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涧莲
作文讲评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作文讲评的主要内容包括审题和写作两方面的方法指导。而其中审题环节作为写作的“前戏”,目的是让考生拟写出符合题旨,表述正确的论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因“材”施教,采用适当的讲评策略,教会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拟写出正确的论点,掌握审题的一般规律;以典型题突破类题,让学生建立完善的审题思维系统,真正提升作文写作的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属于材料作文的一种新型、特殊的形式,近年来考查的势头迅猛,让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审题方法具有现实教学意义。笔者结合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考查特点,探究出“两点·四定·四法”的作文审题讲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以求分享。
一、认清高考作文育人功能,提高两个思想认识点
高考是为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文题目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作文的教育功能,实现命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思想认清高考作文的育人功能,对于把握题目的设题意图,摸清题目的考查实质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从下面两点让学生从思想上提高对高考作文本质的认识。
1.了解命题制高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要求高,首先表现在命题材料的选取必须遵从“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法治国与创新,因此高考作文具有明显考查考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所以考生在把握材料的核心与主题上,就应该有意识地往这方面思考。如2018年全国卷1作文“世纪宝宝与中国”,较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体现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民族自信,彰显了主流价值取向和时代主旋律。
2.把握命题特点
高考作文整体呈现大角度、大视野的趋势,表面上看高大上,但是张开教授在谈到试题评价时提到了“六条标准”。其中两条一是可写性,即试题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二是选择性,即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故高考作文材料的选择要求接地气,多立足日常生活可供争议的事件,在矛盾分析与概念辨析中体现辩证思维。材料切入口虽小,却能映照大理,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考生在审题立意方面切忌“小题小作”,宜应“小题大做”。如2017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目“12个中国关键词”,落脚点是学生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的“高铁”“共享单车”“一带一路”“京剧”等小事物,不是要求写出这些事物怎么样,而是要求学生能够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继承与创新”“发展与忧患”等关系视角,向外国朋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多样、立体的大中国。
二、掌握全面审读材料的“四定法”
1.定性质
定性质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出题目的类型和理清题目的结构。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后,一般不急着让学生审题,而是要求学生首先判断出题目的类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去判断材料是属于一般的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定好作文题目的性质是为了减少审题的失误。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判断,教师可以把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三个基本特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1)材料提供的内容是一个争议性大,具有真实性、对立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2)任务指令有明显的对象意识。(3)根据不同的指令选择相应的文体。通过特征的比对,学生可以准确判断出题目的类型。接着可以要求学生理清楚题目的结构。一般来说,任务驱动型作文包括写作事实、写作要求两部分,有时候还会增加写作导语部分。各部分功能各不相同:写作事实是基本写作内容,写作要求就是写作任务,写作导语就是议论的核心。学生只有审读清楚材料,判定好材料的性质,才能够为下面的准确立意做好准备。
2.定事实
定事实就是辨析清楚题目要求学生围绕什么事件进行写作,它是写作的基本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学生要知道“写什么”。考场上,“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的确,“写什么”是基本要求,是文章的内容基础问题;“怎么写”是能力要求,是文章的论证特点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教授说过:材料的事实就是“真实的情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出材料中的“事件”,确定文章“写什么”。因为这些事实是考生说理分析的基本事件,是文章写作议论的事实基础,只有找对了写作事实,学生的文章才没有脱离材料内涵和含意,才能够写出一等的文章。如2018年全国1卷作文题目“世纪宝宝与中国事件”,写作基本事实首次采用时间轴的形式,分条列出中國已经或者将要出现的重大事件,学生就要锁定该题目的写作事实就是材料中“2000年……”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叙述部分,学生文章必须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展开联想、思考,发表感想的,否则就有偏离题目基本事实内容的可能。
3.定核心
定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确定题目中显示议论中心、核心的语句。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提到了两条总纲性的建议:“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些论述指明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去发表议论、去揭示的某种主题。所以,教师就要指引学生找出材料的写作导语,从命题者给出的论题导语里找到中心词,关键语句,锁定材料的核心,使到自己的文章不偏离材料的中心。如2018年广州市调研测试作文题目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看了以上六个镜头,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镜头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其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一句,指明了写作的核心,无论考生选择哪几组镜头,都要体现出“紧密”这一中心。“紧密”喻两者关系密切,而且这种关系是双向流动的,如果考生只是单纯将几组镜头进行点评,割裂两者的密切关系,那么,学生就没有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了。
4.定任务
定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找准写作任务指令的语句,明确写作任务。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一般新材料作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增加任务指令,从位置上看,一般就是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从表述特点上看,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任务指令一般涉及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体式、写作思维,它给定写作内容及有限的写作角度,是作文的具体范围,学生写作时如果离开这些要求,就会使文章的内容及含意偏离题目。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标志词语,辨析写作任务等。如“对于此事件,你怎样看?”“给xxxx写一份信”“给xxxx阅读”“xxxx更有风采”“假如你是xxxx,怎样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给《时尚》杂志投稿,发表你对xxxx的看法”“选择一种身份,向中学生写一份倡议书”。
三、巧妙运用正确立意,拟写论点的“四方法”
上述的审题过程,属于准确立意的前期准备,真正检验学生审题水平的是学生拟写出来的论点。有的学生已经按照上述的“四定法”全面解读了材料,但是在拟写论点的节点上仍然感觉到有困难,不能够准确拟写出论点。原因在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要求和写作导语设计上,表述形式常有变化,学生如果忽视这些变化,立意可能会有偏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特别关注“写作要求”和“写作导语”部分,辨析“要求”和“导语”的外延和内涵不同点,以便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拟写论点。
1.核心词提取法
有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导语部分已经有很清晰的核心词语,而且核心词语外延和内涵都很清晰,不再需要进行词义扩展,那么这些核心词语就可以直接提取出来,作为论点的关键词语写进论点中。如2018年全国1卷作文题目“世纪宝宝与中国事件”中的写作导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把“际遇”“机缘”“使命”“挑战”“追梦”“圆梦”这些核心词语提取出来,我们会发现,这些词语的内涵清晰不含糊,那么学生就可以直接提取出来串联成论点即可。如拟写出来的论点可以是: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与祖国同行,遇到好的机缘,和祖国一同追梦。又如现在,我们承担使命,把握机缘,把个人梦融入祖国梦中;未来,您们接受挑战,创造机缘,圆中华梦。
2.核心词解释法
有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导语部分有核心词语,但是核心词语比较凝练、概括性强,那么在拟写观点的时候,如果直接提取,充当论点的关键词,会使论點模糊、不够具体,论述过程中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候,指导学生对核心词进行情景补充说明,尽量运用具体化的行为动词、表结果的词语对核心词语进行解释说明,以此作为拟写论点的有力补充,那么拟写的论点将更加清晰具体。如2018年广州市调研测试作文题目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写作导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一句,其中“紧密”是核心词语。考生会发现,如果写作过程中,简单将几组镜头点评,演绎归纳出中国与世界联系紧密,总觉得论述论点不够深入细致,切中要害。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紧密”的双向性,指导学生具体解释“紧密”内涵,运用具体化行为动词、表结果词语去解释“紧密”,那么学生写出来的论点将更加清晰明了。如“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经济拉动世界经济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关联点概括法
有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要求或者写作导语部分有核心词语,但是核心词语比较抽象化,采用具体解释方法行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够回归材料的事实、现象或者关键词语,运用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或者侧向思维概括出它们背后的有机关联,将有机关联概括词语作为论点的关键词,去拟写好文章的论点。如2017年全国1卷作文题目“12个中国关键词语”中的写作要求是“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其中核心词语“认识”“读懂”都是比较抽象化的,去解释“认识”“读懂”内涵似乎不太正确,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归12个中国关键词语,寻找出关键词语背后的有机关联。比如学生选择了“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这三个关键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思维,从它们出现的领域,事物的性质、功用等方面寻找共同点,找出它们的有机关联点就是“创新科技与现代生活”,运用这概括词语拟写成的观点可以是:“今天我将向你分享有关中国的三个方面词语——高铁、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与你谈谈我心中的科技中国,创新中国和我梦想中的大美中国。”
4.以果溯因法
有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有写作要求没有写作导语部分,而且写作要求部分没有核心词语。那么,对于这一类的题目,拟写观点的时候,只能够回归材料事实本身,采用传统的以果溯因法,从结果追问,探寻原因,以“原因”作为拟写论点的核心词语。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题目“小陈举报父亲”中写作要求是“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核心词语基本没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的结果出发,追问“小陈为什么要举报父亲?”从父亲角度找原因,是因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得出论点:“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遵守规则方有幸福”。又如追问“小陈为什么要举报父亲?”从小陈方面找原因,是因为处于对父亲的爱,得出论点:“举报是爱不是害”。
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抓住任务驱动型作文这类题目的特殊性质,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拟写出符合题型的论点,短期内提高作文的质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运用学到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这未尝不是一种思维能力的提升。但是,从长期上看,解决审题难题的关键在于提高阅读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作文审题不再成为难点,作文才不再成为难题。
【该文是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科学课堂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作文讲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编号是: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