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

2018-10-29 08:43周晓肖江景勇邱莉萍杨肖芳李伟龙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病果粒剂吡唑

周晓肖,江景勇,邱莉萍,杨肖芳,李伟龙*

(1.临海市农业林业局,浙江 临海 317000; 2.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3.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园艺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草莓灰霉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富氏葡萄核盘菌Botrytiniafuckelinan),是一种非专化性的死体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1-2]。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待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雨水、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3-4]。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果实侵染适温皆在16~22 ℃,孢子萌发相对湿度RH≥81%[5]。灰葡萄孢能侵染草莓的所有地上组织,但以侵染花和果实引起花枯和果腐造成损失最严重[6]。

灰霉菌具有繁殖速度快、易产生遗传变异等特性,极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7],已被国际杀菌剂抗药性行动委员会(FRAC)列为高抗药性风险的病原菌。20世纪70—90年代,苯并咪唑类(包括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二甲酰亚胺类(包括异菌脲和速克灵等)、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主要成分为乙霉威)用于防治灰霉病,随着这些杀菌剂的使用,灰霉病菌对其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8-9]。为筛选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有效药剂,对几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为草莓灰霉病化学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办事处邵家渡村设施大棚内进行,大棚面积(80 m×12 m)960 m2,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pH值5.5。2016年9月27日移栽,株行距25 cm×50 cm,品种为红颊,常规管理,草莓长势均衡、良好,试验前1个月未施用任何杀菌剂,试验时草莓灰霉病处于始发期。

25%啶菌噁唑水乳剂(菌思净,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25%啶菌噁唑乳油(菌思奇,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健达,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瑞镇,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凯泽,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处理1、2、3分别为25%啶菌噁唑水乳剂375、500、750倍,处理4为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处理5为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1 875倍,处理6为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倍,处理7为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250倍,处理8为清水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共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20 m2。分别于2017年3月21日、2017年3月29日施药,采用顶能锂电池背负式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草莓植株,不漏喷,不重喷,每小区喷药液量约1.5 kg,折667 m2用药液量5 kg。

3月21日第1次施药时,棚内温度16~20 ℃,阴天;3月29日第2次施药时,棚内温度17~18 ℃,小雨。第1次施药期间平均温度14.82 ℃,相对湿度76.25%;第2次施药期间平均温度16.57 ℃,相对湿度74.37%。

1.3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标准,统计病果数、病果率及防治效果。第1次药前将试验区内个别病果摘除,未进行药前基数调查;第1次药后7 d调查每小区病果数、总果数,并摘除病果和成熟果实,第2次药后7 d调查每小区病果数、总果数,计算各处理区病果率和防治效果,采用SPSS 21.0软件Tukey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对累积病果率的影响

试验期间棚内湿度偏低,有灰霉病发生,但病果率偏低。由图1可知,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倍和25%啶菌噁唑水乳剂375倍的累积病果率最低,分别为5.7%和5.9%;其次为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250倍和25%啶菌噁唑水乳剂500倍,累积病果率分别为6.4%和6.6%;25%啶菌噁唑水乳剂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和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1 875倍的累积病果率相对较高,分别为7.2%、7.3%和7.3%,低于CK区的累积病果率13.3%。

图1 不同杀菌剂处理的草莓果实累积病果率

2.2 不同杀菌剂对防治效果的影响

由表1可知,第1次药后7 d,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倍防效最好,与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25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剂500倍防效差异显著,与25%啶菌噁唑水乳剂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1 875倍防效差异极显著;25%啶菌噁唑水乳剂375倍防效次之,与25%啶菌噁唑水乳剂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防效差异显著,与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1 875倍防效差异极显著;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25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剂50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剂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1 875倍5种处理防效最低,差异不显著。

表1 不同杀菌剂处理的草莓灰霉病防效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相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第2次药后7 d,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剂375倍、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250倍,与25%啶菌噁唑水乳剂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1 875倍防效差异极显著;25%啶菌噁唑水乳剂500倍防效次之,与各处理防效差异不显著;25%啶菌噁唑水乳剂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1 875倍3种杀菌剂防效最低,差异不显著。

综上可知,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剂375倍、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250倍防效最好,25%啶菌噁唑水乳剂500倍防效次之,25%啶菌噁唑水乳剂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1 875倍3种杀菌剂防效最低。25%啶菌噁唑水乳剂高剂量防效优于低剂量,25%啶菌噁唑水乳剂和乳油相同剂量处理的防效相当。

2.3 安全性调查

第1次施药后1、3、7 d观察,各处理区草莓叶形、叶色、花朵以及果实生长发育正常,无药害症状,这表明各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草莓安全。

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倍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250倍防效表现优异;25%啶菌噁唑水乳剂375、500、750倍防效随着有效剂量降低,防效也降低,实际生产中建议25%啶菌噁唑水乳剂50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剂750倍和乳油750倍防效相当,但与乳油相比,水乳剂加工、储存安全性高,对环境和人畜危害性小;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1 875倍防效较低,但试验中有效剂量也低,当增加有效剂量,药效能否提高有待进一步试验。

连续使用单一或属于单一交互抗药类群的选择性杀菌剂会促进抗性种群形成,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是在农药作用下的一种进化,当有害生物对某一药剂产生抗性时,会对其他药剂变得敏感,所以施行农药混用和轮用是可以克服或减缓其抗性的[10],但要注意选择作用对象相似而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

嘧菌环胺是新一代嘧啶胺类杀菌剂,毒性低,对作物灰霉病等有特效,主要作用机理为抑制真菌水解酶分泌和蛋氨酸的生物合成,具有保护、治疗、叶片穿透及根部内吸活性的功能[11];啶酰菌胺为吡啶酰胺类杀菌剂,对白粉病、灰霉病及各种腐烂病有效,通过与蛋白质复合体Ⅱ作用,抑制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具有出色的预防效果和很好的叶内渗透性,对病原菌整个生长环节均有作用,尤其孢子发芽抑制作用更强。吡唑·氟酰胺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酰胺类的混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吡唑醚菌酯通过抑制线粒体内电子传递系统,与蛋白质复合体Ⅲ作用而呈现抗菌活性[12],氟唑菌酰胺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上的复合体Ⅱ[13];啶菌噁唑是一种麦角淄醇合成抑制剂[14],具有保护、治疗效果及良好的内吸传导性,对菌落扩展、芽管伸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菌核形成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15]。

本试验所选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和42.4%吡唑·氟酰胺悬浮剂都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但作用位点不同,与其余几种相互之间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因此,在防治草莓灰霉病时可以将4种杀菌剂在安全剂量范围内科学轮用和混用,建议在草莓灰霉病发生初期采用喷雾法均匀喷雾,每隔7~10 d用药1次,连续施药2~3次。

猜你喜欢
病果粒剂吡唑
‘翠香’猕猴桃黑头病常温贮藏期间生理特性研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水分散粒剂在农药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四组分双环化反应合成双吡唑并[3,4-b ]吡啶
本是同根生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75%醚苯磺隆水分散粒剂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