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于菱
【摘 要】目的:探讨生化检验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生化指标检验,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甘油三酯(TG)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生化检验,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221-01
糖尿病属于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是指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功能异常,引起的慢性血葡萄糖增高[1]。机体长期血糖增高,可引起心脏、视网膜、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慢性功能性损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均发生变化,故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所升高。对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属于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实验室检查属于糖尿病诊断的首选检查,具有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受外界影响小,且操作简单等优点,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展[2]。本院对于糖尿病的患者,采取生化检验,效果较佳,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53例男性,37例女性。年龄43~78岁,平均(66.29±1.32)岁。病程2~15年,平均(10.02±1.16)年。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对照组:55例男性,35例女性。年龄44~79岁,平均(66.20±1.40)岁。两组受检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受检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检验方法
1.2.1 FPG检验 指导所有受检者在接受FPG检验时应该禁饮禁食8~10小时,并于次日清晨抽取2ml的静脉血,并采取葡萄糖氧化酶测定,每个受检者均检查3次,FPG的正常值范围为3.89~6.1mmol/L。
1.2.2 糖耐量检查 指导所有受检者在接受糖耐量检查前三天正常饮食,每日应当摄入糖类食物150~300g,并于检查前一晚21点开始禁食,直至第二天检查前。并抽取2ml静脉血检测血糖,即为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应该停用胰岛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将80g葡萄糖溶于200~300ml的水中,指导受检者于2~4分钟内饮完,并于服用葡萄糖后的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各空腹抽取2ml静脉血进行检测,且收集受检者的尿液进行尿糖检测。在正常情况下,当受检者服用葡萄糖的30分钟~1小时血糖浓度可快速增高,于2小时后可降至空腹血糖水平。对于未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且尿糖检测结果(+)即可判断属于糖耐量异常。
1.2.3 糖化血红蛋白 采用亲和层析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将血样本中的血红蛋白加入到层析柱中,当其跟硼酸相结合时,经层析法即可检测出。
1.2.4 TG 指导所有受检者于检查前一晚20点之后禁饮禁食,并于次日清晨8点时抽取5ml的静脉血,共2次。于抽血后的2小时内分离血清,并于4小时内测定TG。正常值为0.21~1.76mmol/L。若受检者的TG值高于正常值,这提示其可能患有糖尿病,故应该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作t检验;P<0.05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各项生检验指标 观察组FPG、餐后2h血糖、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TG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内容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后的又一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给其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3]。若治疗不当,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糖尿病属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之处。
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甘油三酯(TG)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糖症是指FPG>7.0mmol/L,若患者出现高血糖,可直接造成机体缺乏水分,血渗透压增高,患者的口渴中枢受到刺激,致使机体出现多饮、口渴等症状;且机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下降,可造成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而机体所消耗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增高,故而可出现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4]。低血糖症是指FPG<2.8mmol/L。低血糖症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例如心悸、冷汗、乏力、饥饿感、头晕、意识模糊等,严重者可抽搐、昏迷[5]。而患者持续性低血糖可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糖耐量减低的患者其转归有三种[6]:(1)可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2)病情维持现状,不改变;(3)恢复正常。有学者认为若对于糖耐量减低的患者,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有1/10~1/5者可发展为糖尿病。而对于糖耐量减低的患者,采取的有效的干预,例如规律作息,合理膳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适当运动等,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发生糖尿病[7]。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血红蛋白之间结合形成的产物,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准确反映患者近期2~3个月内的血糖水平,也可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合理调整血糖。TG属于血脂的关键组成部分,多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不过其可随着患者的年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波动,尤其见于中老年患者和体质量严重超标者。对于TG升高的患者,提示其可能存在糖尿病,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综上所述,對于糖尿病患者,进行生化检验,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邹远芹. 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3, 11(2):95-96.
[2] 蔡丽君.分析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4):616+618.
[3] 余树增.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122-123.
[4] 侯志慧. 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18):83-84.
[5] 陆光辉,周发为.糖尿病诊断中生物化学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01):112+115.
[6] 陈进.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02):88.
[7] 樊海燕. 糖尿病诊断中生化检验的应用及价值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3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