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2018-10-30 09:41刘倩倩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1期
关键词:运动疗法康复治疗应用

刘倩倩

【摘 要】目的:探究运动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对其进行分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患者,对实验组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以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运动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提升患儿治疗的有效性,提升患者治疗效率,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运动疗法;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228-01

小儿脑性瘫痪是当前儿科常见的患儿脑部神经系统障碍类疾病,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儿在母体内和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或者胎儿在母体内由于缺氧、病毒感染、毒品等多种因素,而导致的脑部发育存在缺陷。下文就运动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对其进行分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患者,在实验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22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患儿为0岁,最大的患儿为5岁,所有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1±0.6)岁,其中体重最轻的患儿为2.6千克,体重最重的患儿为15.4千克,所有患儿的平均体重为(5.69±3.56)千克;在对照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18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患儿为0岁,最大的患儿为4岁,所有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2±0.4)岁,其中体重最轻的患儿为2.7千克,体重最重的患儿为16.4千克,所有患儿的平均体重为(6.15±3.24)千克。经比较,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以比较。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运动疗法进行治疗,以便能够更好的抑制患儿异常的反射性姿势[1],从而让患儿能够获得正常感觉并进行正常运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2.1 在患儿脑瘫早期的治疗方式 早期进行运动治疗,需要对患儿进行有效的训练,这主要应用于关节并没有发生挛缩和变形患儿,大都对于一岁内的患儿进行。具体方式是医护人员能够根据患儿的发育状况,对患儿进行诱发和刺激,首先引导患儿进行追视训练,进而引导幼儿进行头部的旋转训练和前后屈伸练习,进而稳定患儿的头部,并在此基础上辅助患儿进行翻身、坐立、爬行、站立、行走的训练[2],以便于能够在运动护理的过程中对患儿的头部、肩膀、肘关节、腕关节、手指、骨盆、髋关节和膝关节、踝关节进行有效的活动,从而促进患儿运动发育,减少其异常姿势的出现。

1.2.2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 在对痉挛型的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运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减少患儿肌肉的张力,以便能够帮助患儿提升自身的拮抗肌收缩的能力,所以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能够诱使患儿从被动运动→助力运动,采用反射性的抑制姿势来减少患儿异常姿势,并逐渐引导患儿出现自主运动[3]。这就需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能够将患儿的肩关节屈曲或者向后伸展,向外部旋转联系,并进行上肢的伸展运动,在患儿的髋关节处进行简单的屈伸和内外旋,需要给予患儿手掌以一定的负重,并辅助患儿进行头部的运动,以便患儿能够进行自主运动。

1.2.3 手足徐动型 这一运动治疗原则主要应用了反射性的抑制性姿势对患儿的异常动作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让患儿选取横坐位的姿势并进行保持,或者长坐的情况下进行抱球练习,为了提高患儿肌肉的收缩能力,需要对患儿的头部、肩膀、手肘等部分进行压迫和负重运动,此过程中需要维持较长时间的姿势并且需要对患儿进行匀速的活动,进而对患者的感觉进行刺激,可以让患儿处于爬行状态,双手撑地,以便能够提升患者手肘的负重[4],必要时给予患儿足底负重。还需要对患儿进行平衡训练,对患儿伸展反应、翻正反应和平衡反应进行强化,可以将患儿置于皮球上,让其对固定物体进行抓握。在进行运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人员需要注意避免对患儿造成牵拉,以免对患儿造成损伤。

1.2.4 共济失调型 需要对患儿采用早期的治疗方式进行患儿头部、肩膀、手掌、骨盆和膝盖关节的训练,以便能够提升患儿肌肉的张力[5],需要让患儿在负重的情况下进行距离测定能力的训练,要让幼儿在相同的时间、空间和距离下进行行走训练,同时也需要对患儿进行平衡训练的强化,并训练患儿的感觉能力,此时可以以触摸、治疗球或者在倾斜板等医用训练器械上进行有目的训练。

1.2.5 混合型治疗 需要对患儿的痉挛情况进行控制,采用整体性的抱球姿势进行训练,让患儿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并采用主动或者被动的关节运动减少患者缓解变形和痉挛现象的出现[6]。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若是显效,则证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患儿没有出现异常姿势和反射残存的状况,且患儿自身运动功能良好,肌肉和关节运动状态良好,与同龄正常儿童反应相当;若有效,则证明患儿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患儿出现极少的异常姿势和反射残存的状况,且患儿自身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肌肉和关节活动状态有所改善,与同龄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若是無效,则证明患儿临床症状并未改善,患儿出现异常姿势和反射残存的状况,且患儿自身运动功能并未改善,肌肉和关节活动状态没有变化,与同龄正常儿童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对两组患儿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在75分以上则证明患儿有轻度的生活障碍,在50-74分之间,则证明患儿有中度的生活障碍,在49分一下,则证明患儿有重度的生活障碍。

猜你喜欢
运动疗法康复治疗应用
中医推拿与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观察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