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
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幼师语文教师个性化课堂教学理念,促进幼师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进幼师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是新课改以来众多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当代幼师生有着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等共性以外,还有着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广泛,热爱唱歌、绘画、舞蹈等。他们个性活泼,喜欢表现,不愿意受束缚,爱热闹,喜欢轻松自由的课堂,不喜欢按部就班的教学等,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适应幼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师们研究探讨的新课题。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析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培养个性化阅读的理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既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又使学生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方面和谐发展。而语文素养的获得不是仅仅依靠一节节的语文课,而是需要广泛的阅读作基础的。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直接向别人学习的经验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读书间接向别人学习则是趋于无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阅读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让我们的视野开阔;阅读给了我们认识社会的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深刻;阅读给了我们改造世界的利器,让我们的人生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让我们从容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挑战,增进人的智慧,焕发创造的活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个性化阅读因其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课堂更富于人生和谐的情调,从而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消极阅读为自主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并有机地融合了各学科的内容,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仅仅依靠课本上有限的选文是远远不能达到个性化阅读的要求的,还要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储备,这样的阅读既可以扩大學生的阅读视野,拓展知识面,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会在阅读中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阅读中放飞思想的翅膀,彰显思考的灵性。
个性化阅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需要时,才能产生内驱力,从而自发地为满足需要而努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审美化情趣化的语言去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愉悦学生的身心,引导学生步入想象的天堂。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从而进入阅读的世界。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阅读
阅读材料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是有思想内涵的。阅读获取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明素质。因而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个性化的感悟、深层的思索,对学生而言,既有知识的充实,也有能力的提高;既有情的陶冶,也有理的思辨,有利于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独立思考 敢于质疑
阅读、思考、质疑,这是语文教师最应该培养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因为这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品质和支撑,这也是语文学科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做的最主要的贡献之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自主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现实的环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所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合作教学的领导者,学生理智、生活和感情方面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心从“学”转到“问”和“做”。教师不是给学生传授既定的知识和答案,而是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否认和超越自己。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形成合理的推断;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解决面临的问题。
允许学生对同一篇阅读材料,同一个文学作品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驳问,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索精神,使他们在探索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分析到项羽这个人物时,普遍的观点认为:“项羽的确有妇人之仁,且不听臣言,狂妄无礼,刚愎自用,最终输给了刘邦,落得了一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所向无敌的西楚霸王,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杀戮了无数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有妇人之仁的人呢?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及有关史料和后人评价,了解到项羽虽然勇猛过人,能打善攻,但缺少领导能力,尤其是贪财好货,不纳善言,书中有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可见项羽贪财的性格广为楚汉将士所知;而且,他在与敌人交谈期间,轻易地就将自己的底牌告诉了敌人,损失了自己的内应;在宴会过程中,范增数次暗示项羽杀刘邦,轻敌自大的项羽都不作响应,所以才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学生对课文的学习,通过质疑辩驳,触及到了教材的深层内容,对教材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是创造思维发展的结果。只有在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中,师生抛开身份地位的约束,平等交流,思维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开出思想的花朵。
2.品味语言 合作探究
于漪老师说过:“要学好语文,必须亲历语文境内,眼看、耳听、心想,与课文及其他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传授自己的学习体会及文化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品鉴,走进文学的殿堂,身临其境地理解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感受作品铿锵的音韵、优美的文字、规范的结构,领悟作品的意境,咀嚼隐藏于文中的深邃的哲理……同时老师也要适时引导,“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采用启发式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交流,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彰显学生聪明的个性。例如阅读《荷塘月色》一文,在欣赏作者刻意营造的梦幻般的美丽月色之后,探讨为何作品会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引导学生着重品味“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再联系文章开头的“颇不宁静”,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笔下的诗情画意的荷塘,只是那个时代他自己的“精神家园”。
品味语言,就是在反复思考中推求语言的意味,理解作者的目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逐步提高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把表现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她们自己去讨论、交流、展示,就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展现出创新的见解,从而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这就是个性化阅读所要达成的目标。
三、寻找合适的阅读方式,点拨引导学生的阅读
阅读使我们获得知识,学会思考,得到情感的陶冶,精神的享受。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选择怎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阅读方法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探讨与实践:
1.在朗读中学习阅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实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也体会出来了,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布满灵性,布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引导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用朗读贯穿始终。教师采用集体朗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男女分段朗读、品味朗读、创新朗读、诵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特别是诵读时要学生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要心与白居易共鸣,思与白居易共舞,情与白居易同感,读出失落,读出感伤,读出心中的不平,从而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
2.在角色扮演中学习阅读
课堂的生动在于学生的生动,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中体会到人物的精彩之处呢?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达到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目的。幼师的学生表现欲强,非常喜欢扮演各种角色。表演能激发他们参与阅读学习的热情,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创设表演情景,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反复练习,并辅以表情、动作,将文有声有色地表演出来,有助于他們对作品理解得更为深刻。例如学习《窦娥冤》时,在充分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本所选第三折进行表演,经过充分的准备,学生很好地诠释了角色的性格特点,把窦娥的冤屈、善良、倔强、反抗、不屈、挣扎等性格特征充分表演出来,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黑暗封建社会的反抗理解得也更为深刻了。
3.在问题探讨中学习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设计好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学会提出问题,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习惯的作用,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完善学生智能结构、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也使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进程。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老师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学生经过认真地研读诗词提出:苏轼为什么对黄州情有独钟呢?在诸多的三国英雄中,苏轼为什么选择了周瑜作为咏诵对象呢?作为一个学有所成的诗人为什么会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最后形成多元化的答案:苏轼被贬黄州,黄州壮丽的山水抚慰了他受伤的心灵,而畅想中的英雄周瑜令苏轼钦佩羡慕,从而感慨自己的人生失意,壮志难酬。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境界”上运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在想象拓展中学习阅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天地,应该为学生创设一方抒写性灵的沃土。让阅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天空。适当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扩充阅读教学的内容。在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内容之后,在心灵与作品感情发生强烈共鸣的时刻,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融入自己的感悟,进行想象写作。学生的潜能和情感得到了喷发,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活力也得到了释放,充分显示了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习《雷雨》之后,让学生根据剧情的发展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续写以后的故事,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热烈讨论,深入思考后,都写出了既符合原教材的主旨基调,又较为合情合理的想象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将个性化阅读渗透到学生心灵,真正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n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鄂冠中,文本思路:语文阅读教学的抓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2).
[4]何静,文本解读:智慧阅读文本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