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主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这个主体,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阈下剖析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阐述了在新时期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学;人的发展;矛盾
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和享用者。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发展的成果,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应该为人民群众所服务和享用。社会的发展的方向与实现人本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归根到底是一致的。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为导向。充分保障人生存、发展的权利,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激发人的能动创造性。
一、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针对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全面发展就是强调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要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注意力应该转变到如何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需要,如何加强人的能力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上来。马克思指出,人类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人的依赖性为主的階段,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生在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第二阶段主要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工业文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阶段,物欲横流,人被物所异化,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我国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阶段,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但这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注意:为了尽量避免贫富差距拉大,出现“只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尤其是要重视分配制度的公平,尽可能让每个人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就需要国家在制度、政策上作出合理安排,加大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畅通社会阶层流动机制,体现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此外,提供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提倡解放人性,发展个性,重视个人的正当权益,给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能动创造性提供了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实际上,全面发展观就是强调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个体利益,使人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是国家和社会整体得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必然也会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向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不断迈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推进人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针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造成了个体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收入差距以及发展差距的拉大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突出,社会不稳定,长期下去必将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必须要实现个体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当前,大量资本、资源被少数人占有,而贫困人口依然较多,贫富差距较大;城市享有更多更完备的医疗、教育等资源,而广大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悬殊;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距明显。除此之外,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演艺行业收入远高于普通行业)。贫困人群包括残疾人群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需求因为缺乏能力而得不到满足,这就需要党和国家的关心,需要社会的救助,只有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体系,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大力扶贫,保证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和正当权益,才能协调好个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当然,大力扶贫不代表搞平均主义,我们在保障贫困人口的同时依然要重视精英群体的创造力和社会贡献,公平合理地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做到尽可能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尊重和理解,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此外,协调发展还指的是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乡镇、农村的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资源的投入,重视三农问题,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挖掘乡村的特色点,带动乡村的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协调地区发展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产业内移,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中西部地区人民就业的问题,实行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战略,推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实际上这也就协调了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人们的整体收入差距,对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针对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依存、利用、掠夺和保护几个阶段。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无节制地掠夺自然,破坏生态,最终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为了避免中国走这种老路,我们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实际上就是为了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强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美丽怡人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在目前阶段的迫切需求,只有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将来的世世代代的人的发展考虑,必须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维护并改善生态环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政府、社会、制度、媒体等多方面着手,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的重视。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推广绿色的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科技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和规划人类的生产活动,节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利用各种媒介向公众宣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资源节约的消费模式,让人们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此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人是社会的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由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一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说明社会关系存在问题,只有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才能真正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最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地球是一个整体,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发生在某一个国家,而是与每一个国家都息息相关,只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保证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我么必须认识到,人的发展以及人的现代化对于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如何在新时期解决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是目前人学的重要议题,它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崔媛媛(1994-),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