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ecutive Editor-In-Chief
执行主编
当我们熟悉的德系三强BBA陆续推出自己首款纯电动产品的时候,这便预示着全球电气化的步伐已提速,产品将很快落地,留给那些“抢跑”的新势力造车们时间可不多了。
客观讲,随着2019年奥迪、奔驰、本田等一线品牌在国内外推出自己的纯电车型的时候,消费者会不自然的与现有新势力造车进行比较,当基本性能参数相差无几的时候,品牌忠诚度与影响力、最终的售价与售后保障将直接影响购买意愿,此时市场的天平将会发生倾斜,之前靠抢跑,缩短研发测试周期,产能无法保障的问题将会逐一暴露出来,毕竟造车过程需要一套严苛的体系流程(至少4年),而且生产经验的匮乏也是制约其产能的原因。如果说传统汽车企业是第一个敲钟人的话,第二个敲钟人则是之前对新势力造车满心支持的政策,这类行业性的扶植政策一般都是有年限与年度金额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行业在这几年享受到了扶持的福利,不幸的是退坡的补贴政策正在袭来,2020年将会是一个重要阶段,一直处于烧起阶段的新势力造车如果再没有新的资本补充,甚至国家地方补贴也缩水甚至断粮的话,其生存压力可想而知;最后一个敲钟人,也许会是真正的消费者,在一个买方市场的环境下,主导权不在企业,所以只要消费者不买单,甚至买单的消费“反水”,这对于新势力造车企业的影响同样不小。
对于造车新势力们的命运,可能会有三种:第一种也是最乐观积极的结果,成功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赢得继续与传统车企抗衡的筹码,这样的企业除了特斯拉,也就是刚刚登陆纳斯达克的蔚来NIO了,屈指可数;第二种不算悲催但可能完成不了自我实现,其结果就是被大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收购,成为他人的子公司或者OEM代工厂,前提是其必须足够吸引人的技术资本与发展前景,鉴于此能走到这一步的企业也不会太多;第三种也将是裸泳们最真实的结局,随着资本浪潮的褪去,随着传统汽车厂商的崛起,逐渐边缘化,并燃尽最后一笔投资,关门大吉。这就如同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共享单车”一样,资本推动下,供需平衡人为得被打破,最终剩下的只是一堆堆工业废物(垃圾)而已。
一言以蔽之,对造车这件“小事”需心存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