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利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的临床观察

2018-10-30 05:43王晓光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上腹利胆压痛

王晓光 张 科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急性胆囊炎是各种原因所致急性胆囊炎症性疾病,为临床急腹症,以右上腹持续性疼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甚至可并发黄疸[1]。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胆囊炎主要采用解痉止痛、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或手术治疗[2]。急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可参照其辨证论治[3]。本观察采用清化利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参照《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4]确定;中医辨证标准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5]确定。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胆囊坏疽、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者;合并心、脑、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患者或家属拒绝保守治疗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合并心、脑、肾等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合并胆囊穿孔、胆囊坏疽等严重并发症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预期具有较好试验依从性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就诊于本院外一科的急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8~70岁,平均(45.26±10.75)岁;病程 3~18 h,平均(5.54±2.90) h;合并胆结石27例,合并胆囊息肉9例。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 25 例;年龄 25~67 岁,平均(44.89±11.32)岁;病程 2~20 h,平均(5.47±3.15) h;合并胆结石 25 例,合并胆囊息肉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照《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 版)》[4]进行禁食水、解痉镇痛、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化利胆汤:柴胡 20 g,黄芩 15 g,栀子 10 g,金钱草 30 g,鸡内金 10 g,延胡索 12 g,芍药 15 g,乌梅 20 g,枳实15 g,大黄 9 g,青皮 12 g,陈皮 12 g,清半夏 10 g,竹茹15 g。每日1剂,水浓煎至200 mL,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胆囊区压痛进行评分,按照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计 0 分、2 分、4 分、6 分;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总胆红素(TBIL)水平;评价临床疗效。

1.5 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以症状、体征评分及影像学检查指标为判定指标。治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5%,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影像学检查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影像学检查无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采用 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胆囊区压痛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胆囊区压痛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胆囊区压痛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胆囊区压痛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 间 胆囊区压痛恶心呕吐 右上腹疼痛治疗组 治疗前 5.52±0.44(n=42) 治疗后 1.10±0.27*△对照组 治疗前 5.60±0.38 4.83±0.25 5.37±0.61 0.65±0.37*△ 0.95±0.45*△4.89±0.32 5.42±0.58(n=42) 治疗后 2.47±0.32*1.74±0.40* 2.39±0.53*

2.2 两组治疗前后WBC、hs-CRP、TBIL水平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WBC、hs-CR、TBIL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WBC、hs-CRP、TBIL水平比较(±s)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WBC、hs-CRP、TBIL水平比较(±s)

组 别 时 间 TBIL(μmol/L)WBC(×109/L) hs-CRP(mg/L)治疗组 治疗前 52.48±9.32(n=42) 治疗后 20.73±6.04*△对照组 治疗前 53.05±9.69 16.50±4.16 67.93±10.75 7.07±2.33*△ 12.26±3.41*△16.89±4.23 68.40±9.98(n=42) 治疗后 36.51±7.83*9.57±2.60* 19.74±4.66*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急性胆囊炎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组织低血流灌注、胆盐浓度增高、胰液向胆道反流、胆囊出口梗阻等有关,临床进展迅速应积极治疗[7-9]。中医学认为,急性胆囊炎病因常见于情志不遂、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病理因素以“热、毒”为主,基本病机为胆失和降,不通则痛,胆腑郁热为常见证型[5]。临床针对急性胆囊炎以清热利湿,行气利胆为主要治法。

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采用清化利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大黄清热泻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配枳实以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金钱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利湿退黄,排石通淋。鸡内金健脾益胃,消积化滞,以助金钱草排石之功。延胡索活血行气,尤善止痛。芍药、乌梅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腹痛胀满,乌梅重用尚能消散各类息肉。半夏和胃降逆,配伍竹茹增强降逆止呕之功。青皮、陈皮疏肝行气,理气活血,增强枳实、大黄泻热之功,亦能增强半夏、竹茹降逆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炎性介质释放、炎性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具有抑制作用,尚能增强机体免疫及保肝作用[10]。黄芩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及清热镇痛作用,同时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而发挥显著的抗炎作用[11]。白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发挥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同时具有较好的保肝作用[12]。半夏通过抑制炎症因子PGE2的产生与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发挥抗炎作用[13]。大黄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抗衰老及止血作用,其抗炎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因子、IL-1、TNF-α 表达而实现的[14]。 延胡索通过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发挥显著的抗炎作用[15]。金钱草能够抑制胆结石的形成,具有抗炎利胆的作用[16]。乌梅具有抑制结石形成及止血作用[17]。全方配伍,共奏清热利湿、行气利胆之功。

综上所述,清化利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减轻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及胆囊区压痛,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上腹利胆压痛
两种全口义齿修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乌梅绵茵陈蜜露利胆祛湿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不可忽视的胆囊结石
何泽教授从“邪伏散膏”论治糖尿病前期湿热蕴脾证验案1则
经上腹右胸两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利胆止痛片药效学研究
引起上腹部疼痛的有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