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以及同化力等特征,其思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内核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进步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國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对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融合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的重要纽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民族与国家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形成的思想道德文化。其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以及思想内涵,能够对人的具体活动与思想活动进行指导,促进民族不断的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精神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特征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毛泽东最先提出,毛泽东认为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备一定的民族特色,否则就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体现为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中国实际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进而正确的指导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进步。因此要想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1.两者思想内涵的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在中国得到极大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思想内涵与主要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相通之处。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对立统一的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和“一物两体”具有相似性;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着共通之处,两者都比较注重人类自身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类似[1],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谐观念与共产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这些互通性都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动力,使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
2.两者的精神内核具有一致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指导实际活动的具体准则。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不同民族的文化可能在思想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文化精神上却有着一致性。例如,马克思主义中的精神主要有群众观点、共产主义社会等等,这些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大同社会等传统精神具有很大的一致性[2]。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同化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般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第二个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互结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以及强大的同化力,促进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融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融合。儒家文化的内容与精神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进行吸收与融合,因而具有极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1.我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1917年,列宁和托洛斯基发起了十月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积极地向苏俄学习,在具体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犯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但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努力,充分认识到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身份转换,不断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性内涵,并逐步消除人们对它的认知偏差[2]。
2.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十九世纪,是一种科学规范的思想理论体系,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明确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对于具体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其在政治上批判性地继承了如圣西门的《论欧洲社会的改造》、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哲学上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经济上则吸取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精华。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从而实现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的不断完善发展。
三、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避免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全面复古与全盘西化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要想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向现代化转型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现避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复古,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形式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然而过分主张传统文化复古是不正确的,如杜亚泉倡导的“东方文明救国论”等,这种传统文化复古的观点将中国文化看做是固定不变的文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与自我完善性。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政治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中国化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
一些被资产阶级带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因长期闭关锁国而形成的封建保守思想,但部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产生盲目崇拜,对西方文化进行完全照搬,在时代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坚持一味效仿西方,如胡适倡导的“改良主义”以及区声白的“无政府主义”等,忽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企图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习到先进的人类文明。在上世纪末西方“和平演变”对以“伯恩施坦主义”为代表的修正主义的舆论宣传下,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恶意污蔑、无限夸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扭曲价值观,以策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动摇我国文化自信的战略企图。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防止了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西化,其注重根据实际情況将西方文化转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把握国家民族命运的指导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民为贵”的民本思想、“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仁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着诸多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应当科学地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吸取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深刻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不断的完善,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用它的独特元素改变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同时,中国传统辩证法也用固有的文化观念同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解释、阐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3]。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事情要有中国自己来解决,习近平更是明确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而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应充分结合我国国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既有优秀、积极的部分也有落后、消极的部分,不能忽视其时代局限性。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性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使二者相互促进,更紧密,更精准地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才能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促进[J].攀登.2011,(03):14-17.
[2]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演变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6):21-27.
[3]王炳林,闫莉.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宿州学院社科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5):66-71.
(作者简介:钟锦宸,高中二年级,文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