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节 BTV走近教育世家

2018-10-30 01:19刘颖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世家老师孩子

刘颖

三个教师世家 三段传奇故事

他们缘何要几代人坚守教师岗位?

奖章的背后记录了哪些感人故事?

祖祖辈辈积淀和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三尺讲台,一门师表,数十载传道授业。教育世家一脉相承,父辈子女诠释了师道的守望与延续。在今年教师节来临前夕,BTV科教频道《非常向上》节目特别采访了三个教师世家。这三个家庭的共同点是几乎所有成员都当过老师,他们中有扎根内蒙古的知青教师,有勤勤恳恳耕耘教师岗位的全国优秀教师,还有心系学生29年的平凡老师。他们缘何要几代人坚守教师这个岗位?祖祖辈辈积淀和传承的究竟是什么?《非常向上》节目就带您一起领略他们无私奉献的师德家风。

第一个教育世家

王文丽家庭

[世家背景]

王文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教研员,北京市首届名师工程培养对象。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她从教27年,植根课堂,潜心研究教学,先后出版教学专著《语文让我如此美丽》《课堂飘香是茉莉》等。

王文丽的丈夫范颖也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他现在是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教育集团小学科学教师。公公范中武是外交部领事司退休干部,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领事,驻印度尼西亚参赞。早年间,在越南任华侨学校教师。婆婆李齐男退休前是朝阳区光华路二小教师。王文丽的母亲张希燕,退休前为东城区(原崇文区)体育馆路小学数学教师。1968年她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作为北京知识青年插队到了内蒙古,在呼伦贝尔一个叫尼尔基小镇上生活了21年,从代课教师做起,后转为正式教师。父亲王振远退休前为北京汽车技工学校职工,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做过5年小学音乐老师。

妹妹王文慧现就职于东城区板厂小学,是一名语文教师。弟弟王文贺现就职于朝阳区芳草地小学远洋校区、数学老师。

记者来到王文丽家采访的时候,正赶上他们的家宴。原来趁着今年暑假,王文丽的母亲和妹妹要乘车回到家乡内蒙古,王文丽告诉记者说:今天全家人给老妈和文慧送行,她们明天就要去内蒙古去探亲。母亲1968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作为北京知识青年插队到了内蒙古,在呼伦贝尔一个叫尼尔基的小镇上生活了21年。今年正好是我们老家莫力达瓦旗建旗60周年,母女俩决定回家乡去看一看。

参加聚会的清一色都是教师,王文丽是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教研员,丈夫范颖是朝阳区芳草地教育集团科学教师。母亲退休前是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的数学老师,父亲做过5年小学音乐老师,妹妹就职于东城区板厂小学,弟弟和弟妹分别教数学和舞蹈,除此之外,王文丽的一位得意徒弟今天也来参加了这次聚会。徒弟说,王老师在我们心中都是女神,尤其是在教学方面。另外她的人格魅力也非常强,都是我们特别膜拜的。

母亲扎根内蒙古21年甘当老师

王文麗的母亲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1968年8月去的内蒙古。“我去的地方是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汉古尔河公社三河大队。这是个少数民族旗,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我刚开始去的时候跟农民一样每天靠干活挣工分。三年之后,我就当了代课教师,在莫力达瓦旗实验小学任教,一直干到1988年年底调回北京。”

王文丽母亲在内蒙古的21年中,下过田,教过课,耕耘过广袤的土地,也浸润了当地孩子们的心田。在当老师的日子里,一届届学生成了她最大的情感寄托,也让她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回忆说,印象中有一次下课,有位少数民族孩子的家长找到她说:“老师,您教孩子说了汉语后,孩子开始愿意念课文,愿意说汉语了。”听了这话,她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我们知青给当地的教育事业增添了许多的新鲜血液。最起码标准的语言、规范的教育都让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有了很大的起色。”

在这期间,王文丽的父母结识并组建了家庭,育有三个子女。

妹妹曾经不想当老师,因为太清苦了

因为父母都是教师,王文丽和弟弟妹妹从小耳濡目染,对教师这份职业有着自己的追求。步入社会后,他们不仅把教师职业看作是普通工作,更当成一份事业,并且各自在职业道路上都有了卓越的成就。王文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在全国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出版教学专著《语文让我如此美丽》等。在王文丽看来,自己的成就与兄弟姐妹间的切磋交流有着直接的关系。她的妹妹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学老师,两次被评选为“最美教师”,妹妹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工作尽心尽力。

姐妹俩平时聊天的话题也往往跟教育教学有关系。王文丽说:“我现在是一名教研员,主要工作就是研究教学,研究老师和学生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时妹妹就会给我提供最鲜活、最丰富的资源库。另外我们家庭氛围也是充满正能量,大家都有着共通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都是一致的,很和谐。”

正如王文丽所说的,教师之家的家风是和谐幸福的。可是,一开始王文丽的妹妹并不想从事教师职业。她妹妹说,自己年轻时对未来理想和道路并不特别清晰。所以有一个阶段内心很不愿意当老师。“我的全家都是老师,当我看到我父母那一辈的生活时,我觉得当老师太清苦了。”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教师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尤其是当了妈妈之后,我发现自己跟过去完全不同了。开始的时候我确实不喜欢当教师,但是我的性洛确实很适合。后来当我静下心来,努力和投入进去之后,我就发现自己真的很热爱这份职业。”

不强求女儿的人生选择

和妹妹相同,王文丽的女儿也因为家里老师太多,需要背负的责任太大而没有选择师范院校。她的女儿现在在澳洲留学,学的是服装营销设计。王文丽也曾经想让女儿选择去做老师,但是女儿的一席话让她彻底改变了主意。女儿说:“妈妈,你总是鼓励别人,应该自由、自主、个性化。为什么轮到家里人,轮到我,你就要包办代替呢?”女儿的话点醒了王文丽,她长大了,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先进的教育观念也应该首先折射在自己家里面。

教育孩子光有爱还不够,还要用心

“我的爸爸原来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我妈妈也从事了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他们在工作中都非常执着认真投入地去做每一件事。这份品质也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在工作中对孩子都是很投入,并充满爱。其实,在教育这件事上,光有爱和热情还不够,还要扎下去、沉得下去,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生活在这样的教育世家里,我觉得特别幸运。我公公一家也是书香门第。公公做过外交官,到现在还保持着读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我婆婆喜欢书法,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她现在还在上老年大学。这样的家庭氛围也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爱人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小学老师,我也挺以他为自豪的。有时候我们也互相打趣调侃,当我知道彼此的内心都把对方当做是一种荣耀和骄傲时,都会感觉到自己很幸运很幸福。”

在王文丽看来,“世家”是积淀和传承的代名词。教育世家,既是对教育行业的认可与尊敬,也是对新一代教育人的鞭策与鼓励,而教育世家背后的沉重与责任,似乎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够诉说。

第二个教育世家

陈铁苹家庭

[世家背景]

陈铁苹1989年在朝阳区任教,现在白家庄小学,有29年的工龄。她的爱人魏辉从1988年工作至今,现在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工作,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婆婆仉可1960年开始任教,曾是中学语文教师,1993年退休。公公魏松森1961年任教,曾是中学政治教师,1998年退休,现已去世。儿子魏明昊1997年出生,现为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大二学生,准备考教师资格证,立志当老师。

幸福的四口之家是她内心最强后盾

一个闷热的午后,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教师陈铁苹急匆匆地赶到了学生王安琪家。因为听说孩子的眼睛被发现近视,散瞳后的一个月都不能看书,她就赶忙来看望孩子。一路上,陈铁苹心情都很焦急,她告诉记者:“马上就到暑假了,安琪是个特别喜欢读书的学生,本来已经制定好了假期里的读书计划。但是眼睛散瞳后,很长时间都不能看书。所以我打算跟她妈妈商量一下,看看能给孩子一些什么样的具体指导。”

三年前,也就是2015年9月,陈铁苹接手了一年级2班,也就是王安琪所在的班级。这是陈铁苹从教26年来首次接手一年级班,也是首次做贯通小学六年的班主任。她觉得这既是挑战,也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机遇。

为了增加对学生的了解,陈铁苹的家人在背后一直支持她,婆婆和丈夫告诉她要坚持家访,多和学生、家长面对面的交谈,回到最本真的沟通方式上来。

陈铁苹的婆婆1960年任教,做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到1993年退休。公公曾是中学政治教师,现在已经去世。丈夫魏辉在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儿子在北方工业大学学习数学专业。

陈铁苹说,自己的家庭很简单,丈夫、儿子、婆婆和她,大家共同构成了这个小而幸福的四口之家。“我能够幸福的成长,到现在成为朝阳区的优秀教师,与我这个家庭是分不开的。这样一个教师家庭给我带来了很多的鼓励和帮助。我有一位特别好的婆婆,她退休后给我们每天做饭、收拾家务,成为了我们家庭强大后盾。每天晚上,我们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几个人坐在沙发上开始聊各自今天遇到的事情。我会给他们讲班里的孩子一天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他们特别愿意听。”不要求儿子拔尖,父母言传身教最重要

虽然家庭简单,但爆发出的能量却是巨大的。陈铁苹曾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在朝阳区2014“名师工程”班主任工作特色展示活动中向全区教师做了精彩的成果展示。

一张张奖状,一座座奖杯,婆婆都为陈铁苹整理得井井有条,所有的奖状都按年份整理好。她统计过,从1993年到2017年,陈铁苹一共获得了187张奖狀。陈铁苹的儿子魏明昊看到母亲的这些荣誉,也很为母亲感到自豪。渐渐地,他心中埋下了做教师的种子。“我从初中开始一直当班长,参与班级的管理。我跟老师们平时接触也比较多,所以对这个职业非常感兴趣。我希望未来也能够从事这个职业,能够教书育人,帮助年轻人成长 ”

长辈温文儒雅为人师表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魏明昊。他谈起自己成长当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却是小时候唯一一次挨打,让他永远不能忘记。“那是我爸唯一一次打我。当时我才三四岁,正跟小朋友在外边玩,也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骂人脏话,就顺嘴说了出来,没想到被我爸爸听见了。他把我从外面拽回来就是一顿臭揍。从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说脏话了。我父母平时挺惯着我的,但是那次挨揍,家里没有一个人拦着,这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父亲魏辉认为,三代人之间对教育理念的传承,最明显也最重要的就体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了。儿子为人正直,自我控制能力强,有责任感,一家人都很满意。 谈到对儿子的教育,陈铁苹说:“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说靠父母说教,而是在于家庭的言传身教。我每天有很多工作要做,经常会拿回来一大摞作文本在家批改。孩子看到的是妈妈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专心工作,而不是看电视消磨时间。我觉得这种影响对儿子的成长非常好。儿子从小到大,我没有特意要求他必须考前几名,或者必须在班上拔尖。我认为,只要让他看着父母去认真努力地对待工作就可以了。”在学生心目中,陈铁苹最爱笑

三尺讲台,三代家传,陈铁苹在做小学教师的近三十年里是快乐的。现在,许多教过的学生已经长到了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年龄。这群孩子都和陈铁苹有着浓厚的师生情谊。每一年,他们都要和老师举行一次聚会,很多孩子的家长也会参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铁苹就像一块磁铁,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将学生、家长以及周围的同事、朋友都吸引到她身边,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教育能量场。

在她的学生心目中,陈老师是一位特别爱笑的老师,笑容总是挂在她的脸上,孩子们从没看到过她忧愁的时候,她总是把欢声笑语带给每一个学生。一位刚刚毕业的学生说,跟陈老师在一起这四年也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四年时光。

第三个教育世家

高凯博家庭

[世家背景]

高凯博出生于教师之家,父母都勤勤恳恳做了一辈子教师。他的父亲高亚全1975年3月至1985年7月在北京市平谷区熊尔寨学区任教,后到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人事科工作并于2016年7月退休。母亲李凤芝从1990年1月至1996年7月在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小学任教:妻子现在是海淀教科院研究员,之前也在小学做过三年一线教师:高凯博曾是海淀区八一学校的毕业生,2009年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母校任教至今。

谁说男教师就不能关心到每一个学生了

两年前的教师节前夕,也就是2016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回到了曾经度过小学和初中时光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在看望师生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高凯博作为优秀青年教师代表进行了汇报。正如他与习主席交流的:现在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压力比较大,需要适应,需要学习。

高凯博出生于教师之家,父母都勤勤恳恳做了一辈子教师,妻子现在是海淀教科院研究员,之前也做过三年一线教师。家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和术业有专攻的钻研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他,所以,作为新一辈的青年教师,他对自己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凯博曾是海淀区八一学校的毕业生,2009年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母校任教。高三学生们的压力是空前的,高凯博也和他们一样处在备战状态。为了减轻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作为男教师的他,经常会细心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状态。

可是,身形略有单薄的高凯博,在持续高强度的工作里,也曾一度病倒,而那也是女儿刚出生不久的时候。“没有孩子时,我每天早上6点之前起床,工作一天到晚上11点后赶紧睡觉。当时身体还能吃得消,没出现什么问题。但这两年我有了孩子,孩子夜里要吃奶,有时候她一哭闹就会影响我的睡眠。时间一长,我的身体就有点小问题。有一次严重时甚至晕倒了,躺在床上起不来。后来我就开始服药,每次身体稍有点不舒服就赶紧吃药。”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让高凯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晕倒的三天里,他一直在思考,那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己选择教书育人这条路有没有错。

父亲从小对儿子学习上要求很严格

高凯博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平谷人,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平谷的乡村学校任教。在他看来,大山里的孩子们朴实、天真,每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都会被他们的快乐感染,而这份深山里的责任与幸福,他更希望儿子高凯博能体会到。

现在,眼看着儿子高凯博每天六点钟不到就爬起来,天黑了回家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父亲心里除了心疼,更多的是一份欣慰。“前段时间他班上的一个读高三的孩子的姥姥去世了。高凯博给这个孩子补完课,送他到火车站回老家去参加姥姥的葬礼。我觉得儿子这件事就做得特别好。当老师就是要关心每一个同学,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高凯博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教师,深感这份职业背后的甜蜜。“我觉得教师这份工作特别有意思,每一次学生考试成绩出来以后,看到自己班上的孩子考了好成绩,我心里就特别幸福。”谈到对高凯博的教育,他说自己从小就对儿子功课抓得很紧。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自己已经提前把六年级的知识都给他讲完了。因为成绩优秀,儿子在班集体里一直也非常自信。有时候,同学遇到不会的题就来问儿子。从那时起,高凯博就成为了同学中的小老师。

教育世家的优势就是可以群策群力

在高凯博看来,教育世家的最大优势就是无论是谁在专业领域遇到困难,全家人都可以召开家庭会议,群策群力,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合力解决问题,而这也是他在工作中能愈发得心应手的重要原因。

高凯博的爱人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她的工作领域除了信自、化方面的研究,还会做一些教前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她也会了解到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这就成了夫妻俩的共同话题。两人在家的时候没事就经常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在教育上遇到的问题。这时,妻子就成了高凯博的高级参谋,经常帮他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编导讲述】

三个教育世家背后的故事

胡欣是制作《教育世家》的编导。说到这期节目的编后感,她很坦率地说:“这次拍摄让我很感动很震撼:这三个教育世家其实只是千千万万老师中的一个缩影。他们平时工作都非常辛苦,对每个学生的付出都非常多。我希望每位观众在看过节目后都能更多地理解老师的工作。很多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还经常被搞得焦头烂额,更何况老师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孩子的事情,所以要更多理解他们。”

选择家庭要求两代以上都是老师

说到这三个教育世家的选择,胡欣表示,这期节目当初在策划时就希望通过教育世家来展现师德是怎样传承的:所以在选择家庭上,他们也格外用心。“我们的标准并不是这位老师要多么优秀,但一定要在教师岗位上能够乐在其中,有自己心得体会的。从硬件条件上,我们希望最好能两代以上都从事教师职业。”确定家庭后,胡欣开始进入到实质性拍摄阶段。“我提前一个月就和他們进行联络。中间虽然有点小插曲,但是总体来说拍摄得非常顺利,一共也就用了不到十天时间,基本上完成了所有拍摄工作:”

三个家庭的相处氛围都很平心静气

在谈到拍摄最大感受时,胡欣说,这三个教育世家和普通家庭最大的区别就是家庭成员相处时都很平心静气,从不吵架。“这三个家庭可以说都是书香门第,他们的家风让我印象深刻。每个家庭成员在一起相处时都非常心平气和,从不吵架。比如陈铁苹的婆婆不仅承包了所有家务,还当起了儿媳的助手,帮她整理获奖证书。陈铁苹对婆婆也特别好,经常陪老人聊天。整个家庭氛围就非常和谐和团结。”

不过,教育世家在子女的教育上也会面临和普通家庭一样的问题:胡欣说:“比如说王文丽的女儿就认为当老师比较清苦,家里还有那么多老师,所以自己就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起初王文丽也想让她当老师,但女儿告诉妈妈,为什么你总是鼓励别人要自由,要有个性,偏偏到了我这你就要包办代替。经过思考,王文丽决定尊重女儿的心意,让她到澳洲去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第二组家庭中的儿子魏明吴小的时候因为说脏话被父亲暴揍,全家人虽然平时都很宠着他,但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护着孩子,因为他们的教育目的是一样的。

老人的眼泪让编导感动

说到幕后的故事,胡欣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王文丽的公公举着一张老照片老泪纵横的样子。“老人曾经在越南任华侨学校教师。我去采访他的时候,老人翻出一张珍藏的老照片,并给我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照片上是六十年前他和他的学生拍的。学生后来在越南待不下去了,就漂洋过海先到了香港,又去了美国,并且在美国定居下来。20多年前学生给老师寄来一封信,里面夹着这张照片,信里学生告诉老师,这些相片上的水渍是在逃亡时被海水浸泡的,但这张照片始终是他最珍贵的宝贝。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会让他回忆起过去那段美好的师生情。说着说着,老人也流下眼泪。”老人告诉胡欣,这位学生已经去世了,直到去世前,他还会挂记着远在万里之外自己曾经的老师,并且漂洋过海把这张照片寄给了老师。制作完这期节目,胡欣的内心也很被触动。“我感觉到能当好老师的人,首先就要是心底有爱的人。有了爱,他们才会对待工作如此认真,对待学生如此耐心:对于未来,我也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去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采访。”

在这三组家庭中,有18个人从事教师行业,他们有的参与新学校创办,为新中国的教育开创新的天地,还有的曾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有的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一辈子的教书匠,勤勤耕耘几十载;有的虽不是一线教师,却在默默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退休了也不停歇奔走的步伐……在教育世家里,我们看到教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信念。代代相传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德。值此2018年教师节,祝福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节日快乐!

猜你喜欢
世家老师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