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林
1 大斑病
1.1 症状
病菌主要侵害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通常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也有少数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病初叶上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长13~19厘米左右,宽1.2~3.1厘米。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有时花丝或雄花颖苞上也生黑色霉层。多个病斑连起后致整叶枯死,且后期病斑易出现纵向破裂、变黄早枯。
1.2 病原及规律
玉米大斑病作为流行性病害,其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不同有关外,主要决定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在环境因素中,以温度和温度为最重要。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20~28℃产生,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下。在春玉米区,由于玉米从拔节到出穗期间经常可以满足大斑病菌对温度的要求,所以一旦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则病势迅速扩展蔓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3 发生特点
一是发生早,蔓延快。大斑病潜育期仅8~9天,2~3天即可形成典型病斑,并开始分生孢子。而且通过风力、雨水和种子可以很快地实现传播。二是海拔高度明显影响期发生趋势。玉米大斑病在平顺当地区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但超过115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基本没有该病发生。三是品种抗性差异大。本地常规老品种普遍抗病性差,发病重,损失大。近年推广的沈单系列品种、中5688、屯玉1、2号等品种抗性较好,损失最小。四是病菌小种因地而异。由于各地区的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不同,自然条件和栽培水平各异,在某一地区主栽的抗病性品种,在另一地区则高度感病;反之,亦然。五是玉米大、小斑病混合发生。海拔在1000~1300米的地区,以大斑病为主,田块失率在5~25之间;海拔在400~800米之间北部河谷湿热区以大、小斑病混合发生,病叶率达96%,田块损失率为15%~45%。
4 流行蔓延特点
4.1 田间菌量大、分布广。丰富的菌源是玉米大斑病流行的基本原因。再加之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以孢子潜伏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该病在我县大部地区都有发生,尤其在我县北部河谷和西部台地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许多农户在玉米收获后就将秸秆还田或垫厩还田,使田间病株残体存量多,大量病菌在田间积累,为病害流行提供了丰富的菌源。
4.2 田间高温多雨高湿。高温、高湿天气是玉米大斑病暴发的重要原因。温度、湿度和雨量是造成其流行的重要因子。在一定数量的菌源条件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湿度、雨量及品种的抗病性。该病的感病期主要是玉米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期,即抽雄后授粉灌浆阶段,一般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加上当年大雨、暴雨及风大,致使病菌孢子随风、雨传播,再侵染频繁,造成玉米大斑病暴发流行。
4.3 品种抗性差,种植不合理。品种抗性是影响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据2004年的调查,我县大面积种植的十多个玉米品种,大多有发病,普遍抗性较差,特别是本地老品种发病十分严重。由此说明,多年种植的主栽品种抗病性明显减退,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4.4 栽培管理因素。目前,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均属高秆、高产、大穗型品种。且因种植玉米效益比较低,且种植主要在山区,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偏低,农民普遍对玉米种植重视程度减弱,不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地膜覆盖、平衡施肥等技术覆盖率低,传统的中耕培土逐渐被化学除草代替。大多仍然采用播种时一次性施底肥的传统种植技术,加上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的因素,施肥量减少,山地玉米苗中、后期严重缺肥,导致玉米开花授粉期脱肥,长势弱,抗病性降低,为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5 综防措施
5.1 选用抗病品种。应根据不同海拔、气候类型、品种特征、特性,确定适宜种植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同时,尽量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采用间隔种植不同抗源品种的方法隔离病菌的传播,减轻病害的发生。并要实现良种及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种子包衣技术,在玉米苗期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近年来,在当地病害人流行的情况下表现较好的有龙生16号、奥利18号、龙生1号、沈单10号、中5688等抗性较好的品种可推广。
5.2 改善栽培措施。重点推广适时早播技术,以避开玉米生长中、后期(易感病期)与不利气候相遇,减轻发病。合理密植,实行间作、套种、移栽等措施,保持良好的排灌条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打破病害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
5.3 加强田间管理。在苗期和抽穗期阶段应注意科学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巧施氮肥,保证苗期的茁壮成长,防止后期脱肥,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同时,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加强中耕管理和水分管理,改善田间小气候,以促进植株发育健壮,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
5.4 科学药剂防治。农药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不太理想,应以预防为主。一般玉米种植田发现零星病株就应进行药剂防治1次,控制发病中心且可适当增加用药量。重点预防期在玉米拔节期至抽穗期,喷药时应先摘除病叶。喷药时间最好选在晨露干后到10点前,下午4点后到傍晚。可选用50%多菌灵WP500倍液或75%百菌清WP3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药50kg。第一次防治后,5天之內要进行第二次防治,再隔7天可进行第三次防治,共防治2~3次。
5.5 防蚜治病。由于蚜虫、蓟马等昆虫在飞翔的过程会加剧病菌的传播,从而加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可选用舒得利(BT)乳剂500倍液、或18%绿亨阿维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500倍液、或26%绿亨杀杀死1500倍液,交替使用喷雾,进行防虫兼治病,达到防治虫治病的效果。
(作者单位:047400山西省平顺县农业委员会种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