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小学阶段作为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德育
一、 前言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五条也明确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校德育教育密不可分。本文,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落实小学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 小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一) 家庭的不良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们的文化水平、社会职业、自身素质和管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懂得科学的管教方法,有些家长本身就有不良行为,加上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当成手心里的宝,一味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教育,导致其在行为习惯上出现偏差。
(二) 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虽然总体上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已趋向完善,但当前农村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重视文化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逐步淡化,导致部分学生认识不到思想品德及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出现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鉴别能力差,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往往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农村环境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许多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存在。比如,农村中有人打架斗殴、有人随口脏话等等这些陋习对小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若不能及时进行教化,可能会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当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只是学校教育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只有加强了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才能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才能全面提高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水平。
三、 德育先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分析
(一) 重视德育教育,夯实德育基础
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必然要落实在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成了小学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只看分数的教育观念,设立专门的德育处,应聘德育教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课题研究,深入研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并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列入教师的考核机制,使得每位教职员工都能重视这项工作。
(二) 强化教师身教,落实德育时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三) 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共促德育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家庭本就应该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而学习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四) 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还要以先进教育文化理念为指导,以素质拓展教育为重点,以快乐体验式教育为载体,使青少年通过亲身体验,分享交流,自我感悟,实现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 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除了评选“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还应该设置有“进步生”这一类鼓励性评价奖励,如此既能够保证不挫伤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 小结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成才”的必要保障,也是学生“成人”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阶段,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会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婷.爱心暖心田成长化和谐[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刘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
[3]郭小武.地方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5).
作者简介:
江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