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课改新形势下,怎样重新认识练习的功能,使练习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过程性管理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必然会缩短课堂练习时间。
众所周知数学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所以提高小学,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练习;课程改革
一、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现状的反思
(一) 缺少指导性与和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到今天,观察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行为,就会发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会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由于小学处于地区,受陈旧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在涉及小学数学近二分之一课时的练习的设计安排中,我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练习活动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二) 缺少层次性与多样性
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大多是对例题的模仿与重复,缺乏对教材的深层挖掘,练习形式单一,变式练习较少,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往往只从书本出发,从教辅资料中摘录,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得课堂练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总是在抄、写、算,而不是在看、听、想中进行,缺乏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很多学生做练习总是觉得是负担和煎熬、枯燥而乏味。在课堂上,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练习设计都是同样内容、同等难度。
(三) 缺乏开放性与激发性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老师们大多是喜欢选择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固定的习题,以方便点评,而对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不够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的数学素材和练习,怕麻烦不愿涉及;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的练习少,缺少趣味和人文关怀,没能展现数学课堂的生动、有趣和魅力。
(四) 多机械笔算,轻思维训练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然而练习往往成了机械的技能训练,忽视练习中的思继因素和数学思想意识培养,为练习而练习。实际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练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是引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载体。
二、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实效性的初探
要改变以上种种状况,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学生天天都在做练习,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练习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载体。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我们的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练习应该既包括传统“习题”的意义,又有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深入思考,精心编制,设计出具有实效性的课堂练习。
(一) 把课堂练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
传统的“一刀切”做法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最普通的、有效的一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
(二) 让课堂练习有机的融合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练习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突出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我们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与认同感,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三) 用“诊断性”练习提升防错纠错的能力
人人都会因粗心犯错,小学生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利用常见错误来编制一些有陷阱的练习。所谓有陷阱的练习,就是一种能“掩盖”知识(概念、法则、公式等)的本质特征,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等。
(四) 用综合性练习,挖掘思维潜力和渗透思想方法
俗话说得好,数學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永恒目标之一。有的综合性练习就是将问题涉及的图形或数量,赋予某种隐藏的特殊关系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等。
(五) 用实践性练习,来促使动手和学会合作
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因此我们应该对“独立完成”的观念有所保留和拓展。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光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较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是新课改的理念,所以课堂上要加强动手合作,实践性的练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实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总之,数学课堂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终生学习。
作者简介:
罗勤英,四川省遂宁市,四川省遂宁高升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