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熟儿”

2018-10-30 00:58
农业知识 2018年40期
关键词:家境婆家婆媳

在我的农村老家,结婚的女人回娘家叫“住家”,未婚的女子去婆家叫“住熟儿”。“住熟儿”就是男女青年订婚后,每逢年节婆家将未婚儿媳接来住上几天,让儿媳提前熟悉熟悉婆家的老例儿,用现在的词说就叫体验生活。

“住熟儿”也分家境,家境好的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五月单五、八月十五、正月十五都去接;家境稍差的就八月十五、正月十五接。“住熟儿”接媳妇一般准新郎还轮不上,都是准新郎妹妹和弟弟的差事。条件好的人家见面给个十元八元的喜钱或买件衣服、给块布料什么的礼物;条件不好的也要割肉、买菜改善一下伙食。但“住熟儿”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此,而在于男女双方所怀的目的:一是男方家婆婆、公公想借此看看未来儿媳妇是勤,是懒?行事儿如何?如果没大问题就算了,有问题可以掌握主动提出退婚。二是准新郎可以好好看看自己未来的媳妇,趁机多说几句话,胆大的到晚上还可以单独领着出去转转,摸摸手什么的。三是女方,应该说她们最希望“住熟儿”。她们想得很多,既要观察公公、婆婆的个性和忌讳,又要摸清这个家的家底,还要体会一下自己未来丈夫的脾气秉性,看看这小子将来能不能顶门过日子,她们也借此寻找着自己将来在这个家的位置和角色。

而此时的准公公婆婆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双方则表现得都非常矜持。有些实在人家和实在的人就把真实的家底、真实的自我摆在面前,让对方随便看。而大多数的家庭和姑娘小伙子不肯将自己真实的一面亮给对方,在自己父母的一再嘱咐下,把自己天生和平时养成的毛病遮遮掩掩,却总努力着把自己的或听来的优秀的性格、品德和行事儿方式露出来,装着样子让对方看。待女方回家后,双方则开始回忆并议论着对方。多数家庭男女双方认为差不离(问题不大)就可以凑合了,一年半载之后就开始张罗着办宴席结婚。

过去家境贫寒,虽然夫妻、婆媳间也经常磕磕碰碰,但日子难过却天天过,夫妻不和却孩子成群,有些家庭甚至打打闹闹一辈子,可日子也过了一辈子。后来生活条件好转,可小日子没过多久,有些人家生了孩子,甚至孩子还没生就出现了矛盾,什么性格不合啦,脾气不投啦,婆婆事儿多啦,媳妇不懂事儿啦等等,闲话都冒了出来。婆媳之间、小两口之间就开始打架、骂街、闹离婚,甚至对簿公堂。女的骂自己:“瞎了眼,就是嫁个瞎子瘸子也不跟着你了”。男的也后悔:“我真是有眼无珠,要知道你这样,我就是打一辈子光棍儿也不要你”云云。

问题出在哪?细咂摸起来还就是出在这“住熟儿”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天半天,一时半会儿的,你就想把一个人、把一个家摸透也难。一天不结婚就不算家人算外人儿。在外人面前装假象、套客气,不露实底,这也应该算是几千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处世之道,不能怪年轻人眼力浅。那时无论哪村一遇到这事就有人站高岗、敲锣边、说便宜话。说啥“住熟儿”就是练丫头、小子们眼睛和耳朵的时候,也是玩心计叫真扎儿的时候。这时你就应该紧睁眼慢张嘴,把啥事都看透喽,行就行不行就散,省得以后麻烦,到处去买后悔药。

虽然这些人话说得便宜也算是实话,但实话谁又能实说?轮到自己也一样看不透,还是重蹈前人和别人的覆辙。婚前不愿暴露自己,没一点自信,不愿意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婚后又不愿改变自己,不能主动去适应对方,而是唱戏的登台——小架子总端着,像个救世主。这样从始至终戴着面具、挂着脸谱演戏过日子,可演到最后往往是个悲剧。遇到这样的人你就是“住熟儿”的时间再长也没用。

现在好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思想也开放了。信息发达,交通便利,不用说过年过节,就是平时想叫未婚儿媳或未婚姑爷上门,那也是一个电话就到,根本就用不着“住熟儿”了。来了就吃,吃了就走,到一块就玩,玩急了就打,打打闹闹,不拘小节。双方老人们谁管得了?也只有摇摇头感叹一声:“唉,还是过去‘住熟儿’的好,费事,——可规矩!现在来去方便不用‘住熟儿’了,省事,——可费钱!到头来买单受累的还是双方被啃的老人们。”

猜你喜欢
家境婆家婆媳
总跟老公家人融不到一块儿怎么办?
婆家的有些事,不要去“掺和”
论民国时期婆媳矛盾的解决方法
鲁迅的出身和周家的文化
韩国:娘家出力婆家受益
释道安日背卷书
合理调解婆媳矛盾 聪明男人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