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怡
习作,就是将我们的见闻、情感、想象等从大脑中提取出来,成为文字。习作,是多数学生的噩梦,然而他們却无力挣脱,不得不面对。事实上,习作也是多数教师的软刃,不会教,教不好。在习作教学中“作前指导”和“作后评改”显得尤为重要。可是,我们现在几乎忽视了“作后评改”。学生在写前,教师简单地指导,写完之后便是收上来,教师简单地批阅,打上优、良等级,写上少许毫无新意的评语。“评”在哪,“改”又在哪?今天我斗胆想叩问——课堂习作评改之门。
古人云:“文不厌改”。鲁迅先生写《藤野先生》改了160多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前后改了7遍。可见,习作的修改是何等重要。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需培养学生的习作修改意识,评改能力。学生会改,有改的欲望,才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凭借优秀的文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课堂习作评改现状及成因
课堂习作评改,如同孤儿,只被少数的孤儿院收养,多数人则是漠然视之。为何它会陷入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1.课堂习作评改,操作困难。一节课40分钟,教师能带领学生一起评改的数量有限。每周的语文课任务量本就繁多,现在还没有专设习作评改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语文教师为了跟上课程的进度,放弃了课堂习作评改。他们想“何必为了捡那不知好坏的芝麻而丢了大大的西瓜呢?”
2.课堂习作评改,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颜习斋十六岁时,他的干祖父朱翁,想行贿让他中一个秀才,他哭得连饭都不肯吃。他说:“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我们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可惜的是,我们有一些教师甘愿做假秀才。他们明明自己才疏学浅,无法给学生上“课堂习作评改”课,还将责任推向敬重他的学生。他们怪学生资质差,不愿阅读,却不怪自己上得不好,或者根本不敢实践。
3.对于课堂习作评改的权威性指导不够。如今,课堂习作评改的指导只是针对少数教师,而没有把它放在一个亟须解决的高度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间普及。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习作评改的重要性,可是却苦寻无方,于是,这难以征服的“课堂习作评改”便被遗弃于无人问津的角落。
二、课堂习作教学方法研究
那么如何为“课堂习作评改”创建一片乐土,使它成为我们的宠儿,我在翻阅众多书籍之后,略有所感。
1.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对习作评改的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较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激发其内动力。要想使“课堂习作评改”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不可忽视。如果教师一人在讲堂之上,说得酣畅淋漓,学生却处于脑袋耷拉、半迷糊的状态。那这节课,真可谓不如不上。
2.说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就不得不谈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秦克波”老师,他在《倾听花开的声音》里写到自己讲评课的上法。他说“四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以段为单位组织讲评。有时候用小老师批改的习作,不仅抄录作者原汁原味的文字,还把小老师怎么改的,用彩色粉笔标注出来,全班研讨,小老师的哪些改动有道理,哪些地方改了不如不改。不管赞成还是反对,必须说出充足的理由。”秦老师的这一做法,我相信足以抓牢每个孩子的目光,激起每个孩子辩驳的欲望。看着身边好伙伴改得或对或错的地方,孩子的眼睛会比平时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想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笑声的,是让孩子愉悦的,是有效的,他们会在幸福中掌握习作评改的方法。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幸福教育”嘛!
3.唐懋龙老师指出“习作评改要分层进行:一是根据本次习作的特定要求进行的构思选材方面的评改;二是每次作文都需要的对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评改;三是作文评改的指导一定要有实物投影。”
根据现代教学目标论,无论是作前指导还是作后评改,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与学生都要明确我们在评改作文时首先要根据本次习作的特定要求来思考,看看审题是否正确,选材是否合题。再进行第二步言语表达方面的修改,看看文章中的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运用正确,有无错别字。
4.陶行知先生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时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陶先生在战乱的年代,都能有如此高的觉悟,我们身在安逸中的教育后辈,自叹不如。在“课堂习作评改”这条羊肠小径上,需要探索的还有太多。我们的教师该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走得过荒原。在不懈的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产生一套行之有效并能广而推之的“课堂习作评改方法”。
当然,在践行陶先生的理论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成功。教师要坚决摆脱“假秀才”的虚荣,正视自己,不把责任推向他人。
此外,在我们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应加大“课堂习作评改”指导的力度,让教师在迷茫中能发现一丝亮光。多举行这一主题的培训与讲座。教育局、学校、教师要多方重视,才能给予“课堂习作评改”一方沃土,才能尽快扫除这一盲点,我们不妨增设专门的“课堂习作评改”课。
思索至此,我的眉头稍稍舒展,心情也不似起初那般的沉重。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叩问——课堂习作评改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