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长鑫
鸬鹚又称鱼鹰,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驯养鸬鹚主要用于捕捉水域中的活鱼,它是渔民的好帮手。
一、生物学特征
成鸟体长80厘米、体重1800~2800克,体羽乌黑色并带有紫色金属光泽。嘴强大厚重,尖端具有利钩,并有发达和便于收缩的大喉囊,适于捕食鱼类。鼻孔小,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每足有四趾,均具蹼膜。
二、生活习性
鸬鹚栖息于宽阔的水域,如池塘、湖泊等,飞行力强。除了迁移,通常不离开水面。善于游泳和潜水,一般可潜水1~3米深,有时可深达10米,潜水时间一般为30~45秒。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潜水的时候通常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鱼之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潜水后其羽毛湿透,需张开翅膀晒干后才能飞翔。
三、生长繁殖
雌鸟每年于1—8月产蛋,一般每次产蛋5~6个,单枚蛋重约54克,雌、雄成鸟轮换孵蛋,1个月左右可孵出雏鸟,双亲一起哺育雏鸟。鸬鹚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蛋,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蛋6~20枚。
四、人工驯养
人工驯养的鸬鹚,饲料以小鱼、黄鳝、猪肠等为主食,每只每天飼喂量为800~1500克。换羽期适当增喂豆类食品,如豆腐等,每只每天增喂300~400克。每天下午喂食1次。吃饱之后的鸬鹚不宜运动和使役捕鱼。驯养鸬鹚用于捕鱼,可自雏鸟60日龄开始,让其随已驯熟的成鸟入水练习。约150日龄后,大部分经过驯养的鸬鹚都能顺利地掌握捕鱼的本领。用于捕鱼的鸬鹚,需用绿绳或稻草在其颈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属环套在其颈部,以防止其捕到鱼后吞食。每次捕到鱼后,在取下它衔回的大鱼的时候,还需要喂给它小鱼以资奖励,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鱼。
(吉林省通化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邮编:1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