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概述

2018-10-26 11:32李懿家
科技资讯 2018年13期
关键词:高中研究

李懿家

摘 要:体育锻炼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好处,同时其在调整心理状态上也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中生正处在长身体的主要时期,他们正在逐渐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管是生理系统的成长还是心理环境的完备,都需要高中生按照积极向上的方式来加强自身的内外系统。下面该文章主要对体育锻炼方式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意在提升学生对身心健康的发展跟心理素质的养成方面的认识跟了解。

关键词:体育锻炼方式 心理健康关系 研究 高中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a)-0214-02

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工作且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构成部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及时将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给有效解决,促使学生成长的更加健康,俨然已经是现阶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现阶段,体育运动已经占据都市生活的主要部分。在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中,政府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完全不亚于食品安全跟文化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一直都认为体育在积极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经过体育锻炼,人们能够以高昂的精神投入到学习跟工作中,同时越来越多的体育内涵开始出现。随着社会的进步跟发展,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跟残酷,这不仅对人们生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考验,同时也对心理素质上提出了高层次的需求。就高中生来讲,他们的身心尚处在发展时期,更要对身体健康跟心理素质给予一定的重视,这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提出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也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1 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身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群体,高中生具有可塑性强、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以及丰富的情感等特征。最近这几年,由于二胎政策的开放,学校的增多,高中生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相应的多多少少就会出现一些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早已成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主要影响的一类疾病,其中女生得病的数量普遍要比男生高一些,年级低的学生得病的数量普遍要比年级高的学生多,其中经过调查发现得心理问题最严重的学年就是高中二年级,且仍然在逐渐上升。高中生的身心还处在发展时期,大多数学生缺乏较强的抗压能力和意志力,对危机的意识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在学习中高中生还会表现出紧张,对人机关系跟学业压力等的处理上有所恐慌。尽管有的高中生其在年龄上已经达到成年人时期,可是其心智并不成熟,毕竟高中生跟社会的接触甚少,他们自身依然处在依赖跟独立、幼稚跟成熟的矛盾阶段,一旦碰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常常会自动将其忽视掉或者是躲避起来,导致很多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被人接受跟理解的,最终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引发心理疾病。

2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作用

据相关数据显示,很多的疾病例如癌症等其成因都跟心理问题息息相关。一旦人们情绪发生很大的波动,那么其身体中的应激反应很容易就会引发这些病症。由此可知,心理状态如果不好,那么相应的就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就体育的基本功能来说,运动能够加强人们的协调性跟肌肉力量,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运动利于人们维持健康,减缓衰老。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一样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方便人们通过运动将压力充分释放出来,缓解人们的焦虑等问题,促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减缓心理问题上,体育锻炼一直以来都在发挥着以下几大作用:第一是通过运动人们能够振奋自身的精神,提升自信心,稳定锻炼者的情绪,减缓疲劳。第二是通过体育锻炼人们的智力水准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注意力会更加的集中,加强人们的思维反应能力。第三是通过体育锻炼利于养成坚韧的意志力,加强人们的社交机会。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人们多多少少都会遭受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锻炼者不断的挑战自己,克服这些困难,养成坚韧的意志品格。同时,在运动时人们会不同程度的会跟他们产生联系,而社交能够帮助锻炼者不再感到孤独,加强他们跟他人展开交往的机会,进而促使他们减缓心理问题。据研究可知,高中生的运动能力跟其心理素质有着极为严密的关联性。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普遍具有很好的心理素养,而运动能力低的学生根据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其转变自身内向的性格,且也会帮助形成更加良好的心理素养。由于长时间坚持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跟心理健康两者间会发生多重的互动,学生不仅会根据体育锻炼来维持自身的健康,而且还会借以将学生那些消极的情感体验给有效的转移,加强他们的应激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

3 结论跟建议

在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众所周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校要以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主,经过体育锻炼来使其心理素质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促使其健康的成长起来。

3.1 对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协助学生把体育锻炼带入到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高校要对体育理论课方面的教学予以极高的重视,经过普及跟梳理那些体育理论的方式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明确体育的作用跟功能,掌握心理健康的作用,做到真正的將生理健康跟心理健康相融合在一起。身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第一时间将自身的理论能力跟专业素养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达到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提出的要求,协助学生去解决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注意帮助学生,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设立一些样式繁多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自行选择,按照自身的兴趣选择自己最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一来,学生的特点跟长处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在恰当的体育项目中寻找到乐趣,并将自己的才能有效发挥出来。

3.2 注重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的意志力

在展开体育教学时,教师要跟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找到原因,选取相应的体育锻炼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着重注意锻炼高中生的意志力,逐渐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跟他们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体育项目与锻炼内容。由此一来,学生很快便会集中到运动上,从中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或者是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3.3 关注体育“特困生”,创造积极的锻炼氛围

就那些心态不平稳、缺乏运动细胞或者是心理素质过低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重塑自信心,找到其自尊心。要根据有效路径来减少他们的心理重担,逐渐减少学习的要求跟难度,帮助他们重新取得自信心跟积极的学习心态。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肯定跟鼓励他们,做好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逐渐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3.4 积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逐渐融入终身体育的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指导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这一过程中,养成学生终身体育这种理念。教师要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会完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正确掌握锻炼方式跟健身的知识,并达到理想中的健身效果。

总而言之,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减缓学生的身心疲劳,校方一定要注意运动的时间跟强度,设置适当的体育课程。另外,体育教师要知道,身体健康跟生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要恰当的引入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做到自我调节。此外,校方也要对心理健康教学给予一定的重视,进而提升学校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识,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婕.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J].成才之路,2018(4):7-8.

[2] 屈俊锋,白洋.基于科学研究的体育锻炼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分析[J].知音励志,2017(2):36.

[3] 江孟翼.体育生活方式与中学生身体健康相关性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3):21-22.

猜你喜欢
高中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