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雨 张家伟 王欣宇
摘要:十九大中的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新时代背景之下乡镇企业对农村建设发展新的意义。本文通过探讨农村民生问题,在历史传统的农本思想中发掘当代农村民生保障政策以及乡镇企业对农村民生问题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乡镇企业 农村民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农村民生问题是中国政治的稳定器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农本”思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归根结底受益的是全体中国人民,国家财富的发展与均衡是这个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的根本。自中国形成政治社会时便将农民的发展放到国家治理的重要地位,因为不论是中国发展的哪一个时期,农村民生问题都是中国政治的稳定器。中国古代是世界大国,农业发展处于世界前列,发达的农业文明催生了以它为基础的儒家文化和政治文明中的重农思想。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倡导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管子》中指出:“民无所游食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都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农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人民和国家生存的根本。另一方面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最为关注的问题,农民是土地的主要使用者,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因此,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持统治秩序,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小农经济发展,而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土地的固定性,减少因土地大范围以及频繁流通所带来的社会动荡。通过这样的利害关系,统治阶层更加重视农民的地位和发展,农本思想就这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根深蒂固。
(二)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新中国能够建立并发展也依赖于中国农民这一广大阶层。在近代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是从革命失败经验中找到的新的革命道路,同时,毛泽东同志也看到了近代中国的根本国情,近代中国被国内外各种势力所瓜分,政治的极度动荡给被统治阶级(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农民)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因此,农民这样长期处在依附于统治者的阶级更加渴望一个稳定的政权统治。在这一方面,农民与共产党所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相互团结合作,形成一个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团体,进而范围逐渐扩大,也就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传统农本思想与当时中国国情以及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三)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农村不能乱”的讲话精神
我们通常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国农村农业改革的关键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之下才得到了彻底而全面的发展。是当时的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是大幅度减产、农村经济严重下滑的现状才会促使领导人力排众议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1958-1978年这20年时间里,中国的农业出现的问题太严重了,城市尚未成功改革发展,农业和农民是当时新中国的根本保障,农民最基础的生活保障都无法实现,内忧外患之中,有些外国政治家甚至还在预言中国农民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革命胜利的保障,那么保障农村农民的发展亦是新中国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习近平同志打好农村脱贫攻坚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公布于2016年12月7日。该文件指出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中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可以得到保障的总体要求和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两会中就重点提出将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计划中的重中之重。并且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农民的发展是当前中国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脱贫致富是中国缩小国民收入差距,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到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大部分贫困地区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发展情况良好,但仍有广大农村地区处于贫困阶段,因此,在改革过程要更加加强精准扶贫,重视脱贫攻坚战略的效率和质量。在党的领导下,集中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战。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尝试,也是农村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借鑒和物质支持,那么在当今发展的新时代,城市也要反哺农村,扶持农村的发展,农业是最初中国的基础,农民自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重点发展对象,“农本”思想一脉相传,始终贯穿于中国发展战略之中。
三、乡镇企业对保障农村民生的重要作用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乡镇企业产生并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正是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鼓励,乡镇企业才成为了我国新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由于市场的冲击和其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生产方式的限制,失去了往日迅猛发展的势头,乡镇企业整体呈现衰落趋势。乡镇企业的衰退趋势是于农民的重大损失,为了挽救这一形势,政府大力支持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振兴战略,乡镇企业正迎来了属于它的发展机遇,同时它也担负着农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实现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乡镇企业是农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对保障农村民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乡镇企业为农村和国家带来的是经济效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让一部分最先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形势的人先富起来,进而带动其他人后富起来,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发展乡镇企业正是有着这样的规划蓝图。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以农民投资为主举办的企业,此后便在农村出现了第二产业甚至还有一部分第三产业。其次,在这些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就近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乡镇企业的过程,也是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无形之中也加快了城镇化的速度。农民在农村与城镇的移动过程中,使农村和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也将城镇中更加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生产技术等带到农村,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扩大了农村农产品销售市场,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渠道。
(二)弥补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乡镇企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到市场的冲击,受制于资本、人才、技术以及创新理念的匮乏,尽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发展仍然陷入一种相对被动的局面,处于一种不景气的状态。在这个时期内,城市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形成一种高速发展状态,由此,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就是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政府不断推出新的促进农村发展战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都是为了更好地加快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新农村战略部署的背景下,乡镇企业逐渐走出去,从更多路径创新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乡镇企业也凭借自身政策優势吸引更多的资金在乡镇进行大规模的企业发展,引进更多的技术人才和新发展理念,逐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体制。在城镇化发展迅速背景和政府政策鼓励之下,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着企业发展的较低成本优势,乡镇企业在这样的机遇之下逐步形成属于自身的发展模式和稳定的发展趋势。乡镇企业对农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只有农村经济更快地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有逐渐缩小的可能,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才会进入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
[3]管仲.管子·禁藏篇[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4]徐光启.农政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