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立伟
一股“清宫风”从夏天刮进了秋天,热议的不止是剧情,还有人们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或者说是八卦。无论是怎样的初衷,今年夏天的清宫剧着实掀起一股全民中国风热潮。
例如《延禧攻略》用充满非遗元素的宫廷美学,不仅拍出了最美的大清,“延禧色”也应运而生,其中无论是刺绣、缂丝,还是打树花、唱昆曲,均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极致之美。
要论就北京城最著名的刺绣手法,当属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京绣大为兴盛,用料非常考究,其选料相当贵重,豪华富丽,以在丝绸上织绣为其独到之处。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技术精湛、格调风雅,在代表性的京绣作品中,一针一线都渗透出帝王亲贵的倾天权势。
最好的京绣为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京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曾和现“四大名绣”中的“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
2014年11月11日,京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绣不只是好看,图案纹饰也很有讲究。《延禧攻略》中,黑底团龙礼服让柔弱的富察皇后气场倍增,绣有花团图案的节庆装,喜庆又不失庄重。而“纯妃”服饰上的兰草、茱萸、卷草、蝴蝶散落在襟前、挽袖,也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这一次,终于在清宫剧中看到了来自满族的非遗文化——满绣。
满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混居的广大农村,是学习汉族刺绣后的产物。满绣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整幅作品均以绣线铺满不留空隙。满绣作为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剧中被体现在服装设计上。
如今,满绣也被应用到时装上,旧时满清皇室御用针绣,而今被纳入百姓家。满绣第五代传承人刘思彤将满绣技艺融入了旗袍,呈现出不一样的意境和磅礴大气,充分展现出女性纤柔与英姿飒爽的美。
缂丝又称刻丝。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了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据中国的考古学家考证,这是公元7世纪的舞俑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缂丝工艺的贵重在于,织造一幅作品,要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在《延禧攻略》剧中通过缂丝团扇也有所表现。剧中太后所握团扇,仿制了清朝沙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高贵妃所用之扇则仿制了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隐约记得小时候自己也有过绒花类的头饰,却并不知道那究竟是不是绒花。绒花不仅在《延禧攻略》中有所体现,在近期热播的《如懿传》中也有着重展现,可见小小绒花于清朝年间广为流行。
绒花谐音“荣华”,在康熙、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史料记载,富察皇后生性恭俭,摒弃奢靡,“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
传统绒花制作需经过染色、勾条、打尖、传花等近10种工艺,手艺再熟练也要花上两三天功夫。铜丝需要用大锅提前烧软,生蚕丝也要先染色晾干后才真正进入制作绒花的程序。制作时,需把蚕丝夹入搓好的黄铜丝中,再将铜丝两头捻成麻花状缓缓移至蚕丝下部,接下来的铜丝也均如此操作,每根铜丝下移后,与之前铜丝的距离要相等,再用剪刀剪下适量的熟绒,用手夹住铜丝两端反复搓捻,一根根完整的“绒条”就出现了。
古代扬州是我国著名的工艺花产地。民国时期,扬州东乡、江都砖桥成为扬州绒花的重要产地,砖桥也被称之为扬州的“绒花窝”。到了上世纪,中国的绒花曾一度远销欧美。
据悉,《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头戴的绒花,便出自南京绒花工艺大师赵树宪之手。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寥寥几句,就把剧中高贵妃献给太后的那场动人心魄的“火树银花”,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极有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树花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被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绚烂烟花。打树花技艺曾在BBC纪录片《中国新年》中向全世界人民展现。
在《延禧攻略》,“打树花”第一次进入影视作品。负责这场戏的表演匠人们,大多都已年过花甲,却还是不辞辛苦、不远万里赶来参与拍摄,只为能够把文化传承下来。
注:部分资料来自于公众号“首创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