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 提供支架 精准指导

2018-10-30 09:41陈建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微写作学情案例

陈建红

摘要:本文以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微写作设计与实践”实践过程的一节课为例,提出了微写作训练的逻辑起点问题,指出日常的微写作需要“时时写”“处处写”“文文写”,但不能过于随意,要精准定位学情,并基于學情提供准确的教学支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克服写作中的畏难情绪,每练有心得,时时有进步,从而达到喜欢上写作,爱上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学情;微写作;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119

一、课例背景

写作是阅读的必然延伸与归宿,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对人的思想、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培养和发展、审美力的提升以及人文的积淀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在传统的日常作文教学中,一直遵循“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耗时长、运作慢、效果差,因此往往只被零星地点缀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甚至干脆被舍弃,这显然不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鉴于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目标,随文随堂插入微写作设计,或以课文为典例让学生进行描摩、再造,使学生有参考材料和语言借鉴;或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思考进行微创作,满足学生写“真生活”“真自己”的需求。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收到良好的效果。

微作文“体积”微,耗时微,短小灵活,便于操作,能随文插入、随堂生成,所以能时时写,文文写,天天写;又因为它短小,所以能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写、乐写,久而久之就可形成“带着写作意识去生活”的习惯,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自然在长期的训练和内化中潜移默化,慢慢养成。实现顾明远教授所说的:“学生的素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的,是在长期的训练和内化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然而,在课题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微写作的“时时写”“处处写”“文文写”如果过于随意,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教师布置写作时往往基于目的,基于经验的判断,而非基于学情,这使得训练不是立足学生,非学生所需,而收效甚微。

二、情景描述

片段一

以《我与地坛》的随文插入微写作为例

师:在《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中大家最喜欢那段文字?(很多学生选择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段约200多字的描述。)

师:这段话如果用一句概括性的语言来描述,该怎么说?

生1:地坛充满生机。

生2:地坛里万物竞相生长。

生3:地坛中无论多么渺小的生命都能自得其乐,找到自己生命的乐趣。

师:大家概括得很好,把这段文字的实质概括出来了。那么我们用大家的概括来替换文章这段文字可以吗?

学生齐答:不可以。

生1:文章中的描绘非常形象,一个个动植物跃然纸上,非常生动,有感染力。

生2:列举一个个具体的“小名词”——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比一个抽象的“大名词”更有画面感,更有感染力。

生3:我觉得这些小名词——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他在此处旨在突出这样微小的生命都能精彩地活着,找到生命的价值,更何况人呢?而宽泛地说“地坛万物生长”达不到这样的目的。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文学的语言,讲究形象具体含蓄有表现力。而大名词没有这样的特征与表现力,只有小名词才能表现出生命的细处和深处。不同的小名词能传递出不同的意义。如“赤”不但理解为红色,“夜”不只是白昼的对立面。“田园”不只是种菜的地方,看见了“新绿”二字,会联想到希望、生命力青春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就会感到萧条、生命的无常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生似有感悟,作思考状。

师:光学不练假把式。那今天课后我们就模仿这段文字来写一段话,题目为“校园·青春”。

本来以为有这样的铺垫和模板,学生应该会写得很好,然而,作文收上来后,发现仍有学生的作文要么干巴巴的、不够形象,要么写不长,要求至少200字,只挤出了50字,要么是描写不能体现一定的主旨。

片段二

看来简单的模仿并不能解决问题,得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的薄弱点,才能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习作,笔者把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类:一类为不懂裁剪材料,因此主旨不明确;一类为不能写具体、形象;一类为景与情不能有机融合。以第一种为例,笔者进行了以下引导:

1. 你注意过校园里植物的具体名称吗?能报出几种?(如含笑、柞木、大叶女贞、黄杨、日本晚樱、枸骨、赤楠、绿萝等)。

2. 你觉得哪些植物的形象能与青春的形象相符?

3. 由这些植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如何使用一些动词把你的青春形象和这些植物融合起来?

经过引导后,学生修改了自己的习作。举一例呈现如下:

修改前:“春天来临,菁菁校园,增添了一抹抹绿,百花齐放,红的、粉的,有的缀在枝头,有的铺满了地。校园里书声琅琅,与这校园的春意互相映衬,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场面。”

修改后:“又是一个艳阳天!阳光照在高大挺拔之柞木上,叶子上似乎跳跃着光斑。那不起眼的矮小赤楠也绿得似乎能滴水了。忍不住跑去与大叶女贞比比身材,那直冲云霄的笔直躯干让我汗颜!想去摸摸那常绿的小乔木——枸骨,不是松树那样高大,却在春光里挺直了自己的身子,努力生长,叶子似骨且坚硬,不负枸骨之称。又跑去见见那日本早樱,是学考季节,我想听见她与叶同放、祝福学子的盛状!还想去探探那珍稀的红豆杉,柔软的茎上缀着片片细小绵多的叶子,像盛满了青春的心愿。哦,这样一个处处是风景的校园住着一个春天和我们热血沸腾的青春。”

相比之下,初稿和修改稿有很大差别。从篇幅上看,初稿72字,修改稿240字。从内容上看,修改稿意象丰富,描写细致,语言细致,充满了情感色彩。通过“忍不住跑去比比身材”“想去摸摸”“去聞闻”“想去探探”等句式引出植物意象的细致描绘,一个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青春形象跃然纸上。

三、案例反思

1. 厘清学情,精准开发微写作内容

以往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上都是依据“写作目标”这一维度来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忽略了写作学习主体,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具体情况的分析。尤其是对大作文的要求更是面面俱到,更难兼顾到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微作文因为其篇幅小,一练可针对一个问题,为写作教学基于学情开发带来了可能。

德国著名教育家希尔伯特·迈尔说:“要去学生站的位置上迎接他们。”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学生的写作困难,关注学生的写作困难,分析学生的写作困难,微化处理学生的写作困难。以上面的仿写《我与地坛》片段为例,因为有具体的例子,所以学生学会了描写,但还不够具体与生动。原因何在?主要是没有找准学生“写不具体”的学情。如学生不懂得把大名词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小名词。描写时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准确运用“小名词“,而避免使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因为大名词把很多同类的事物都包含进去了,所指的事物形象就很模糊。如“校园里含笑、樱花、木槿都开了”和“校园里各种花都开了”,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外,这样写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能表明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此类推,学生不懂从局部去观察、结合多种感官去写,描写事物时又很笼统,写不具体。而在案例中了解到具体学情后,从学生具体学情出发加以引导,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写作教学有时就如中医看病,写出好的文章就如看好病是目标,而这过程中离不开“望闻问切”,这“望闻问切”就是把握学情。这也充分说明“基于学情“是微型写作内容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

2. 基于学情,精准搭建教学支架

了解了学生的学情,知道了学生存在的薄弱点及写作困难,如何给予帮助?依笔者之见,这时就需要精准的写作知识来给学生搭建有效的教学支架,才能让学生有方向又有方法。这种精准的知识一般不是现成的。而需要通过教师开发。一方面可以从写作要求提炼,一方面可以在学生的习作例文中提取。如案例中,笔者一开始只是提供了一则范例,一个模糊的目标,就让学生写,并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也没有给予方法和策略,于是学生就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片段。而后来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分析后,立足学生的写作实情,同时依据习作要求和学生习作,笔者列出了三个指导写作问题支架,就给了学生明晰的方向和方法,学生的习作就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充分显示了指导写作提供支架的必要性。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和其他教师一样总是会教授学生一些写作知识,如什么是叙述、描写、抒情,怎样过渡自然,怎样安排详略等。经常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辛苦异常,但拿起笔来依旧一头雾水。因为教师讲述的往往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使学生知道了理论却不会使用,指导便成了隔靴搔痒。就如学游泳,教练始终站在岸上讲授,而不下水去教,那学员是永远学不会的。作文也是如此。只有教师下到这篇作文的水中,针对学生作文的具体问题,提供有效支架,这种支架可以是问题、提示、范例、情境、向导、头脑风暴等,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学生就会克服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喜欢上写作,爱上写作。

3. 立足学情,目标定位更精准

评价在写作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起到导评、导改的目的。在传统的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往往是没有目的性,只是见子打子,或者天女散花,让学生不知所措。一次要解决问题的太多,于是一个问题也解决不好。而微写作的微评价,根据微目标确定评价的点,这样的评价就更具有针对性。而笔者认为,立足于学生的学情,一次习作练习的目标要有节制,要争取“一课一练“,“一课一得”,要紧扣知识点,靠船插篙,教什么评什么,特别要就某个目标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这样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如本课例中,目标就定在对某个地点景物进行细致生动描绘并表达一定的主题上。根据这个目标提供评价,学生的对修改要达到的要求也清晰明了,再提供写作支架,学生就很容易获得进步了。而微写作注重日积月累,每次微评价的点累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学段学生要达到的写作要求。

爱默生曾说,人们对自己心灵一闪而过的微光,往往将其舍弃,只因为其微小,而人们却又从天才的作品中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而微写作因其微小易操作而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如若在微写作的长流细水里,时时关注学情,经常给予有效的支架,精确指导,相信这潺潺细水也定能汇聚成海,有气势磅礴之日。

参考文献:

[1] 沈建军.微型写作课程实践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 吴 勇.习作教学中的“精准知识”的生成过程[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7(5).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海盐第二高级中学 314300)

猜你喜欢
微写作学情案例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样板案例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