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霏
穆涛,河北廊坊市人,毕业于张家口师专中文系,1983年分配到承德钢铁厂,1989年至1991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在河北工作十年,先后任中学教师,《热河》《文论报》《长城》杂志编辑。1993年调到西安《美文》杂志社,1998年起担任《美文》常务副主编至今。出版著作有《俯仰由他》《放心集》《平凹之路》《肉眼看文坛》《看左手》《先前的风气》等。
承德有个叫大庙的地方,奇怪的是,谁也没见过那间巍峨的大庙,甚至连断壁残垣都没有丁点踪迹可循。1983 年的夏天,一个20岁出头刚刚从张家口师专毕业的年轻人,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分配到承德钢铁厂,在等待分配具体单位的时候,去承德市图书馆读书打发时间。就在那里认识了我父亲。后來被分配到大庙铁矿中学,做语文老师,这个人叫穆涛。
多年以后,穆涛来承德,酒至半酣,曾向我身临其境般讲述那段邂逅的经过:承德老图书馆在承德剧场对面,记得那天上午,见一个懒散的人穿拖鞋晃着走了进来,大学里都有不允许穿拖鞋进阅览室的规定,就觉得这个人在装文化,挺烦人。过一会儿这人选了几本诗歌刊物,恰好坐在了我桌子的对面,啪一声把杂志扔在了桌子上。嗬,竟然还喜欢诗歌?我疑惑地问他:“你也喜欢诗?” 他抬起脸,没说汉字,只吐了一个拼音字母:“O”,神情冷淡地拒人一里之外。“你认得白德成么?”我讨好地问他,“不认得。”他说。我心里想,喜欢诗歌,连承德的白德成都不知道,还装文学青年。之后我们两个各自无话,过了大约十分钟,他问我,“你认得白德成?”我如实说,我从张家口师专毕业才到承德,我读书的时候最爱读河北3个诗人的诗,白德成、伊蕾和逢阳,知道白德成是承德人,很想拜见他。他愣了一会神儿:“我就是白德成。”说话的时候那张脸开始有笑容了。然后,他就领着我去家里吃饭,喝到半醉,才放我回去。
我知道,从那以后,我家就成了他从大庙来承德的据点和饭票,当然,他也少不了给我家劈柴、砸煤什么的。穆涛给我说过一个细节:有一次砸煤手碰出了血,四下找药布的时候,你爸看见了,说:“就干这点儿活,还想泡病号?”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还常常掰着我小手指头教我算算术。再后来,他离开承德,去了省里,又去了西安。30多年一晃过去,我还没来得及细数岁月流逝的怅惘,就已经发现那个当年十分喜爱的穆叔叔已经是著名的大作家了。
经纬百态的斟酌
其实,穆涛从来都不说自己是作家,他骄傲地说他是个文学编辑,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做了20多年副主编的老编辑。事实上他无法逾越他的主编,他的主编是贾平凹。
贾平凹是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同时是一位胸怀宽厚的文学伯乐,是他发现了当年籍籍无名身在河北的穆涛,以及他身上的灵气。在他的盛情之邀下,穆涛在1993年只身去西安,在刚刚创刊的《美文》杂志做编辑,5年后任常务副主编,一做就是20年。《美文》杂志创刊时,贾平凹提出了“大散文”这个概念,穆涛一直是忠实的执行者和践行者。在贾平凹宽厚的麾下,穆涛如鱼得水,忘我地工作,他的才华如一方上古璞玉被剥了皮,露出耀眼的光华。他编发的散文既回归中国文章的传统,又切合现实,彰显现代感, 《美文》 这本杂志对全国散文的创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如此,每一期的卷首都有他的“稿边笔记”札文,他用独到的文学语言,解读万象在旁的惬意。陕西师范大学的杨辉教授这样评价他:“穆涛集史家、文章家、学问家于一身。既浸淫古书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得其性灵,于世道人心众生万象亦能洞幽知微,人情练达。落笔成文,自然有万千气象,看似随意散漫,骨子里却守路数,有独特规矩、自家章法。如觉悟高僧,口不言佛法,却字字入佛理。 似功夫高手,不必近敌身,剑气亦可伤人。深得历代笔记野史丛谈用思运笔之妙。当代文章家中,写短文能达此等境界,除了孙犁,便是穆涛了。”
二十几年间,穆涛在繁重的编辑工作之余,几乎都扎在史书与史料里,并且乐此不疲。他通读了《史记》《汉书》《隋书》,还有《尚书》和《礼记》,重点研读汉代的贾谊和董仲舒,做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努力从中挖掘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髓,并以此观照今天的社会现实。他的文章似乎说的全是旧人旧事,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又全在当下社会,让人回味无穷。
辛勤劳作,总会有丰厚的收获。穆涛以沉实的思考站在中国的散文前沿阵地。他先后获得陕西省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又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首届“郭沫若散文奖·优秀编辑奖”、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炎黄文学编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2014 年8月凭文化散文著作《先前的风气》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同年,《先前的风气》又荣登“2014 中国好书榜”。颁奖词中这样评价《先前的风气》:“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穆涛的散文集《先前的风气》 追往而开新,既有隐逸情怀,又见烟火人生。他的文字短小自由,经纬百态,包容万象,既有来自古典文化的自信,又力图恢复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问题发言的能力。”
穆涛获鲁奖后,西安市专门召开祝贺会,他在会上说,“我向平凹主编致歉,他让我当裁缝,我却织布去了。”在他的认识里,作家是织布的,编辑是裁缝。同年作品荣登“2014 中国好书榜”后,朋友向他祝贺,他说:“能获鲁奖,又入选好书榜,就是运气而已。”
贾平凹对穆涛获奖的评价是这样的:“获不获奖对穆涛都无所谓,散文界都知道穆涛有才有水平,文章写得好,获奖这件事对于他如同同居多年的人,50多岁了,补办了个结婚证。”
腹有诗书的解读
穆涛有谦虚礼敬和恭顺谦让的一面,能在任何场合都谦卑得低头弯腰。但更有机智幽默的才子口才,谈话间顺口就能调侃出忍俊不禁的笑料。我听我父亲说过他和贾平凹之间的对话。一次他们坐车过秦岭,看巍峨的秦岭不禁感叹,穆涛说:“老贾,陕西人太谦虚了吧?这么大个山,怎么叫个秦岭?”贾平凹笑着回应:“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个省会城市,叫了石家庄。”
2013 年,我到承德日报社工作,做了专刊记者编辑,穆涛来承德知道后,嘱咐我要多读书,勤动笔,尤其是要做读书笔记,那样才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状态。我不以为然地说:我没少看唐诗宋词和各种经典文章啊。他不客气地说:腹有诗书这句诗,不是读点诗文就能让你才华展现。诗,指的是《诗经》,书,指的是《尚书》,古人讲,读了《诗经》 和《尚书》,气质就不一样了。读好这两本典籍是不容易的,那要下功夫的。那次,他逼着让我认他这个师父,说是要好好带带我,怎样做个好编辑。后來我每次喊他师父,他就得意非凡地笑眯眯答应。
穆涛和我父亲有30多年的友谊,每次来承德几乎都是酩酊状态,但忆完陈年旧事后,总会转到文学的话题,这时他就清醒了,每次都变成一次深刻的文学讲座,让我获益匪浅。
我父亲辍笔多年,是他催着要一组散文,发在《美文》杂志上。后来,在他的鼓动下,父亲重新回到文坛,再后来在古诗词的研究和写作领域取得让我为之骄傲的成绩,这和穆涛与他的密切往来是分不开的。我曾数次听到穆涛在酒席间委婉地劝慰他多写作,多次激发他的创作欲,甚至背诵他当年的诗歌,希望能尽快看到他的散文集,并且毛遂自荐地说:“老白,你的集子出版社已经谈好了,你来整理文稿,我负责出版,我还写序。”让我着急的是,我老爹拖了一年又拖一年,至今未见交稿。
有一次,我问穆涛:“《美文》倡导大散文,为什么你老写短文呢?你获奖的散文集,都是短文章。”他推推眼镜,郑重地告诉我:“大散文,指的是文章的格局和境界以及气象。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章的内涵与品质不是用文字的长短来界定的。文章的长短是写作的路数,长和短各有大方处。比如石头,喜马拉雅山是巨石,气势大。钻石和舍利子是小石头,内力大。再比如奥运会比赛,有人跑一万米,也有人跑一百米的,各有各的金牌。我那本书,严格讲算不上文章,算读史札记吧。”
我相信,正是因为穆涛的腹有诗书的大肚子,装满了古代典籍故事,才能够让他信马由缰地写作,才能够让他的文字充满灵性和悟性,最终实至名归地获得鲁迅文学奖。
家乡情结的认领
穆涛出生在河北廊坊。他总说他毕业于比北大“稍差”一点的张家口师专,来到比北京“稍小”一点的承德市工作,他20岁时分配到承钢,最大的愿望是被分配到心中的大报社——《承钢报》 做编辑。当然,这里有亲切的调侃和怀念的味道。
但凡从承德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几乎都不会再光顾滋养过他的这片土地。偶尔衣锦还乡也是做做样子,像滦河水,一去不回头。
只有穆涛,几乎每年都回来一两次,看望这片土地上的老朋友,喝几杯老酒,吼几句秦腔,充满感激地向这片土地和朋友鞠躬致敬。他作为常务副主编,近水楼台,专门为承德20余位散文作家做了一期《美文》承德作家专号,他在这期的“稿边笔记”上满怀深情地写道:我不是生在承德,但我是认承德是我家乡的,我的文学梦是从承德开始的,我的文学编辑工作的路是从承德出发的,是承德的山水和父老给了我最基本的营养和奠基,我是承德人呢。
我是承德人呢。多么朴实憨厚的一句家乡话。
穆涛始终惦念着承德人的文学创作,努力协助家乡人把作品推荐到全国的重要期刊发表。我曾听我父亲念叨过他对家乡人的推荐和帮助:薛树旺的散文《两三灯火是故乡》刊载在《美文》,荣获“中国报人散文奖”,绿窗的散文《老时光》刊载在《美文》,荣获首届“丰子恺散文奖”优秀奖;胡春霄的中篇小说《武斗》在《钟山》上发表,获得一致好评,李华峰的《老兵往事》一书,是穆涛请贾平凹题写的书名。
2013 年, 《热河》 杂志举办过一次大规模的“中国作家看承德”的文学采风活动,穆涛是幕后的策划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人民文学》《诗刊》《中华辞赋》《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河北日报》、作家出版社、《钟山》《诗选刊》《散文选刊》《四川文学》《延河》等机构或知名报刊都派人参加,还有很多国内当红作家来到承德,为承德创造了一次文学大家看承德、写承德、打造文化大势的良好契机。那次笔会后,《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诗选刊》等报刊,都有中国作家写承德的诗文刊载。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