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在实体经济现代化

2018-10-29 08:11何玉长刘泉林
关键词:实体现代化体系

何玉长,刘泉林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经过40年的经济转型,我国成功地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并带来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尽管我国经济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还处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时代,但已经为全面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适逢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我国当前实际来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要实体经济率先现代化。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实体经济概述

何谓现代化经济体系?诸多学者从内涵、框架和标准的角度作了阐述。黄群慧认为,“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具有现代性的经济系统,……从系统论视角这种现代性具体可体现在经济体系的增长动力、要素结构、运行机制、系统环境、发展目标五个方面。”[1]王志伟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结构上应该包含所有制系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经济运行体制、产业结构系统、区域结构系统、金融系统、国家(政府)管理协调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统等诸多内容[2]。季晓南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6个子体系集合而成的大系统,即宏观调控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企业体系、区域经济体系,以及对外经济体系,此外还包括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等[3]。刘志彪认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建设标准和框架,主要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结构、现代化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以及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4]。

张俊山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包含技术现代化与结构现代化两方面内容。第一,从经济的技术基础考察,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装备生产、流通、管理等活动,建立代表最先进技术的新兴产业群,形成科学、便利、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消费方式。第二,从整体结构和内部联系考察,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充分体现人们对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功能、发展方向等认识的先进水平,在体系构成、联系方式上充分体现现代化的要求,使社会经济各部门、各环节更合理地形成一个整体,并促进其发挥出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集体凝聚力和创造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在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基础上;质量第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标准;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有社会主义消费方式;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统一[5]。黄群慧主张工业化就是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由工业化驱动的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那么从时间进程看,工业化应该先于或者至少与现代化同步实现。基于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到201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到2020年中国总体也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0年以后,我们将全面实现工业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推动高质量工业化进程[6]。

借鉴上述观点,排除一些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泛化的表述,笔者认为,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正确把握现代化和经济体系两个核心概念。现代化应为一定社会所处当前时代中,对国际社会产生广泛积极影响,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的发展水平;经济体系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经济要素组成的经济系统。而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社会经济活动内在要素相互联系紧密、作用机制完善、经济效率明显的经济系统,包括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联系、各类各层次的市场体系、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经济结构体系、城乡和区域经济体系、经济调控和保障体系等内容。现代化经济体系应为一定社会具有当代国际范围先进水平的、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系统。

具体来说,第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基础在于完善的市场机制。这要求市场主体具备自主性,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其联系,实现有效而高效的运行。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应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平台在于完备的市场体系,即市场结构合理,市场渠道畅通,各类市场完备,具体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资料市场、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等组成部分。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实现市场体系的统一性与开放性;要求国内外市场经济对接,进出口与国内生产协调发展,内贸和外贸协调发展,在WTO中充分发挥作用。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素在于合理的产业体系。要求产业结构高端、布局合理: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合理;行业经济分布合理、结构完备;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合理。第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要点在于合理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这要求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工、农、商协调发展,产业互补;建设繁荣城市和美好乡村两方面协调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区域经济结构体现在区域间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市场开放,资源在区域间流动自由。第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在于成熟的市场发育与市场法制,要求市场进出自由、市场主体平等、市场信息公开、市场中介规范和市场监控有效,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政府调控的规范化,市场经济需要有为有效的政府,政府调控经济也要纳入法制轨道。总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经济结构和制度保障等相关要素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主体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以实际资本运行为基础的社会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活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7]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实体经济是相对虚拟经济而言的,虚拟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实体经济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服务实体经济活动的相关产业,如金融、租赁、房地产交易等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另一种表述。实体经济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而言,都是第一位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展开和派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是实体经济,这是因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就是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就是实体经济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结构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市场体系就是实体经济的流通渠道和方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营活动就是实体经济创造国民财富的活动。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在实体经济率先现代化。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眼点是实体经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经过4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一是基本形成了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改革以来,各类非公企业应运而生,这类企业本身是市场的产物,天然具有市场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制改革也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成为具有自我决策、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市场主体。与此相关的市场法人制度已经形成,经过产权改革的国有公司制企业具有了独立的市场法人地位,各类不同所有制企业都成为平等的市场法人。二是我国市场机制运行正常,市场体系逐渐完备。目前我国从生产资料市场到消费资料市场,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到资本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各类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市场配置生产资源的渠道基本畅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渐显现。三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基础。改革开放前我国已经建成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体系逐渐完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这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四是随着开放和“入世”的进程,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实现对接,在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量中,中国份额牢牢位居世界首位。五是市场法制具有一定基础。市场秩序逐渐向好,市场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具有一定基础。六是我国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克服了市场固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缺陷,在治理经济危机和调控宏观经济上,凸显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优势。

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状况决定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成效。我国实体经济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拖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后腿,由此形成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明显差距,这也正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实体经济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和劳动力投入,拼能源、拼规模,以外延式经济增长为主,实体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我国科技投入和科技水平近年来有较快发展,技术资金投入每年有明显增长,但技术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还达不到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有不小差距。在当代先进制造业的主要领域,我国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即支撑这些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相关工艺。如航天发动机、芯片为主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高端汽车发动机、超高精度机床、工业机器人、轴承工业制造工艺、顶尖精密仪器、工程机械、炭纤维、先进医疗器械等领域关键技术尚未实现突破。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2015年R&D研究人员(每百万人)中国为1177人,瑞典达7022人,欧盟达3485人,德国是4431人,日本是5231人,美国在2014年为4231人[8]。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2.227%,中国是2.066%,而一些高收入国家,如瑞典为3.263%,德国是2.877%,日本是3.284%,美国是2.794%①。我国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相对落后、技术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

(二)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和价值链处于全球低端水平

新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步改善,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占GDP的14.7%下降到2016年的8.6%;工业增加值由45.5%下降到39.9%;服务业增加值由39.8%上升到51.6%②。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中农业占比依然较大,农业生产率水平不高,工业制造业也是传统产业居多,三次产业结构处于世界低端水平。从全球看,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球平均水平由2000年的4.961%下降到2016年的3.54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9.384%下降到2016年的25.4%;服务业增加值则由2000年的65.65%上升到2016年的71.05%③。整体上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利润较低;我国先进制造业不强,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制成品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下游,国际贸易中盈利能力低。以2016年为例,我国出口前15种主要商品中初级产品(包括工业品零部件)达11种,而进口前15种主要商品中高新技术制成品达7种,且规模较大。尽管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在规模上呈顺差格局,但在核心技术上我国处于劣势(见图 1、图 2)。

(三)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实体经济的市场环境不佳

从国内市场环境状况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法制建设弱化,市场诚信机制不健全,市场恶性竞争、商业贿赂、市场欺诈频繁发生;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资本市场“泡沫”化和监管失控;地方保护主义、政府过度干预和行业垄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从国际市场环境状况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受到部分国家质疑,知识产权和进出口贸易纠纷不断,尽管其中有国际政治因素的作用,但我国自身也存在知识产权和市场失信等方面的问题。据世界银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披露的数据,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世界第78位[8],这显然与开放中的经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

图1 2016年中国进口前15种产品金额(百万美元)

图2 2016年中国出口前15种产品金额(百万美元)

(四)实体经济“空心化”趋势明显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了实体经济弱化和虚拟经济膨胀的趋势,产业资本金融化、产业和金融关系的扭曲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由于融资成本高,经营成本高,利润普遍较低,实体经济处境困难;而虚拟经济则凭借行业壁垒和金融垄断,控制资本运营的“关口”,大量挤占实体经济利润,其利润水平往往高于平均利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利润自2000年以来都在 6%左右,而虚拟经济(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和房地产交易业)的利润率都在两位数以上[10]。正是利润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造成产业资本弃“实”从“虚”、实体经济“空心化”趋势,实体经济的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眼点是实体经济,这一判断是基于以下理由:

第一,实体经济各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主体。实体经济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主体,其产出的社会总产品,也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部分,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体系的发育程度。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国民经济各产业,其生产和经营活动基本是以实体经济活动的形式展开,实体经济的技术应用和产出质量,体现了社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决定着国民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实体经济创造的国民财富,是国计民生须臾不可缺少的,故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是实体经济。

第二,实体经济活动和财富创造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方面,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性劳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来源。实体经济生产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能够带来国民经济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创造的工农业产品和服务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国民财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一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就此而言,实体经济的生产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

第三,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行的核心。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实体经济的实际资本运行,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通过将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体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派生出来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坚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需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关系。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建立在实体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中。

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基础和核心地位,故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使实体经济率先现代化。实体经济现代化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坚持实体经济技术应用先进化。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所占比重依然不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比重虽然将进一步缩小,但其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始终不变,因此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极为重要,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实体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谈不上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新兴技术也应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业,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机器人的充分使用,数字化制造和无人工厂的采用,在工业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前景。现代先进技术还要应用于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兴服务业的广泛应用,将整体提升产业结构。总之,实体经济部门要走在科技创新、先进技术应用的前列,从而带动整个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其次,坚持实体经济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结构体系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核心,我国应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产业结构高端化。但产业结构高端化并不是单纯追求第一产业降低和第三产业增加,而是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布局三次产业。产业发展重在质量高端化,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实体经济产业要逐步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实体经济内部要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要兼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实体经济在吸纳劳动力上的优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要合理配备,应以实体经济为主体,坚持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产业结构高端化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点。

第三,坚持实体经济增长质量优先化。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环境下,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外延式、粗放式、重规模、争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而实施内涵式、集约型、重质量、争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实体经济要率先走质量优先、内涵式增长之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尤其是技术要素的提升,开拓新动能、依托新兴产业群和发掘新增长点,来实现经济增长。坚持实体经济增长质量优先,要实现几个“统一”,即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相统一,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和生态优化相统一,经济增长和分配改善相统一。只有实体经济增长质量优先,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优先,实现内涵式经济增长,从而加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以实体经济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眼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1]十九大报告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先进制造业群、建设制造业强国,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强实体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供求关系等方面,为实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由此启发笔者思考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率先现代化,进而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实体经济竞争能力

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建立在完善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功能,创造实体经济健康运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实际是实体经济的运行过程,因此,要按照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有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高效率地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市场价格调节和竞争激励的作用,提高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实体经济企业的市场自主决策、自我激励与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增强实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率,遏制资本“脱实就虚”现象,促进优势资本进入实体经济,从而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健全市场体系,加快实体经济市场流通

市场体系是实体经济运行的平台,要完善各类商品和要素市场,促进市场发育,加快市场成熟,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体系;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市场壁垒和市场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大去产能调结构力度,促进供求平衡;配合“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国内外市场对接,实现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互补,增强实体经济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改善实体经济运行的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电网和互联网、物流平台等,保证市场流通渠道畅通,促进市场信息充分、规则透明、竞争公平。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将有利于克服市场的投机性和经济的“泡沫”性,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三)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消除城乡差别、化解城乡固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二元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广泛应用生物育种等新兴农业技术,改善耕地土质和水利设施,加速农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和智能化,重点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农村居民生活中;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改革农业经营方式,走集约化农业经营道路;推行农业保护的产业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繁荣农村市场,加速工农业产品的城乡交流,增加农业收入;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振兴乡村建设。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农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将趋于下降,但农业经济地位和农业工业化水平却会提升,二元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势在必然。

(四)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带动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实体经济要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发展为先导,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行业尤其要调结构、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促进供求动态平衡;实体经济产业尤其要增质量、增效益;提升实体经济增长质量,要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尤其是资本和技术投入的作用,兼顾劳动投入的作用,资本技术型的经济增长将依赖产业升级和优化状况。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加速建设先进制造业群。还要促进进出口产品的结构高端化,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当前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一步将“制造业大国”建设成“制造业强国”。为此,政府应大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产业政策扶持。

(五)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

新兴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提升零售商业、餐饮酒店和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经营方式,加速应用现代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降低服务业成本并提高服务业质量。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共享经济、互联网物流和现代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以及养老服务和各类劳动力职业培训。此外,要搞好传统服务业智能化升级和新兴服务业智能化装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关系,为此,要坚持以产业资本为主体,发挥实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拉动居民消费的直接作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控和调节。国民经济发展重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要实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实施生产性劳动和实体经济优先的收入分配政策。要正确定位虚拟经济的市场功能,尤其是金融资本要回归到服务产业资本的正确道路上来,促进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

(六)加快实体经济技术创新,提升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是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实体经济要率先实现技术应用现代化,应积极跟进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浪潮,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相关产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实体经济要率先实现装备现代化,在实体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先进工艺,尤其是制造业,既要发展先进装备业,又要将先进装备应用于各行业。当前需加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互联网、大数据、计算机支撑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从而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体经济要率先实现管理现代化,要求在管理思想上注重服务、注重效益和以人为本;管理方法上民主化、人性化,激发人的积极性,培育工匠精神;管理手段上信息化、制度化,促进管理高效和管理规范有序。

(七)加快市场法制建设,加强市场法治,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市场法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条件,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实体经济健康运行的制度保障。为此要加快法制建设,加强市场法治,依法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市场环境是实体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确保市场健康发展。为此,应完善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要健全市场中介机构,促进市场公平、公开、公正;正确定位政府调控功能边界,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政府调控作用,重点在产业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和信息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市场成熟和市场规范。完善的市场法制和成熟的市场环境,将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注:

①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R&D研究人员(每百万人)”以及“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两部分。

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③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根据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猜你喜欢
实体现代化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