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亮
秋天,收获的季节。11月16日晚,雷佳博士学位毕业系列音乐会的“压轴大戏”——“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经过几年的学习,雷佳的声乐艺术在导师的培养下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当晚她用歌声向导师、向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向中华文化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华民歌文化世界独具特色
常言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造物主给每个人都赠送了一份最宝贵的礼物——人声可以代替世界上所有的乐器,是最美的表达情感和音乐的工具。近些年,由于各种原因,民众认为“美声”比“民族”要难,甚至有些“美声”歌唱家对“民族”歌唱家心存轻蔑。其实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深层次的内涵,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各有各的难。中国民歌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如何用最纯正的方式来传承和展现这一文化,是多年来无数文艺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雷佳在此次音乐会上一共演唱了15首极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分别来自中国的湖南、云南、东北、闽南、山东、陕北、新疆、蒙古、山西等地。尽管这15首歌都不算长,但是要想把每首歌都唱好,单靠勇气和自信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扎实的基本功和游刃有余的演唱技术之外,还需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职业艺术家都知道,越是短小的作品就越难演,尤其是多种民族风格的作品。粗略统计雷佳音乐会就运用了藏语、侗语、蒙古语、闽南话、山西话等各种方言,除了吐字清晰还要了解各类方言的音节和语速,这对歌唱家来说绝对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面对这样大的挑战,雷佳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世上无难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她的这种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确实值得很多同行歌唱家学习。
雷佳的声音条件很好,声音具有穿透力,一些声乐演唱技术难点对于她来说都可以轻松应对。她的高音区非常松弛,在演唱带有戏谑元素的歌曲上游刃有佘,比如在演唱《丢丢铜》和《思情鬼歌》这样需要高超演唱技巧的歌曲时,她能在瞬间实现音高和节奏的快速变化需要,装饰音也处理得毫不做作。而她的低音区又具备结实厚重的特点,颇具戏剧性的张力。在新疆民歌《阿瓦尔古丽》的演唱中她好像从女高音变成“女中音”,歌曲中的沧桑和深沉被挖掘得无以伦比。令人难忘的还有雷佳演唱的蒙古短调《诺恩吉雅》,这首歌对气息和声音的控制要求很高,一旦错过了稍纵即逝的尾音就会让歌曲味同嚼蜡。她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让歌唱技巧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使得歌曲好像“插上了会飞的翅膀”,颇有“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近些年很多歌唱家喜欢选择新疆或者内蒙古的民歌,但大都在旋律如何动听上做文章。可以说,雷佳在歌曲风格上和音色上的灵活变化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她的超凡实力证明光有艺术造诣和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努力认真才会和成绩成正比。
以“情”贯穿始终以唱讲述文化
除了高超的演唱技术实力,雷佳近些年在音乐背后的“情”字上下了大功夫。本场音乐会上她对艺术的认真,还体现在对每首歌精神层面的细节挖掘上。她能做到15首歌用15种情绪表达,且声情并茂。在歌曲演唱中,那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都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才能完美表达其中的意义。对于年轻的演唱家来说,能将音符唱出来并不是什么难事,能唱出味道才是“蜀道之难”。雷佳在音乐会之前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来研究这些作品,才能把每首歌蕴含的情绪和情感都吃透,以至于当她完全进入角色后能带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譬如,当晚演唱妇孺皆知的东北民歌《摇篮曲》时,雷佳把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情感全部融入了歌声之中,每个咬字和呼吸中,都表达出了母爱的伟大。音乐史上很多大作曲家都写过“摇篮曲”,如奥地利的舒伯特、德国的勃拉姆斯、美国的安德森、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等。诚然,每个作曲家的风格不尽相同,但其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是一样的。中国的东北民歌《摇篮曲》有着非常优美的旋律,其优美程度丝毫不逊于以上所提到的所有大师之作。也正因于此,这首歌在中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对于歌唱家来说,越是大家熟悉的作品就越具有挑战性,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被挑剔的观众发现问题。已为人母的雷佳对这首歌的分寸把握不差毫厘、真真切切、聲声珠玑,尤其在强弱对比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可见她对这首歌是下了苦功。
又如当晚演唱的“红色经典”陕北民歌《三十里铺》,雷佳的演唱如泣如诉、一唱三叹,令人为之动容,观众都被带入了故事情境之中。在唱到最哀婉之处,雷佳的泪水潸然而落,这时音乐缓缓落幕,全场鸦雀无声。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时刻,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来形容当时的氛围毫不为过。雷佳用音乐感染观众的同时也感染了自己,所有的情绪在到达顶点的时刻“爆发”,从而成为一个永远难忘的瞬间,这个瞬间超越了音乐本身所赋予歌曲的内容。当观众回过神来报以雷鸣般掌声的时候,雷佳本人依旧难以平复情绪,泪珠如断线的珍珠般滚落,很多观众也都被感动得眼眶湿润。这难道不是演唱艺术的最高境界吗?记得曾经有一次,“三大男高音”之一的何塞·卡雷拉斯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演出歌剧《卡门》时,由于第四幕入戏太深,以至于谢幕时仍然是大哭不止……正是这些伟大艺术家们的敬业和投入,才使得人类文化史上有了一个个永恒的瞬间!
中西结合妙用新颖创意惊艳
值得一提的是,当晚进入音乐厅的观众都会发现伴奏乐队的编制十分“潮”。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乐队采用了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打击乐与男女声合唱“混搭”的方式,这给观众带来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在以往,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别,音色有很大差别。由于律制等原因,很多专业作曲家也不愿意冒着“风险”去创作或者改编这类编制的作品。雷佳的幕后音乐团队可谓“煞费苦心”,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能”。他们在乐器的色彩上大胆尝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西洋乐器采用室内乐五重奏(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加钢琴的配置,并且让西洋乐器坐在民族乐器的前方,这就让乐队部分在保证平衡的前提下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好像打上了一层“时尚粉底”。再加上民族乐器中的二胡、笙、竹笛、古筝、琵琶、柳琴和三弦等极具特色的运用,令这些民族乐器在描述各民族和地域性格和韵味上更加不可替代。在当晚的音乐会上,这两类乐器的完美结合,让古老的民歌焕发出时代的活力,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典范标杆。可以说从器乐的编配方面,雷佳的作曲家团队,以精致的小编制室内乐队完成了上百人的大乐队都未必能达到的惊艳效果!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民歌文化遗产,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需要每一位从事民歌艺术工作的人去继承和发扬,要不断地从民歌本身去寻找答案,向歌曲本身去学习。千百年来,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千万首民歌,这些歌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雷佳音乐会的成功不仅是她个人的成功,也是中国民歌领域的一次空前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民歌“新时代”。我们要有坚决的文化自信,并将最好的文化传承下去,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发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留下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