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平
摘 要:水稻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全世界接近一半人口的主食。 21 世纪以来,中国水稻呈现“面积无增长,单产提高慢,总产增长少,消费增长多,进口增长快”的不良态势。为了避免粮食危机,提高产量尤为重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质改良已经成为水稻育种一个十分重要的育种目标。
关键词:优化水稻;大米质量;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8.08.081
当阳市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山区、丘陵、岗地、平原兼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排灌方便,是種植水稻的适宜区域。
我市现有耕地面积120.21万亩,基本农田面积93.2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2万亩,农业人口35.9万人。水稻是我市重要粮食作物,是农民种植业收入主要来源。
1 做法及成效
1.1 做法
(1)试验示范+宣传引导。近年来,市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局)开展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870亩,示范品种85个,对品种的生长特性、抗性、产量、米质进行观察、记载、甄别和鉴定,完成品种比较试验报告33份,试验数据3500多个,筛选出适合我市不同水稻区域、不同市场需求的优质水稻品种20多个。
(2)项目建设+辐射带动。2017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省级现代农业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示范片建设项目,建设资金60万元,总面积31 000亩,选择了3~5个优质水稻品种。项目区在河溶、育溪、半月、王店4个镇,亩平单产达671.5 kg,示范区粮食总产达2081.7万kg,共增收稻谷128.65万kg,亩产值达到1746元,比非示范区亩增产值107.9元,净增收益334.49万元。当年实现了项目区水稻面积稳定、单产增加、总产增加、产值增加。
(3)培育新型主体+专业化服务。近几年,市农业局建立健全培育服务制度,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在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管理等环节上全方位、全程化培育、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方案”行动,提高稻米品质。
1.2 取得成效
(1)优化水稻品种,强化粮食功能保护区建设。通过优化水稻品种,推广水稻种植集成技术,2017年,粮食种植面积110.42万亩,比上年增长0.82%;总产49.87万t,增幅为2.11%,居全省第十四位(前进一位),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4.51万亩,总产25.83万t,比上年增7.85%。2017年,探索粮食功能保护区建设,水稻30万亩、玉米20万亩、小麦15万亩。
(2)优化水稻品种,促进水稻品牌绿色发展。积极发展有机、绿色、生态优质稻。仙草米业的“金福大米”获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2万亩;晶石玉马、仙草米业、民天米业分别获得“有机大米”认证,总面积达到2500亩;经调查,示范区内平均施药减少1.5次,农药亩平减少37.5 g。2017年,全市完成化肥减量约2820.8 t(纯量),化学农药减量约32.54 t。
2 存在问题
(1)政策支持、推动和引导不够。发展优质水稻生产,优化水稻品种,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即对发展优质水稻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稻谷深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或农户的扶持不够;对大米绿色品牌“三品一标”的创建支持不够。
(2)优良种子推广力度不够。我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达45万亩,每年需求种子60万kg,市内经销商供应40万kg,外市县供应20 万kg,水稻品种达到180多个,主推优质良种力度不够。
(3)粮食产业服务体系链条发展不健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够,产业化程度仍然很低。粮食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贮藏、运输、包装、销售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粮食深加工链条不长,经营规模小,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尚需解决。
3 发展思路及建议
要科学制定当阳市“优化水稻品种,提高大米品质”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亩平均节本增效150元以上;主推优质水稻品种在10个左右,逐步推进水稻种子“一镇一品”;力争培育1个全国知名品牌和2个湖北优势特色稻米品牌,稻米及其精深加工产品的水平和档次明显提高,优质水稻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面提升,促进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
(1)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强化粮食功能区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实现规模化生产。按照种植面积“调山区、稳丘陵、增平原”的原则,因地制宜打造“优质稻+绿肥”“稻渔共生”“一种两收”高产高效优势板块。
(2)推广集成绿色高效模式,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等高效种植技术,大力推广病虫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快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耕整等标准化作业技术,配套推广防高温热害、洪涝灾害、寒露风等避灾减灾技术。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水稻全链条生产服务水平。着力推广“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水稻生产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公司、涉农企业为生产主体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程式服务,形成以公益性服务组织为引领的“一主多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