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未来,儿童的发展状况构成了未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六一”儿童节前后,社会各界发起了各种各样的与儿童相关的活动,那么,我国的儿童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
成年人2.71亿未成年人
基于对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历次人口普查和调查数据中关于中国儿童人口的描述分析,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共同发布了《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5年中国0~17周岁儿童人口为2.71亿,占全国人口的19.7%。
从儿童人口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转变,特别是受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影响,中国儿童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的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减少,但2010~2015年5年间保持了相对稳定。
2015年中国总人口仍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人口的18.9%;儿童人口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儿童人口的12.9%,明显低于其总人口份额。中国儿童人口占世界儿童人口的比例是从1980年左右开始逐步下降的。2015年中国总人口比印度多出8800万,但是儿童人口却只相当于印度的65%。印度儿童人口规模在1991年首次超过中国,成为世界儿童人口最多的国家。
儿童生存环境指数据居首
6月1日國际儿童节前夕,儿童公益机构救助儿童会发布了《缺失的童年:排斥的多种形式》全球旗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因持续在改善儿童福祉方面获得显著成效,儿童童年生存环境指数居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首。在对比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情况下,中国的近邦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一,韩国第八。
报告从健康、营养不良、失学、童工、童婚、早孕、战争冲突等维度分析导致儿童过早失去童年的情况和严重性。
救助儿童会连续两年发布了此报告,中国在今年的全球排名中稳步上升至第40位,其他两个世界大国美国及俄罗斯则分别位居36和37。中国的邻邦中同为发展中国家的蒙古(71位)、泰国(85位)、越南(96位)、缅甸(107位)和尼泊尔(138位)的排名都相对落后。
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的首席代表王超表示:“我们的报告通过一些关键指数的对比,发现在亚洲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里,中国的儿童能够拥有最安全的成长环境,这跟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努力分不开。中国近年来不仅在经济上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改善儿童的成长环境付出了诸多努力。”
王超同时指出,中国排名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近年来在提高残障儿童入学和改善儿童营养与健康方面取得的成效。但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在提高儿童的生存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报告显示,新加坡和斯洛文尼亚双双排在榜首,前五位还包括了挪威、瑞典和芬兰。排在最后的10个国家当中,有8个国家位于非洲西部和中部,而尼日利亚连续两年排名垫底。
该报告同时也指出全球范围内,超过10亿儿童生活在贫困国家或地区;2.4亿儿童生活受战争或武装冲突的影响;超过5.75亿女童生活中遭遇到明显的性别歧视。
6500万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
尽管我国在儿童发展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还有很氢贫困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贫困地区(包括扶贫重点县和贫困片区县共计832个县)常住儿童规模粗略推算约为6500万人,占全国儿童人口的24%。贫困地区常住儿童中32%生活在城镇地区,远低于全国儿童49.1%的平均水平。贫困地区68%的儿童生活在贫困农村地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尤其值得关注。
2015年贫困地区外出流动的儿童数量达到966万人,流动参与率为15.9%,比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流动参与率(12.6%)。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流动儿童中57.1%流向了非贫困地区,跟随父母寻求更多脱贫机会。
贫困农村留守儿童1366万人,占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比例为30.9%,略高于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相应比例。
儿童贫困是多维度的,贫困地区儿童在健康水平、接受或完成义务教育和居住条件等方面都不及其他儿童;贫困地区儿童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贫困农村地区儿童5.4%未接受或完成义务教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8个百分点,超龄入学问题也更为严重;贫困农村地区有儿童的家庭住房内厕所普及率(60.3%)明显低于全国儿童家庭的平均水平(80.1%)。另外,贫困地区15~19岁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相对较严重。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国将在2020年完成脱贫目标,生活在贫困地区儿童的发展状况也将大为改善。除了贫困问题之外,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也为儿童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流动儿童问题待解决
2015年,全国流动儿童3426万人。2015年流动儿童占全部儿童的比例为12.6%,小于全部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17.9%)。流动儿童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规模达28967/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84.8%。生活在城镇的流动儿童占全部城镇儿童总数的21.8%,也就是说每5名城镇儿童中就有1名是流动儿童。
离乡使得流动儿童失去了他们传统的支持体系以及社区支持,并在就读城市学校、就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各种困难和歧视。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对6所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调研后,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文献资料以及体检结果,最终形成了反映流动儿童健康现状与需求的《北京市流动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17)》。
该报告显示,由于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流动儿童及父母对环境与成长关系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不佳。
约一半的流动儿童租住在城乡边缘的平房中,5.7%的流动儿童租住在有消防安全隐患的地下室或建筑工地、工棚。5名流动儿童中就有2名流动儿童家庭租房仅有1个房间,2/3的流动儿童需要和家里的其他人共住一个房间,1/3的流动儿童需要与家里的其他人共用一张床。
此外,室内没有自来水(32%)、不能洗热水澡(13.3%)、室内以及居住地附近没有厕所(10%)、父母或邻居经常在家里吸烟(21.1%)、家里光线太暗(2.9%)是流动儿童居住条件不佳的表现。
在家庭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支持方面,28.6%的流动儿童不开心时选择父母作为交谈对象,20.6%的流动儿童不开心时选择兄弟姐妹作為交谈对象。
在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差、流动儿童家长健康知识缺乏、流动人口居住与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政策和服务的不完善的条件下,流动儿童家长无力或没意识去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健康医疗、健康行为引导和心理支持。
报告建议,社会组织加大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关于健康、心理辅导、居住环境改造、儿童成长支持等公益服务,成项目化系统性持续支持,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内部进行能力建设,协助其改善与成长;加强对社会的倡导服务,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关于健康的需要最大化传递到社会,吸纳社会各种资源支持到这一公益服务中。
在学校卫生与健康环境方面,由于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相关政策与支持投入力度不够、学校环境监管与维护不足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的学习成长环境不佳。教室光线太暗(22.4%)、老师经常在教室及附近吸烟(6.5%)、有洗手池但没水或没有洗手池(5.6%)是流动儿童学校环境不佳的主要表现。
比较有意思的是,仅有8.4%的流动儿童在不开心时会选择老师作为交谈对象。而流动儿童不开心时会更愿意选择同学朋友作为交谈对象(51.6%),可见同伴关系是对流动儿童产生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关系。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在建立同伴支持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或挑战,32.1%的流动儿童不开心时会选择自己待着,而没有受到其他疏导。
可以说,流动儿童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还不够完善。一是由于缺乏流动人口或流动儿童生活与教育的配套政策,流动儿童所在的社区和学校的相关设施或卫生环境较差;二是流动儿童疾病预防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政策和服务宣传不足;三是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在建立同伴支持关系、寻求老师等支持方面能力较弱,获得的心理健康支持不足。
报告建议,社会组织携手学校、政府相关部门,推动流动儿童健康支持政策的制定、宣传和落实,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角度,推动财政在流动儿童社区与学校增加投入,使得流动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均等的城市医疗保障,从学校、社区两个层面运用电子信息化工具完善流动儿童健康管理制度、提供健康体检与疾病预防及治疗等基础卫生服务、加强和规范专业的健康教育,使流动儿童享受医疗收费社保报销等权利,让流动儿童也能享受均等化的疾病预防与疾病管理服务。
本刊整理自《公益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