业、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发展。加大对低效企业的倒逼力度,对综合评价结果不理想的企业,依法依规实施整治倒逼,加强重点调控和监管,限时停止各类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分类推动低效企业主动提升、就地转型和有序退出,加快改变一些行业“低、小、散、弱”格局。

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立完善依法治理机制。切实增强法治思维,在改造提升过程中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低散乱”小作坊小企业、园区化发展等方面守住法律底线,引导企业、社会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上建立合理预期,避免行政过度干预、简单“一刀切”。用好法治方式,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经信、国土、环保、安监、工商、质监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执法机制,加强在土地、环保、能源、质量、安全生产等执法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依法落实主体责任。积极推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做精做优做强,更好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协调服务功能,强化监督自律,维护行业信誉,优化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规上制造业传统
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发展情况、问题及建议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贵州规上白酒企业上半年增加值达569亿元
2020年1—4月全国酿酒产业产量1506万千升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