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宽雨
“洞察”号尽管出生“贫寒”(“洞察”号是NASA知名的“抠门”项目——Discovery项目中的一员),还遭遇了坎坷(“洞察”号本应在2016年发射,但因为内部某—部件出现了漏气问题,被迫“留级”,这一留就是两年),但永不言弃的“洞察”号探测器最终还是等到了自己的春天。就在2018年5月5日北京时间19时05分,搭乘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宇宙神”V型火箭的“洞察”号如愿离开了地面,踏上了梦寐以求的火星之旅!
别跑丢了
虽然飞出了地球,但“洞察”号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前行,在奔向火星的近7个月里,“洞察”号要接受6次轨道调整。必要的话,还有额外调整。调整“洞察”号的前进路线是因为如果讓“洞察”号在浩瀚的宇宙自由翱翔,那它这辈子可能都到不了火星了。
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洞察”号是个“路盲”,而是因为它出发时的方向就不是完全正确的。为了防止“洞察”号搭乘的“快车”撞上火星,产生微生物污染,科研人员会有意让“洞察”号偏一点发射。不过,不用担心,只要“听从”调整,“洞察”号还是可以顺利到达火星的。
给“洞察”号找个家
经过近7个月的飞行,不出意外,“洞察”号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不过,“洞察”号该在哪“安家”呢?这可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洞察”号对“家”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比如,“家”里必须有足够多的太阳能,要确保“洞察”号不会“饿肚子”;再比如,“家”的附近必须有足够厚的大气层给降落伞做缓冲,“洞察”号可不想刚着陆就摔成个“半残”;还有,“家”附近不能有太多的石头,地面要平坦,等等。为了找到合适的位置,科研人员用了4年时间进行考察和探讨,最终把“洞察”号的“家”安在了位于火星北半球埃律西昂平原的西部。
来给火星“把把脉”
其实,对于火星,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有很多“洞察”号的“兄弟姐妹”早就到了这里。比如,探测火星冰水和矿物分布的Mars Odyssey,探测火星表面地形、地貌特征和重力场的MGS,探测火星大气层和空间粒子的MAVEN等。那么,“洞察”号此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想干什么,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全名就知道了。“洞察”号的全名是利用地震、大地测量和热流的火星内部结构探测器。看明白了吧,人家这次是为了探测火星内部而来。
“洞察”号的“两个宝贝”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想探测火星内部,“洞察”号自然也是有备而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洞察”号这次带了两个宝贝。
地震仪
“洞察”号带着地震仪主要是为了“跟踪”火星上的地震,检测地震波的大小、速度和频率。能被带到火星上,这台地震仪的性能自然很优秀,它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一是反应很灵敏。哪怕是一只小蝴蝶落在“身上”,它都能“感受”得到。
二是防御力很强,能承受很大的温度变化。这台地震仪穿着人们精心为它准备的三层“大棉袄”:真空密封的钛球、绝热的蜂窝状结构和防风隔热穹顶,能承受很大的温差变化。
“鼹鼠”钻头
被称为“鼹鼠”钻头的宝贝学名叫热流及物理特隆深头。这个钻头“遗传”了鼹鼠打洞的本领,工作时可以“钻”到大约5米深的火星土壤深处。它主要测量—些和热量有关的数据,比如热梯度、热传导率等。
“洞察”号“好奇”号
提到登陆火星的探测器,相信很多人会想到“好奇”号,这辆由NASA发射的核动力驱动火星车已于201 2年到达火星,开启了它的火星探险之旅。虽然都是探测火星,但“出生”于不同家族的它们还是有不少区别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它们之间的三点不同之处。
NO.1“身价”不同
“出生贫寒”的“洞察”号身价只有8亿元多,和身价20多亿元的“好奇”号简直不在一个等级上。而且,“好奇”号比“洞察”号早“出生”了好几年。
N0.2“宝贝”不同
如果说“洞察”号的宝贝是“结伴”升空的,那么“好奇”号的宝贝就是“组团”旅行的:粒子-X射线光谱仪、机械臂末端透镜成像仪、中子反照率测量仪……虽然不知道它们具体是做什么的,但只看名字就很高大上了。
NO.3任务不同
“宝贝”带得多,就得多干活。和“洞察”号比起来,“好奇”号简直就是一个大忙人,它在火星上要做很多事,比如调查火星表面的化学矿物构成、调查火星岩石的形成过程、调查火星表面水的存在形态,等等。
同行的“伙伴”
同“好奇”号比较一番,再回归介绍“洞察”号本身吧。这次“洞察”号还带了两个“保镖”同行,它们就是被称为“瓦力”和“伊娃”的立体方卫星。这两个小卫星会一路“护送”“洞察”号,直到它在火星着陆。这是以“瓦力”和“伊娃”为代表的微型卫星的首次太空之旅,这一路上,它们会“努力”展示自己的通讯和导航能力,为它们的“兄弟姐妹”踏上太空之旅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