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渭立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内涵;应用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071—01
小学信息技术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的学科,具有操作性与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发展,小学信息技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相应的练习,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作为教学方法来说,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要求安排下达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作为学习方法来说,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制订目标,然后自我激励,尽最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通常,任务驱动法多被运用于信息技术领域。
在信息技术的大纲中有明确要求:“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任务为主”。任务驱动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任务提出环节;二是任务实施环节。具体是指提出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索答案,在课程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任务设计内容陈旧。信息技术课程中,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按理说教师对于任务设计应该相当重视,但是往往在课堂中,教师对于任务设计环节并没有注入过多心思,缺乏创新性。教师的任务设计内容主要来自教学课本的课后习题或是练习册中的习题,任务量加大,效果却不佳。
2.教师缺乏合理引导。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面对的困难可能不尽相同,教师实际上在任务设计环节并没有融入其中,机械地将课后习题作为学生的任务,致使学生整体感觉比较松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依旧难以掌握这门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
3.学生之间无效合作。通常来说,信息技术的课堂任务设计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的,但是往往在完成过程中,小组内沟通交流比较少,甚至有出现个人能力强的完成了整个小组的任务,这样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有效传播,且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判断,学生之间形成的无效合作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成果极为不利。
4.教师评价缺乏系统性。教师评价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评价中,教师只看所安排任务呈现出的结果,并未细究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是只对完成任务有意者做出评价,严重地打击了其他学生的自信心,评价缺乏系统性,有许多问题并未在任务结束之后得到有效解决,这是信息技术教学进步的阻碍之一。
三、“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1.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任务的可接受程度有所差异。以小学生为例,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小学生的兴趣习惯以及心理状态,设置符合小学生个性的任务。小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薄弱,在任务设计环节可考虑邀请家长的参与,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2.提高任务设计的趣味性。根据信息技术教学年级的不同,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任务设计的趣味性是增加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催化剂。在任务设计中增加游戏环节或互动环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任务的征服欲,同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任务设计要有针对性。任务设计的针对性不仅是指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学生,还包括对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明确认识,在任务设计时,明确任务目标,在完成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實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特定含义和应用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值得大家探究。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任务”的设计比较难把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与探索,使我们更好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