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亮
收录在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近年来被苏教版、粤教版等语文教材选入。很多课例和教学设计都将文章主题解读为批判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笔者以为如此解读与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情感表达很不和谐。
一、背诵《鉴略》前后的情绪变化
父亲在“我”准备去看五猖会时,要求年仅七岁的孩童一定要背诵出《鉴略》中约二三十行内容,不然不准去。
从文中“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也可看出“我”背诵时的苦楚。而当“我”很艰难地背诵出“父亲”规定《鉴略》的内容后再去看五猖会,文中写道:“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人教版对该篇的名著导读也这样写道:“一盆冷水把他的兴致全浇灭了”,认为鲁迅在文章中写到儿时背书这个细节,就是“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并且说,“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真该反思反思了。”[1]
二、“五猖会”以及文中的四次赛会
从文中所述可知,五猖会是指在东关五猖庙举行的迎神赛会。赛会在古时称为“报赛”,就是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对此活动的记载描绘。唐·王建《赛神曲》:“但愿牛羊满家宅,十月报赛南山神”;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农人耕稼,岁几无休时,递得馀闲,则有报赛,举酒自劳,洁牲酬神,精神体质,两愉悦也。”“所谓迎神赛会,是指在固定的日期,由某一社区居民共同祭祀某位神灵,并且迎接神灵巡行当境以求消灾赐福的习俗,在祭神与神灵巡游的过程中,社区民众进行各种祈祷报赛活动,同时还举办有大型的歌舞表演以娱神娱人,整个社区处于一种狂热欢庆的气氛,这类活动总称为迎神赛会。”[2]
我们再综合全文中所写的四次赛会,对它们的缘起与结局进行比较:
童年的赛会——以盼望始,以失望终。
“明社”的赛会——以向往始,以惋惜终。
亲见的赛会——以羡慕始,以遗憾终。
东关五猖会——以兴奋始,以扫兴终。
如此看来,《五猖会》是借助儿时盼望的迎神赛会、《陶庵梦忆》记载的豪奢盛举、毫无准备偶遇的赛会和精心准备远赴东关的五猖会,它们以或寥寥,或消灭,或没发生关系,或记忆折翼的黯然收束,就像四支记忆箭镞的先后坠落,真实而又无声地遗落在“我”的眼前……
三、借助“诧异”,探寻《五猖会》主旨
(一)何以“诧异”
“父亲”在“我”那样急盼看五猖会时,要求“我”背诵出《鉴略》二三十行内容,是那样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确可以读出“父亲”的严肃和专制,以及不懂孩子的心理。但是文末“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來背书”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去咀嚼和玩味。难道“父亲”的所为仅用一个“专制”就可以全概括吗?
(二)何以“至今”还“诧异”
儿时的“我”对当时“父亲”的所为是“诧异”的,那么时至中年的鲁迅在回想往事时,还“诧异”他父亲吗?“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何以说“至今”还“诧异”呢?粤教版把《五猖会》编入“珍藏记忆 心系家国”这个单元。凡记忆,就总会有一些难以割舍的情愫,如果单单是批判,似乎于情于理都说不通。那么究竟“诧异”什么?再从文本来看,“父亲”真的就只是我们所看到的严肃、专制、古板,不懂孩子心理的“父亲”吗?
当看到“我”喜形于色想去看五猖会,“父亲”要求先背书,如果“父亲”的确想为难“我”,何以不要求背诵出《鉴略》里更多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二三十行?虽然二三十行难背,毕竟“我”背出来了。但当幼年的鲁迅背诵出父亲规定的内容后,父亲“点着头”说“不错。去罢”时,父亲对儿子言而有信、坦然放行的情态也就跃然纸上了。如此看来,对鲁迅父亲的“妄自”揣度、妄加批判也是失之偏颇的。
阅读时,我们还要能“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中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可以理解为“我们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文辞推测、揣测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旨意,换句话说,就是要以己之意来逆作者、作品之志。”[3]从父子两人交叠的岁月来看。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于1896年10月12日去世,终年三十七岁。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其父去世时他15岁。《五猖会》写于1926年,时隔“父亲”去世已经30年,难道鲁迅再回忆往事就是仅仅为了批判自己的父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其中应该还包含着鲁迅对他父亲的怀念之情。通过上文对五猖会的探究,可知五猖会并不被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但是鲁迅的父亲却在检查完他背诵《鉴略》开头部分后,点着头说:“不错。去罢。”足以看出他对儿子去六七十里外的东关看五猖会的认同。从另外角度看,儿子要出远门看赛会,家里在前一天就定下了一艘“三道明瓦窗的大船”,“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当然是应该知道,而且应该是得到他的允许的。我们从中亦可解读出时至中年的鲁迅也“诧异”于当时他父亲的“矛盾”。这些“记忆”确乎需要珍藏,因为有太多亲情的积淀。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来看,无论是他在《呐喊〈自序〉》中学医初衷的内心表白,还是在《父亲的病》中“我很爱我的父亲”的直接表达,鲁迅对父亲都是充满敬重和满怀感情的。那么《五猖会》这篇文章的主旨应该还有鲁迅对父亲的追忆,和对亲情的怀念、珍惜。
(三)何以“一想起”还“诧异”
《五猖会》的记忆体验,或许也像颇有佛学情结的许地山在小说《商人妇》中所说:“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4]人至中年,回望往事,个中滋味一定与儿时所味大有不同。
再次揣摩文章的最后一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一想起”还“诧异”,说明作者对父亲在当时情况下让自己背书这件事一直无法释怀。“鲁迅一直认为儿童是希望,是未来。从他创作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起,鲁迅就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儿童的教育问题。《野草·风筝》中‘我对弟弟的童心的压制,《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悲愤呼喊,以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都指向这一类问题的深切思考。”[5]
不管“父亲”对“我”出于怎样的“疼爱”和“期盼”之心,但是让“我”背诵《鉴略》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太大,以至于“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父亲”更让我们感受到是位“矛盾”的父亲,既“专制”又“开明”。如果鲁迅写作此文时,“父亲”还在人世,鲁迅的“诧异”或许会有答案吧,或许“父亲”也会像鲁迅在《风筝》里的那种错愕——也會全然不再忆起了罢。不尽的遗憾,不尽的追忆,都深深刻在鲁迅的记忆之中。语文教学中怎能用一个“封建家长的专制”遮蔽作者复杂的情思追忆呢?
四、《五猖会》基于教材编选的主旨探究和教学内容确定
“愈是名篇,值得观察的方面就愈多。”[6]粤教版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珍藏记忆”总共选取了四篇文章,分别为:《五猖会》(鲁迅)、《想北平》(老舍)、《这思考的窑洞》(梁衡)、《碗花糕》(王充闾)。单元导语如是导引:“我们每一个都拥有记忆,但未必能够理解记忆,珍惜记忆。记忆是什么?记忆是一条倒流的河,它以现实为起点,带着我们向岁月的深处回溯。记忆是一种历史,在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有无限的意义在蔓展和延伸,都留下了虽是片断但弥足珍贵的点点滴滴。记忆更是一种财富,一种梦想,它没有重量,却可以激励我们在理想的天空飞翔;它没有标价,却能升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境界。在本单元,我们将近距离地触摸记忆:领略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单元选文在选定成编时,自有编选者的价值指向。本单元其余的三篇文章情感都是复杂而微妙的,不是单一的情感诉求。那么《五猖会》这篇文章的解读是否应该从“专制”和“无奈”之外,再味出一份亲情的温馨呢?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迅作品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中,《五猖会》一文编于“感受鲁迅(一)——父亲与儿子”专题之中。这一专题选录了《我家的海婴》、《五猖会》、《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随感录·六十三“与幼者”》等五篇文章。在专题的“资料链接”中还链接了《记忆中的父亲(节选)》(周海婴)、《鲁迅先生与海婴(节选)》(许广平)、《“梦里依稀慈母泪”——鲁迅谈母亲与母爱》等内容。无论是鲁迅先生的书信摘录、回忆性文章,还是亲人回忆他的文章,整个单元都洋溢着鲁迅先生在亲情里的浓烈和厚重。
如在《我家的海婴》中:
“寓中都健康,只海婴患了阿米巴赤痢,注射了十四次,现在好了,又在淘气。我为这孩子颇忙,如果对父母能够这样,就可上二十五孝了。”——《致增田涉,1932年6月28日》[7]
“海婴这家伙却非常调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致增田涉,1934年8月7日》
鲁迅先生在“父与子”中,感慨了对父母的所谓“孝”,也表达了自己不被儿子理解的那份惊讶和坦然。
在《父亲的病中》:“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鲁迅写了回忆父亲的文章,却没有写文章回忆母亲;研究者还注意到,在鲁迅的小说里,父亲却是缺席的,代替父亲的是大哥(《狂人日记》)、四叔(《祝福》)、伯父(《长明灯》)——这些,都耐人寻味。”[7]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恩,却给与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爱。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选文中,鲁迅先生用了“总是”一语,足以见出鲁迅先生对父爱的笃信。
综上来看,《五猖会》在实际教学中被简单解读为批判封建家长制,批评封建教育制度,是有失偏颇的。
《五猖会》的创作时间,正是鲁迅先生身处流离中(流离中具体是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后,北洋政府曾拟通缉当时北京文教界人士鲁迅等五十人,因此鲁迅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避居德国医院时因病房已满,只得住入一间堆积杂物兼做木匠作场的房子)[8]。鲁迅在当时处境下心境可想而知,他在《朝花夕拾·小引》的开篇写道:“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这些散文就表现出鲁迅“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愿望,他以充满生趣的笔触写其孩提时代的生活,《五猖会》中对于迎神赛会的焦急盼望,想扮演赛会上红衣枷锁的犯人出风头的渴望,要坐船去东关看五猖会的欣喜,背出《鉴略》才能去看五猖会的忐忑,这些何曾不亲切而生动,洋溢着童年生活的温馨与情趣?
正是基于教材体例和对整部作品的整体阅读等多方位地“观察”,才一步步引导笔者教学思维向纵深处拓展。《五猖会》文中的最后一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是推动全篇教学的抓手,扣住文中的“诧异”,理解其中深意,贴近作者鲁迅本身,能在其中给学生渗透亲情意识,培养他们的人文底蕴素养,做到通其“情”达其“理”,向作者“记忆”的深处漫溯,才能打破《五猖会》教学中纯粹的道德批判,引领学生去阅读《五猖会》中更为深厚的寄托,阅读出一个更为丰富的大先生鲁迅。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4-225.
[2]卢国龙,汪桂平.道教科仪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208.
[3]苏立康.品课·高中语文卷00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30.
[4]许地山.缀网劳蛛?商人妇[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37.
[5]萧玉华.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兼论《朝花夕拾》创作的心理动因[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23.
[6]刘晓艳.《五猖会》中的“我”到底“诧异”什么[J].语文学刊,2007(7):116-117.
[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迅作品选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5
[8]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0页.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南菁书院文化的高中语文审美课堂研究”(立项编号:C-b/2016/02/3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