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平
【关键词】 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109—01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而生活情境是沟通学生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桥梁,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创设生活情境。
比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时,首先创设以下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8元,排球每个27元,跳绳每根8元,羽毛球每副2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通过“数学建模”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落到实处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教师要在注重“双基”教育和培养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意识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它主要侧重于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三、课外知识拓展,改变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 ,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
1.小调查形式。学了“统计”的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家庭每月的消费情况,再绘制成统计图表,从中了解消费的支配情况,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调查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水电费的支出情况,计算一下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省了百分之几,还是增加了百分之几。
2.小论文形式。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让学生通过调查利率,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是存入银行还是购买国债得到的利息多,并據此写一篇《怎样使自己的钱增值》的论文。
3.数学日记与数学周记形式。以周记为例,让学生通过一周学习之后,写一则周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写:①这一周主要学了哪些数学知识?②在生活中碰到了哪些与之有关的问题?③应用哪些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④学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鼓励学生参与进来。
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等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并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