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凌
■当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审美、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就是专家了。因为这样的老师在学识上有了些“底子”,自然的就不会像有人连美术常识都不懂,没读过几本书,动不动就摆“专家”的架子。还把著名、大咖、大师、国际这样的词弄到自己名下。
——越是专家的越没派头,越是学识离专家很远的所谓“专家”越是摆谱。其实,这都是虚荣心闹的。
■培训机构和微信群里冒出了很多美术“理论家”。听他们讲头头是道,滴水不漏。说得比做得好,看他们的教学一塌糊涂,丝毫也体现不出讲的“大道理”。没多少知识,靠“耍贫嘴”给自己提“神”的老师不少。
■技巧听命于感觉,感觉听命于审美,审美听命于素养。素养来源于读书、体验和眼界、视野。
■幼儿画的美感并不来源于画中的故事,而是自然、幼稚的无意识萌动,与绘画技巧没多大关系,是年龄起主要作用,不是知识技巧的事。幼儿画的美感是遇,不是幼儿的审美提高了才画出好看的画。幼儿的画有审美意义,但幼儿的审美并不能通过努力提高。换句话说,幼儿审美是结果,是成人对人家的评价,不是技巧,不是通过教或学习提高的。幼儿的画越有“小孩儿味”的越有品质。幼儿画的美感只发生在4-7岁孩子这块“空间”中,所有的审美意义只能在这个维度内呈现。
■教前,老师都想着怎么能引导好,“下定决心”不教,但教着教着连自己都不知道“咋回事儿”又教起来了。
——有时,儿童美术老师的脑子也不是时时都管用。
■儿童画的审美意识要往散文上靠,不要往《史记》上靠。《史记》要精准,小说要故事,散文要诗性,诗歌要韵律。画家与建筑设计家画的景虽都一样,从审美上说差大了。画家画得像散文,更有诗性,建筑设计家画得像《史记》,更精准。
■“最要命”的儿童画是:只有故事,没有“美术”;只有画面,没有审美;只有叙事,没有思想;只有“教”,没有“育”。
■炫技的老师说,有技巧的画才有个性。实际上儿童画的个性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儿童自发的样式。
■永远也不要问家长:“您对教育有什么好方法吗?”家长只会在自己几十年都不变的传统里找他认为的好方法。他永远也不会问孩子,听听孩子的想法。
■美术老师要有个心理感知,学会判断自己是个什么水平,不要总是希望用别人的尺子,去丈量自己。
■有的老师说,对幼儿的爱是说能带给他多少利益的这部分人,如果老师觉得“爱”得不到什么好处,就“没劲了”。所以,看一个儿童美术老师对孩子有没有爱心,还真不能只听信老师一张让你哭得稀里哗啦的嘴上,而要看老师怎么做。
■简笔画模式被破坏的瞬间,就是自由的画,想象画的开始。破坏与创造就是这样紧密相连。
■幼儿的好画多生于简洁,越简洁越有力量。幼儿的画也无须努力,无须控制复杂和格外的练习,天然地就做到了简洁,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如果儿童美术老师都想着怎么更好地教书育人,教育就有希望;如果儿童美术老师都想着怎么更快地买房、买车,赶快地把“钱袋子”装满,教育就完蛋了。
■知识什么时候都可学,而审美那得是有情趣的人才能得到。实际上审美也不是青年时代的事,在自己还是小屁孩儿时,审美趣味就已经形成了。
■少玩虚的,多做实的;少学点儿技巧,多启发点儿思维;少作辅导,多作引导;少说教,多静待,少说话,多等待。
——好老师是会等,不是会说。
■大多人都认为幼儿美术是技巧,是一种专业,而实际是:幼儿美术就是一个游戏。
■如果一个老师的素养太差,眼界太低,审美不高,参与的活动越多,听的课越多,教育越迷茫,越不知道专家在讲什么,更觉得专家讲的都不实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越学越差的原因。
■“慢教育”不是学生进步慢,“慢教育”也不是拖沓,是因为幼儿的心理、生理不允许我们“快”,快了就跟不上“慢”了。只有我们的心态“慢下来”,有个平常心,静待花开才可能实现。快了你就看不见,感受不到有趣的事了。
1.《龙门大佛》 宋初航 12岁
2.《龙潭大峡谷》 韩俊婕 11岁
4.《唐三彩马》 李欣桐 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