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凯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面貌在短时间内焕然一新。而今,快速化发展过程中所伴随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开发商的介入,使得老城区的沿街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被赋予了更多功能和意义,这里不仅仅承载着原住民的生活,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商业、旅游功能。但作为居住区的里巷内部却因基础设施的更新缓慢,老化严重等原因而逐渐没落,成为城市里的“孤岛”。夹杂在新的商业界面与原住区之间的边缘空间因使用者和空间界面的复杂多样而成为城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本文以汉口英租界为例进行调研,旨在研究边缘空间中人的活动和空间界面的关系,为边缘空间的城市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凯文·林奇把边缘看作城市意象认知五要素的一种重要形式,他认为:“边缘可把一区域和其他区域相隔离,也可把沿线两边有关地区连接起来”。在城市空间中,边缘空间具有中介性——介于异质空间之间,不仅仅表现为中间地带,而是挟多重而复杂的功能含义,具有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特点而又不失其个别特性的空间特征。边缘空间拥有满足不同人多种需求的空间品质,通过边缘空间的合理设计,发掘和强化空间整合过程中的边缘正效应,规避和削减负效应,对城市空间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2.1 汉口原英租界的“城市孤岛”
20世纪90年代起,开发商的介入,使得汉口原英租界开始商业化,以江汉路步行街为代表的商业街区使得英租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作为居住区里分内部却因基础设施的更新缓慢、老化严重等原因为逐渐没落,成为一个个被商业街鲜亮外壳所包裹的“孤岛”,本文通过对原租界的实地调研以及对岛内住民的访谈,总结“孤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旧的里分住区被新的商业界面包围
江汉路步行街的改造带动了江汉路周边的发展,原英租界一些住区的底层沿街立面都被改造成了商业店铺,这些店铺或是屋主自家经营或是出租店面,给旧里分披上了一层“新外衣”。
(2)生活功能区被商业区隔绝
里分外部被改造之后,整个区域的功能服务对象开始偏重于游客。店铺类型以服装、餐饮、摄影等为主,而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市场、超市等距离生活区却比较远。
(3)人口老龄化与快速交通加剧了里分住区的隔绝状态
里分内基础设施的落后与老化导致里分内部居住环境的恶化,因而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了里分。留在里分内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然而商业改造之后,旧里分的街道空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快速交通让原本行走就不便利的老人,更加没法出门了。
(4)低矮住区被新建高层包围隔绝了阳光
原英租界内城市高楼的建设降低了巷道内部空间生活的品质。诸多因素造成的隔绝使得“旧里分-新商业”的边缘空间对于居住者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2.2 汉口原英租界的边缘空间
“城市孤岛”的状态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需求。一种以外来游客为代表的岛外人对于公共性与观赏性的需求;一种以原住民为代表的岛内人对于私密性与安定的需求。而这两种需求在岛内与岛外交界的边缘空间表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由于“岛”的隔绝状态,边界空间成为了岛内人了解岛外生活的窗口,是他们生活领域的边界;另一方面,由于岛内具有特色的市民生活与有观赏价值的历史街区,边界空间也成了岛外人观赏岛内的窗口。因此对于边界空间中岛内与岛外两种人行为的观察与研究,也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鉴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了武汉历史生活街区中居民活动较为丰富的汉口原英租界区域,具体为南京路西段、上海路以及洞庭街的部分片区的巷道口。调研时间为6:00~21:00,每隔一个小时对这几片区域进行记录,主要采用全日断面式调查法,利用照相及行为纪录图以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记录不同的时段人群分布方式,以研究该空间的活动内容。
图1 调研行走路线及调研地点分布
经过对记录数据的研究筛选,本文选取了汉润里、宝润里、大陆坊、中孚里四个人群活动模式较有代表性的巷口进行深入研究。
4.1.1 汉润里
汉润里巷口被住户改造,在保留通行功能的同时做了一个副食与服饰店。巷口也成了岛内人休息聊天的场所。从早上9:00到晚上8:00一直有岛外人从巷口经过,也偶尔有人在巷口稍作停留,或是有几个游客进入巷道内部拍照。早上 9:00~10:00,下午 17:00~18:00,以及晚上 20:00~21:00为活动高峰,白天主要为过往路人在副食店稍作停留,而晚上收摊之后一些里分的居民会聚集在巷口聊天。
4.1.2 宝润里
宝润里内部已经被住户改造成了一些服饰与咖啡的文艺小店,这里的岛内与岛外并没有完全的界限,岛内的生活已经是岛外生活的延伸。但经笔者与店主的访谈,店家表示平时会光顾这些店面的仍是一些熟人。而宝润里的巷口由于垃圾桶的放置以及店面招牌的不显眼导致鲜有人停留。
4.1.3 大陆坊
大陆坊由于是连通杨子街与南京路的捷径,大陆坊从早上8:00直到傍晚6:00一直人来人往。再加上大陆坊对外开放以及颇具特色的建筑立面,也颇受岛外人的青睐。早上9:00巷内有早餐的摊点,到10:00陆续有游客到大陆坊拍照,以拍婚纱照与儿童照者较多,中午的时候人流减少。傍晚4:00~5:00,一些孩子在巷道内玩耍,临近杨子路的巷口有居民打牌。而到晚上,巷口一些居民在昏黄的灯光下聊天。
4.1.4 中孚里
中孚里巷口被一个铁门隔离,铁门上有一些防卫标志很强的栅栏。因此中孚里巷口除偶尔有小贩停留一般并无人停留,也基本没有人出入。但也因为这样冰冷的界面,使得中孚里的巷口常堆积有一些杂物与垃圾,影响了街道的观感。
图2 边缘空间行为记录(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汉润里:汉润里的巷道形态为主次巷型,主巷的公共等级高于次巷,巷口为一个筒状空间,是巷内外的缓冲区域。因此汉润里巷口和主巷的开放性更高。
宝润里:宝润里巷口为袋状空间,但由于巷口有“武汉市轮渡公司”的招牌,反而使得巷口更趋向于封闭性,然而事实上巷内是完全商业化的店铺,欢迎岛外的人进入。
大陆坊:大陆坊已经成了城市级道路的一部分,它连通了杨子街与南京路,因而开放程度非常高。
中孚里:中孚里巷口和宝润里一样是袋状空间,但居民在巷口设立了一道铁门,并不希望岛外的人打扰到他们的生活。
图3 边缘空间要素与空间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经过对边界空间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可以发现,虽说边界空间是岛内人生活领域的边界,但随着时间的演变,岛内人对于岛外的接受程度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在原英租界既有像中孚里一样以一道铁门隔开岛内岛外,仍旧在闹市中过着宁静的生活的居住区,也有像大陆坊一样,岛外人的生活已经成了岛内人生活的常客,或者也有像宝润里一样,岛内的生活也已经完全商业化成了岛外生活的延伸。这涉及到岛内人生活领域的开放程度的问题,我们用进入岛内的人的数量与分布来衡量边界空间的公共开放程度,如图4。
图4 边缘空间公共开放程度图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Type1:如中孚里,岛内与岛外生活的交集几乎没有,仅有大门是岛内对外的“脸面”。
Type2:如汉润里,岛外人被允许部分地进入岛内的生活。
Type3:如大陆坊,岛内与岛外的交集就是岛的整个边界,岛外人已经完全进入岛内
Type4:如宝润里,岛内已经完全商业化,成了岛外生活的延伸
对比分析边缘空间的空间形态和公共开放程度可以发现,一方面,岛内人生活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意愿会物化成特定的空间要素从而影响边缘空间的活跃程度,例如中孚里门口的铁门或者汉润里门口的副食店;另一方面,边缘空间原有的空间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边缘空间的开放程度,例如大陆坊因其突出的历史特色而成为旅游观光的圣地,而宝润里因其封闭的入口而影响内部的开放程度。因此边缘空间的城市设计应该在研究了解边缘空间形态与空间要素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空间使用者的需求,权衡不同使用者的利益,优化空间形态缓和边缘空间中不同使用者需求的矛盾。
一直以来,国内的历史街区改造的项目都是自上而下的规划改造,而居民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规划所带来的或者好或者坏的影响。我们建议将选择留给居民。事实上,在历史街区居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根据环境和自身需求,进行一些非正规的改造,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尊重居住者自己的选择,对这些非正规的改造进行评价与评估。
在原英租界的例子中,本文建议针对不同居住区允许进入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
(1)中孚里:中孚里对外是封闭的,居民于闹市中希望有一个宁静生活的场所,因此我们建议只对中孚里的入口进行城市层面的改造。
(2)汉润里:汉润里主巷的开放程度较高,而次巷是居民的生活重心,因此我们的改造建议是将汉润里的主巷进行观赏式体验的改造,次巷成为到外人了解岛内生活的窗口,可望而不可及,让岛外人不会过分打扰到岛内人。
(3)大陆坊:大陆坊岛内人的生活与岛外人的生活都在巷道内交织在了一起,因此大陆坊可以在保证安静的前提下,加强大陆坊的观赏性,为岛外人提供漫游式的体验。
(4)宝润里:宝润里内部已经完全商业化,成了岛外生活的延伸,因此宝润里的改造可以更加偏重于城市层次,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为到外人提供停留体验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