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生
摘 要:试题引导语,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试题内涵、迅速发现试题逻辑的文字性表述。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融合,试题允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感知能力,在引导语上作适当延伸。但应该力求简捷高效、明白无误、富有启发性和逻辑一致性,避免旁生枝节、信息杂糅。
关键词:试题引导语;教学评估;有效性
一、话题的背景
一道题:
中国的煤都是______________。
有些学生的答案是“黑的”。被判为错误答案后,这些学生非常困惑:老师,难道中国的煤有白色的?
一个孩子:
我儿子一年来对一本练习册有点烦,尤其是对题干过长的题目,让他很抓狂:都看不懂啊,怎么做?我看了之后,比儿子更抓狂,一道题看了三五分钟,还没有理解题干说的是什么意思。
一个担忧:
在我们开展的教师培训和下校调研过程中,我们担忧地发现,一些教师在命题能力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命题的科学性、试卷结构的合理性、参考答案的周密性、题干引导语的有效性等等,都体现了命题能力的不足,也影响了阅卷、评价的科学性。
一本书:
最近认真研读了台湾李坤崇教授的《教学评估——多种评价工具的设计与运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一书,书中关于试题命制原则的有关论述,引起了我对试题引导语的思考。引导语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样的引导语才是规范、有效的?这也许会对进修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纠结的现实
无疑,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命题人力图以较具亲和力的引导语,使试题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多学科联系起来,试图在一科知识的试题上体现学科相关性,或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切入,让学生感到亲切,为其答题营造一个轻松、人文化的氛围,以利于其发挥水平。
但是,目前有一些试题,特别是正规考试之外的训练性的、练习性的试题,存在着试题引导语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对学生正确地理解、准确地解答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有些反而带来了一些困扰。如某中学质量预测数学试卷有一道题:
例1.为了加强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XX市教育局举办了全市中学生创新知识竞赛,某校举行选拔赛。共有200名学生参加,为了解成绩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的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请你根据尚未完成的频率分布表解答下列问题:
(Ⅰ)若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50个样本,现将所有学生随机地编号为000,001,002,……试写出第二组第一位学生的编号;
(Ⅱ)求出a,b,c,d,e的值(直接写出结果),并作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Ⅲ)若成绩在85.5~95.5分的学生为二等奖,问参赛学生中获得二等奖的学生约为多少人?
此题引导语介绍了竞赛的两个目的、举办人、参赛者、竞赛主题、竞赛程序等,但在设计的题目中,没有一个跟上述内容有关。那么,其价值何在?没有价值为什么还要这样撰写?我认为,可能命题人觉得应该这样撰写才能够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可是,如果撰写引导语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理解和解答问题提供有效帮助,而是为了标榜新课程理念的话,还是不这样撰写得好。
正规考试的题目引导语如此,有些规格较高的考试中,也出现了引导语不科学、有效性差的情况。如某市2010年中招数学题:
例2.一天,小青在校园里无意中发现,她身旁的一棵树的影子和她自己的影子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她头顶的影子和这棵树顶端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上的同一个点上。并且,她发现自己正好站在这棵树的影子的中点。小青的身高是1.65米,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棵树的高是( )米。
这道题引导语的总字符数(含标点符号)是114个,答案是3.3(米),仅有3个字符。如果我们以投入与产出比,或者说从引导语的效率上来计算的话,得出的数值是2.63%。
也许有人要说,数学等自然学科就是要讲究严密性与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后台要做大量的计算,引导语的效率不能这样计算。
我曾试图查找一些有关研究学生阅读试卷全部引导语所用时间的文献,遗憾的是,尚未查找到任何文献。也许,对此做一些深入研究,可能对我们命制符合并适合学生考试心理的试卷有益。
三、正确的作法
在陈述命制测验题目的原则时,李坤崇提出了八项原则,其中第四项是关于试題引导语的有效性的。试题引导语的有效性,应该是首要要求,就是说,引导语要力求强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试题内各因素的内在关系,而无关的或者关联性不强的信息,则不应过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如例1)
每个测验题目必须清晰明确,且具体指出欲测量的学习结果;每个测验题目必须清晰地描述问题或知识,运用简单、直接的叙述,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和文法,且避免不必要的赘词。(《教学评估》,P54)
所以,指向直接、表述简单,也是试题引导语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而过长的引导语,虽然可能传达的相关信息较多,但文字过多,势必引导学生思维的无效性。特别是语文之外的学科试题和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有点过于要求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勉为其难。
最后,我们强调,引导语要具有清晰、明确、简单、直接、规范、有效的性质,为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获得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坤崇.教学评估:多种评价工具的设计与运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李绸.教育测验与评量[M].五南图书公司,1997.
[3]崔允漷.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