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分析黔西北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的因由和在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缺乏的背景下,应当以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资源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来进行构建。提出了彝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构建的模式、原则以及构建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彝族 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a)-0135-02
1 黔西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溯源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由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来,在云南沧源的深山“帕典姆”崖壁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这个崖壁上有上千个用锗红颜料绘制的人形,有狩猎、射箭、投掷、征战、划船、舞蹈、放牧等反映日常活动的图案,为世人呈现出远古彝人与自然抗争及生存发展的自然生活画卷。据考证,“帕典姆”崖壁处是当地土著人祭祀神灵的圣地。崖画的图形是土著人记录生活的图形文字,创作时期大约在3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些历史遗存为我们研究彝族传统体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试看崖画狩猎的绘画,如同至今的赛马、射箭以及民族宗教祭祀中的舞蹈,都以现代彝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近似。由此可以得出彝族先民早在3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这些生活的方式被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记录下来。
彝族传统体育的原始雏形是彝族先民的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在新石器时期,彝民的居住地非常原始,常常居住在高山或深山丛林中。为了获得生存,彝民们学会了狩猎、采摘等谋生性的技能,由此长期重复劳作,便产生一些重复性的动作,比如:攀爬、跳跃、投掷等,这些动作由无意识逐渐变为有意识的活动进行比赛或训练,以获得更好更多的生活资料,于是这些行为和动作便会自然不自然的被沿袭和传承下来。当生产资料越来越丰富后,人们便会产生娱乐和祭祀。在彝族先民的传统习俗中,每逢节日聚会,为进行祭祀和丰富集会内容,诸如荡磨秋、爬油杆、响铃舞、舞狮、斗牛等活动即被先民们创造出来。
2 彝族传统体育极具教育传承功能价值
在漫长的發展过程中,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传承保留下来。首先是由小群体的孤立的活动行为发展演变为族群的多人的群体活动,其次是由于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被族群不断总结、不断继承、不断规范,成为规则性的活动。最后,由于生产生活的富足使人们产生精神方面的需要,直至逐渐发展到满足自身精神和健身的层面成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及物态文化,这种文化我们称其为民族传统体育。它是在历史发展中被各族先民创造出来的,极具民族性,也是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反映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演进,人们对这种文化认识上升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意义层面。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丽而又灿烂,中华民族世代的延续就是依赖于文化的延续,民族的特点才得以固有保存。只有民族精神具有稳定性才会产生民族自身的认同,具有本民族的凝聚力,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才会固有保持长久。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若丧失了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将不复存在而面临存亡之忧。因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等等在培养一个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所以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具体的内容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即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除了有健身作用外,对人的精神和认同凝聚的特殊作用是一般知识教育不能替代的。所以,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进入学校体育教育极具重要的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
3 黔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构建
3.1 黔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
黔西北农村地处贵州高原,交通不便。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致农村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政府对城乡投入不均衡、分配不合理以至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缺乏,体育设施稀少。黔西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中小学文化素质不高。初中、高中学历的老师较多,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且几乎没有专职的体育课老师。他们没有系统的体育教育经历,学校设施也仅仅是有简陋的篮球场,不是体育专业的教师们只能是让学生做操或“放羊”。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政府只是把重点放在城镇的中心小学上,而对边远农村学校较为忽略。
3.2 黔西北农村彝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构建
目前对于校本课程的界定学术上占主流的是:校本课程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以学校为主体,针对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学生需要和兴趣而开发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针对这个理论,我国对于课程本质的状态之一即是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教育内容,而这些内容即是西方体育占主流的课程,赋予体育课程以新的内容和精神,学校在开发设计本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时要以学校和教师为设计主体进行创编,且要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优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以在考虑选择传统体育项目上具有较好的开发可操作性:一是体育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修身性课程,不是必需知识性课程,所以在选择项目上范围较广,要考虑具教养性和健身娱乐性。二是体育课程内容内部关系非逻辑性。非体育学科的内容组成是以一定逻辑关系排列或并列组成的系统。而体育学科是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为主要内容为系统,没有分明的逻辑关系。所以学校和老师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和改造上以达到课程目标为指导,内容则可以丰富多彩。三是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践性。体育课程主要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将“脑”与“体”在实践中相融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以上基础,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设计理论构架模式,主要工作程序分为五个流程: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彝族传统体育课程目标—彝族传统体育课程设计—彝族传统体育课程实施—彝族传统体育课程观察--评价、反馈、重建。最后,通过实施后的评价重建再反馈回到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流程,形成一个闭合回环。
3.3 彝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构建原则
一是适应性原则。彝族传统课程的开发和选择要因时、因地、因校来考量,量力而行。不同的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等不尽相同。因此开发选择时要充分对本校情况进行评估,满足学生需求。二是特色性原则。要注意彝族传统体育的特色性,体现区域特色和乡土特色。三是科学性原则。开发选择的课程要具有科学性,选择一些即是健身性强的同时又有教育性的项目。
4 彝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构建建议措施
一是各校要建立领导和组织的相关机构,只有学校领导着力开展和制定一定的具体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让教师和有关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使得彝族本族传统体育才能有效的开发,在各项资源上得以保障。例如:专门成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开发组,专门负责传统体育的开发方案和指导推行。成员要由精通本民族文化的一些教师组成。二是建立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的实施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职能是具体实施在领导机构的管理下执行设计方案。例如:成立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工作组或教研组,从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案、课的组织与课的评价这几个方面来组织和规范教学,并且充分发挥老师的开发潜能。因为彝族农村中小学老师应多数是本族人,熟悉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实施过程中会成为开发主体。基于本民族的热爱更具创造性,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参予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 王明贵,王继超.水西简史[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 2011.
[3] 罗建新.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J].体育学刊,2008,15(7):106-109.
[4] 夏肖林.黔西北彝族传统体育研究[J].卷宗,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