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娟
(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陕西 铜川 727000)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变化,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由脑部血管闭塞引起,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且该病常并发应激性溃疡,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西医治疗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多采取溶栓及抗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中医治疗脑梗死已有多年历史,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脑梗死病位在于脑,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气虚所致,致使运血、统血失司,引起脉络血瘀、脑失所养而引起脑梗死发生[1-3],故临床治疗应以活血通络、益气生血为主。通脑灵合剂具有活血祛瘀及通腑祛热等功效,通窍活血汤则可通络开窍、活血化瘀。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通脑灵合剂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78例,均符合中医诊断标准[4]:患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偏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心悸便溏,舌质暗淡或者舌苔薄白或者白腻,脉沉细或者细缓。且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5]:患者通常于安静状态下起病;多数无明显头痛及呕吐;起病可缓慢,多数呈渐进或者阶段性进行;多数发病后1~2 d内意识清楚或者轻度障碍;颈动脉系统症状及体征阳性;CT可见脑梗死灶。78例患者均于脑梗死后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经影像学检查等证实为脑外伤、寄生虫病及风湿性心脏病等导致脑梗死者;年龄≥75岁或者妊娠、哺乳期患者及对本研究所应用药物过敏者。本研究均经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同意,且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46~74(58.6±11.5)岁;体质量指数20.3~26.7(23.1±2.3)kg/m2;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6例,高血脂症13例。观察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2~71(59.3±12.5)岁;体质量指数20.1~26.9(23.4±2.5)kg/m2;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症1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于西医常规治疗(吸氧、奥美拉唑等护胃治疗、镇静、维持血流动力学及酸碱平衡、甘露醇脱水治疗等)基础上给予通脑灵合剂(250 mL/瓶;由本院药剂科按中药制剂工艺规范制作,基本方组成:生大黄、制大黄、桃仁、水蛭、郁金、胆南星)治疗,62.5 mL/次口服或者鼻饲,3次/d,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基本方组成:川芎15 g、赤芍12 g、桃仁9 g、红花9 g、麝香0.15 g、红枣12 g、生姜9 g,1剂/d,水煎取汁200 mL,于早晚各服100 mL,连续服用14 d为1个疗程,维持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根据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中医证候进行评分,进行胃电图检查,并采取频谱分析法测定波形平均幅值(Vpp)、波形平均频率(AF)、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ARI)、波形反应面积(RA)、导联时间差(TD)、波形主频率(DF)、主功率比(DPR)、正常慢波百分比(NSW),记录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7]治疗1个月评定疗效。痊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且胃管内无血性或者咖啡色液体,胃液隐血症状及大便隐血试验均转阴;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且胃管内无咖啡色液体,胃液隐血症状24 h内消失,大便隐血试验3 d内转阴;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5%~45%,胃管内无血色或咖啡色液体,胃液隐血症状72 h内消失,大便隐血试验5 d内转阴;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甚至增加,胃液隐血症状72 h内消失,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痊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1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比较 2组治疗前胃电图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Vpp、AF、ARI、RA、TD、DF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DPR、NSW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Vpp、AF、ARI、RA、TD、D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DPR、NS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范围内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达120~180/10万,而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50万,此类患者中脑梗死约占2/5[8]。脑梗死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与动脉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及血压降低密切相关,而动脉壁病变主要以动脉粥样硬化多见,占80%~90%,其次感染性、血管异常等所致动脉炎也可引起脑梗死发生;血液黏稠度升高及凝血功能异常等可引起脑小血管堵塞,引起相关临床症状;血压降低及血液流速的减慢则增加脑梗死发生率,于脑梗死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9]。脑梗死可引起肢体瘫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临床症状,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此外,脑梗死发生可引起强烈应激,引起胃黏膜防御功能明显降低,并可促进胃酸分泌增加及神经内分泌失调,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浅表性糜烂及急性溃疡,甚至发生消化道穿孔及出血,严重危及患者健康[10]。
表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中医对脑梗死治疗经过传承及发展,已积累丰富经验。脑梗死又归为“中风”范畴,最早见于《内经》中记载“虚邪偏客于身半……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认为邪气侵入为脑梗死发病原因。《金匮要略》中有云:“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认为机体正气亏虚及风邪侵入为根本原因。随着对中风认识的加深,有医家认为痰热及血瘀均为中风发生的重要因素,“痰生热窜……热生风也”则认为痰热为脑梗死的致病原因。《医林改错》中记载:“正气自虚,正虚血瘀……”认为机体正气亏损、虚弱,而致血停、血瘀,引起脑梗死发生。现代医家则认为脑梗死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多为机体气血虚弱,伴有脏腑功能失司,引起痰、瘀形成,进而导致脑梗死发生[11-12]。通脑灵合剂所用药材大黄具有泻火清热、祛瘀活血、通腑泄浊作用;水蛭则可破血逐瘀,可破除中风患者脑络瘀血,有利于经脉通行;桃仁活血祛瘀,有助于行瘀通经;郁金可凉血散瘀、化痰开窍;胆南星可镇惊定痫;诸药共用,可发挥化痰开窍、活血行气功效[13]。通窍活血汤方中川芎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功效;红花则可活血通经;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及消肿止痛;诸药共用,共奏活血化瘀、开窍通络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有效成分为川芎嗪,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且具有降压作用[14];赤芍则含有大量芍药苷,具有镇静、抗炎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助于抗血栓形成及改善微循环[15];桃仁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红花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16]。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Vpp、AF、ARI、RA、TD、DF均明显低于治疗前,DPR、NSW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pp、AF、ARI、RA、TD、D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PR、NS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通脑灵合剂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并改善胃肠功能,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