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2018-10-30 10:35葛施琳
祖国 2018年17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浮生六记意识形态

葛施琳

摘要:本文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定义,及其与翻译的关系,以《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分别从主要翻译策略和译者选词等方面分析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 《浮生六记》 影响 文学翻译

一、意识形态与翻译活动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Ideology(1994)中对“意识形态”做出定义:“意识形态象征着某一特定的重要社会团体或阶级状况和生活经验的观念和信仰,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

安德列·拉菲弗尔(Andre Lefevere)在其1992年出版的著作中写道,“意识形态和诗学是操控翻译过程的两大因素。”韦努蒂也曾提出,“翻译是对异域文本的能动性重构,作为一种媒介,反映出译入语与原语在意识形态、文化、语言、政治等方面的差异性。”(1998)

二、译者意识形态差异

(一)译者个人经历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省龙溪,是我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和翻译家。他成长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在依山傍水的简陋农舍中度过童年,他向往简单的生活和俭朴的美德。林语堂曾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对中西方文化的探索与了解为林语堂的文学活动提供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洞察力,特别是他的翻译工作。

本文分析的另一个《浮生六记》英译本由白伦江素恵夫妇合作完成。白伦来自美国,曾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69年至1974年,他进一步在台湾系统地学习中文。自1997年以来,白伦一直在中国大陆工作。江素恵是白伦的妻子,她出生在台湾的高雄,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中华电视公司担任记者。1984年,她作为第一批从台湾到大陆访问的记者来到中国大陆,从此一直行走于海峡两岸,致力于促进两岸相互了解和交流。

(二)翻译《浮生六记》的社会背景

林语堂译本诞生于20 世纪30年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尝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同时中西文化地位也相差悬殊。当时的文学作品,包括翻译作品,很大一部分都致力于让中国文化相关文本突破限制从而顺利进入强势的西方文化并成功吸引西方读者。

而白伦、江素恵于1983年翻译《浮生六记》,当时中国已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阶段,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日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发言权,中外交流得到加强。同时中国实行“走出去”的文化策略,西方读者期待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范围也大大提高。

(三)译者翻译观点

《论翻译》是林语堂的一本杰出著作,他在其中提到:“翻译标准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为了达到忠实标准,林语堂倡导句译,反对字译,强调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且忠实需求传神;为了达到通顺标准,译者应采取意译,按译入语读者心理上能够接受的译入语习惯行文;林语堂还指出,文章之美不在质而在体,为了达到美的标准,译者一定要把原文之风度神韵译出。”(陈荣东,1997)。

白伦、江素恵是合作翻译,他们首先仔细研究原文,然后白伦翻译第一稿,江素恵再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最后修改并重写草稿,直到翻译完全揭示了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据白伦所说,他们非常重视两个词之间的微妙区别,例如“美丽”的中文表达,他们尽量从许多同义词中选出表达最精确的词,例如 “attractive, appealing, amazing, flattering, voluptuous, pleasant, perfect, cute, alluring, excellent, charming, lovely, compelling, grand and extraordinary”。

三、意识形态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强硬的上层建筑会运用自己的权力话语操纵这外来的破坏力,就像太极拳中的借力发力,为我所用;软弱的上层建筑则在这外来的破坏力前显得束手无策,最后要么被其同化,要么被其颠覆。”(王东风,2003)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有的侧重西化,而有的偏向汉化,实质上是异化或归化翻译法。而译者不同的翻译观点和翻译目的也会影响其对源文本进行删减或补充说明。

林语堂倡导意译,主张将原文之风度神韵译出,翻译《浮生六记》的主要目的也是向西方读者呈现女主人公芸的可爱形象和沈复夫妇的恬淡生活,加之当时中西文化地位相对悬殊,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感受,为了缩短读者与源文本之间的距离,林语堂采用归化和意译作为主要的翻译策略。

而白伦、江素恵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西方读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翻译《浮生六记》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更完整的介绍《浮生六记》,因此白、江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选择了直译,并将异化作为主要的翻译策略。

以对成语“明珠暗投”的翻译为例。“明珠暗投”中文释义是“给予不了解价值的人有价值的东西”。林语堂用目标语的对应词“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归化翻译了原文成语,而白、江则将成语直译为“brilliant pearls being thrown into the darkness”。

四、意识形态影响译者的选词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以及译者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都是影响选词的因素。由于扎根于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宗教、历史文化熟悉程度较高,林语堂对《浮生六记》原文中出现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翻译较为传神到位。相比較而言,由于白、江的西方文化教育背景,其译本中对原文的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翻译有所偏差。

译者对于部分典型文化词的不同翻译如下表所示:

五、结语

意识形态不仅包括自身内在因素,如译者个人经历、文化观、翻译观、美学品味,还包含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等外部因素。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过程中的具体选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Eagleyon, Terry. Ideology[M]. London&New; York: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4.

[2]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3]Leonard Pratt, Chiang Su-hui.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M]. Penguin Press. 1983.

[4]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 London: Routledge, 1998.

[5]陈荣东.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J].中国翻译,1997,(04): 27-31.

[6]林语堂.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09):17-21.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浮生六记意识形态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