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的风筝线

2018-10-27 10:55徐丹丹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救赎成长风筝

摘 要:《追風筝的人》以风筝为线索,纠缠的情节就像风中乱舞的风筝线映射出阿富汗真实的生活。阿富汗人的命运就如同风筝一样,随风飘摇,任其摆布,随时面临毁灭。风筝似乎是一种多维度的象征。小说起于风筝亦终于风筝,无论是放风筝的人还是追风筝的人,都一直在追寻的路上,在寻找风筝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与救赎。对“风筝”的追寻,不仅是对美好人性的追索,也是对阿富汗民族文化的追随。

关键词:风筝;追寻;成长;救赎;流散

作者简介:徐丹丹(1993-),女,吉林桦甸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2

小说以阿富汗的悲剧为背景,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长与移民的故事,有时候令人极度不安的角色和情节使人认识到不是简单的政治,而是在支离破碎的国家的真实生活。对“风筝”的追寻也是对美好人性的追索。从某种意义上说,风筝象征着阿富汗的文化,而“追风筝的人”隐喻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追随。[1]

胡赛尼心目中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两个人对互相的生活影响巨大。胡赛尼的小说实际上是向世界讲一个阿富汗的故事。那些日子关于阿富汗的文章大多是围绕着反恐战争和塔利班展开的,到处都是对阿富汗人的偏见与误解。而胡赛尼使得小说人性化,不再妖魔化。[2]

一.放风筝的人

阿米尔就像是放风筝,操纵着控制哈桑命运之筝的线轴。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一次风筝大赛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就像阿塞夫所说,阿米尔也许之前从未在内心认同哈桑是朋友,只不过是打发时间的玩具或是做错事的替罪羊。风筝大赛如阿米尔所愿,他的风筝割断了其他的风筝战斗到最后。哈桑去帮阿米尔捡风筝时却遭遇了恶势力的强暴。而这一切却都在阿米尔的眼里。眼睁睁看着,却跑开了。“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的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2]77内疚一直摧残着他。他用石榴砸哈桑希望看到他反抗,但是哈桑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当阿米尔逼走了哈桑时,也将自己逼进了一个死胡同无法走出去,他用逃避来面对自己的背叛,但是却不得不忍受内心长久的折磨。“虽曾在本我的指使和超我的影响下,有过许多不道德的行为,然而在逃亡到美国并回到阿富汗找回索拉博的这段旅途中,阿米尔完善了人格中所缺失的自我,最终完成了人格的升华。”[3]

曾以为美国是一个可以埋葬过去的地方,殊不知内心深处却加深了负罪感。阿米尔一直不断地寻求寄托,他害怕得不到认可,他焦虑,希望通过一种方式获得一种认同感,来寻找内心安慰。他一直试图用写作来寻找真实的自己,来建立一种与外界的联系。拉辛汗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似乎是潘多拉魔盒,将阿米尔所有的回忆一下子释放出来。此刻阿米尔又像是在追自己亲手放飞的风筝,当阿米尔重新回到了阿富汗,当他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并承担起责任时,他实现了自我救赎,也实现了父亲的救赎。[4]此刻,他其实追到了一只曾经放飞的风筝。

二.追风筝的人

风筝的飞翔需要借助风的力量任其摆布,就像哈桑的命运,如果放风筝的阿米尔没有控制好力量或者风向,控制哈桑命运的风筝就会断线。从出生,就注定了哈桑一生飘荡不安的命运,也解释了为什么哈桑是如此的忠诚善良,很大一方面是哈桑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命运,从一开始,哈桑就只能追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阿米尔的诉说。“哈桑从不会拒绝我任何事情。”可以说哈桑的守护一方面是他正直善良的天性,而另一方面是他低微的身份,哈扎克人似乎从出生就预告了接下来的他不公的一生,而身份地位的不同似乎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哈桑的守护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身份的低下与品质的高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哈桑的难能可贵。哈桑是追风筝高手,总是可以提前预判出风筝的落点,而他却没有预判出他生命的可悲。哈桑为了实现“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尽管忍受了巨大的侮辱,他努力拿到了风筝。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梦想,他牺牲了自己的尊严。但是依旧没有换回两个兄弟情义的对等,又或者说,阿米尔内心也充满了世俗的眼光,他从未将哈桑看作是真正的兄弟。

表面上,阿米尔在放风筝,但是他却用了一生在追风筝。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终于在不惑之年为索拉博追风筝时,他说了“为你,千千万万遍”,像哈桑和他说的一样。而这次追风筝,他实现了满足和自救。一直以来心底的忧郁不得解脱,去努力实现了救赎。但是,飞走了的风筝终究是回不来的,无论阿米尔做了再多的补救也永远不再是哈桑的那只风筝。因为过去永远无法重来。但是,当他在努力弥补的时候,当他直面自己曾经的罪恶的时候,当他为索拉博追风筝,跑向风筝掉落方向的时候,在追寻中他找回了心底里最本真的善良。

三.追寻中的成长与救赎

风筝作为整个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所有美好品质的集合,也是阿富汗民族文化的象征。对“风筝”的追寻,不仅是对美好人性的追索,也是对阿富汗民族文化的追随。

小说中共有两处是阿米尔追风筝。一次是12岁在阿富汗,哈桑帮他追到了风筝,却没有追到他心里的风筝,反而飞得越来越远。另一次是中年在美国。“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大峡谷那样的微笑。我追。”[2]360这一次,他露出了久违的真心的笑容。两次追风筝的经历“隐喻了阿米尔成长的受挫与新生,抑或是成长的背叛与救赎。”[1]30

“也许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因为某件事,决定剥夺我为人父的权利,以报复我曾经的所作所为。也许这是我的报应。也许事情不是这样的。也许事情注定是这样的。”[2]183似乎阿米尔追寻到了生命中的阻碍,这也是他心灵的成长。曾经伟岸的父亲形象在一瞬间崩塌,似乎父亲也在赎罪。截然不同的父子却有了命运同样的捉弄,也许是巧合又或是必然。

文学作品中意象能有效地服务于人物的形象塑造与主题思想的表达,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整个小说以风筝为意象,风筝,具有文化隐喻性,承载了人性的美好品质和民族文化的象征,似乎是一面镜子,反射出阿米尔一生的罪恶,也像是阿米尔成长的见证者。[5] 每一次出现的风筝,由于时间不同、背景不同、主人公的年纪和经历不同,所象征的意义也不同。在整个追风筝的过程中,以阿米尔的成长为线索,无论是阿米尔年纪的增长还是心灵的成熟,当阿米尔第二次追风筝时,他追到了,这是一种觉醒,是一种仪式感,不仅实现了心灵的救赎,也成长了。风筝不光隐喻着美好品质和阿富汗的民族文化,也无疑成了救赎心灵的天使。

四.民族身份的流散与追寻

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放风筝似乎显示了阿富汗的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扣人心弦。并不是中东的政治,而是在一个分离破碎的国家的生活。“此时的风筝已经不再是民族的意象,也不简单是主人公的成长主题,而变成了阿富汗人文意义的意象。当风筝被禁放,也象征着阿富汗的民族文化被剥夺,原来的美好生活被终结。”[6]斗风筝比赛规则就是去割断其他的风筝线,斗风筝表现出一种暴力,也暗示了当时苏联入侵阿富汗所带来的暴乱动荡。[7]小说的悲剧并不单纯是两个人性格差异所导致的,而是在这些孩子心中早就形成了固定的社会地位的意识。阿米尔的双重文化似乎用笔触碰到了现实,阿富汗移民在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过程中,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风俗传统。

流散是一种始终找不到归属的生存状态。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漂泊感都是当代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存境遇。虽然阿米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美国文化,但土生土长的文化思想是永远无法消除的东西。所以无论是美国还是阿富汗,阿米尔都将感到被排斥,永远在夹缝中禹禹独行。[8] 阿米尔流散的人生反映出了整个阿富汗民族茫然的命运。追风筝的过程也是对民族身份的追寻。

阿米尔回到故乡并且营救出索拉博代表着阿米尔自我身份的追寻,追寻了曾经最单纯的善良,同时,真正融合了两种文化,不再是流散的状态。阿米尔的流散人生和追寻之路,对整个世界和平和善良具有普世意义。

五.结语

《追风筝的人》用真实的笔触最大程度地 接近人性,用风筝贯穿了整个阿米尔的人生,风筝是一个多元隐喻的载体,就像摇曳的风筝线,不停去追寻存在的意义,反复在追溯曾经的自我,一直在追求心灵的救赎。不管是放风筝的人还是追风筝的人,都是在追寻的路上。风筝,不仅仅是美好品质的象征,民族文化的代表,更多的是内心的一份善良和渴望。

每个人似乎都是追风筝的人,每个人一生中都注定有难以释怀的遗憾和悲哀,每个人也都有为了美好的渴望和努力,愿追寻过程中能找到方向能有意义,愿成长的风筝能飞得高。

参考文献:

[1]张国龙.陈晖. 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27-31.

[2](美)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 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张珍.《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格成长之旅[J].陕西学前師范学院学报.2017(9)129.

[4]韦柳钰. 寻找心灵的救赎——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J].柳州师专学报. 2010(4)72-74.

[5]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9(2)91-92.

[6]苏伟.《追风筝的人》中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语文建设[J].2016(1)67-68.

[7]秦万祥. 马小兰. 《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象探析.甘肃高师学报[J]. 2017(7) 16-19.

[8]王慧敏. 荆蓁. 身份流散下的精神守望与追寻——论《追风筝的人》流散主题与身份构建. 外语与外语教学[J].2016(2)130-135.

猜你喜欢
救赎成长风筝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