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把“应用题教学”改为“解决问题”,放入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中学习,体现了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解决问题没有独立系统的教学单元,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较之,弱化了数量结构的分析,缺少模仿——变式——发展的层次训练,以致一部分数感较差理解力较弱的学生,面对解决问题根本无从下手。我在新旧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解决问题的教学优点,结合传统应用题的教学精粹,对解决问题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一、 注重在创设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
新教材重视情景的创设,素材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关注信息收集,更不能忽略数量关系的分析。在一二年级我们要让学生理解简单的一步计算的加减乘除的运算含义,在解决问题中知道题意表达的含义,分析基本数量关系,为三年级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图画呈现左边有3朵花,右边有2朵花,求一共有几朵花?在教学减法时,根据图意理解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得出:总量-部分量=另一部分量。在每一次的练习中让学生说图意,说数量关系式,这样经过训练,学生能自主分析题意,有效解决问题。一二年级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这些数量关系式:份总关系:每份数×份数=总量,及两个推导关系式(即除法运算的含义);相差关系:大数-小数=相差数;倍数关系:大数÷小数=倍数。这样一步计算的加减乘除的问题学生就不易混淆,做到灵活运用。
二、 注重例题教学,并加强习题教学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没有了老教材的一例一练,题量较少,从例题到习题变化较大,例题是一种题,而习题出现多种题目,这样的安排,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思维障碍。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例4:一根细铁丝刚好围成一个长8cm,宽6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这道例题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综合运用,是正方形边长的计算的运用,通过操作、理解求正方形边长的方法,从而推导出正方形边长的计算公式。而教材习题中却出现这样的题:小华用铁丝围了一个边长是4cm的正方形,如果这根铁丝围一个宽3cm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这道习题是一道变式题,是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推导求长的公式,同时也及时引导学生得出求长方形的宽的公式。这道题如果不善于引导,大部分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教好例题,也要引导好习题,新授后,要适当增加模仿练习,巩固技能,注意变化,形成策略,发展思维。
三、 注重归纳、对比的题组练习,削弱学生易错点
学生解决问题,对于一些类似的题型容易混淆。而新教材中没有出现归类学习单元,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一部分解决问题后,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归纳出题训练。如二年级下册教学“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求另一个数。”的解决问题,它是在学习三位数的加减中出现的,学习这一节后,我针对这一类型问题作了对比训练,淡化学生的错误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逻辑混乱,一些题型分析不清。而新的教材中却没有这样的单元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训练。如:三年级下册“比一个数多幾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解决时,它是在三位数的加减中才出现”学习这一章节后,我针对这一类型的问题 做了对比训练:
(1)一年级有男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多167人,一年级有女生多少人?
(2)二年级有男生385人,女生比男生少98人,二年级有女生多少人?
(3)三年级有男生420人,比女生多105人,三年级有女生多少人?
(4)四年级有男生390人,比女生少72人,四年级有女生多少人?
在这组训练题中,我要求学生分析每一题里,男生女生人数谁大,谁小?得出求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要求学生画出标准量或画线段图来理解。通过题组练习,减少了学生的错误点。
四、 注重分析条件和问题,学习补充条件有效的提问
老教材注重了条件和问题分析,有针对性的提高;新教材题型多变,提问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三年级多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每次提问都是简单的加减问题,到了三年级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中间的隐含问题学生找不到了,没法解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对孩子的提问应该提出对应的要求,做有效的问题。如:每盒水彩笔有24支,学校把这样的12盒水彩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可分得多少支?教学时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隐含条件,或从条件入手找出隐含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后再解答。这样强化了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 注重生活经验,强化审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时容易出错,主要在于学生的审题方法和生活经验。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解题时学会审题:(1)读题,了解题意,边读边想。(2)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排除干扰信息,找准问题和隐含问题,看清单位和数据,在重点词语上做记号。在比较关系中找准“标准量”,在倍数关系中找准“一倍数”。(3)复述题意,用自己的话分析题的情节,让学生进入角色。(4)动手操作、列表、画图,来展示数量关系。
六、 注重解法多样与优化,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教学解决问题是时,要鼓励学生尝试解题,大胆交流自己的解法,分析思维的问题,对于部分学生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解题后,要强调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用练习实际法、估算比较法、代入检验法、替换检验法等。
总之,解决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把握新课标,继承传统精华,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刘小兰,四川省达州市,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