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实验揭开全绞胎釉陶的秘密

2018-10-26 01:12李文杰
文物春秋 2018年4期
关键词:泥片制法外表

李文杰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唐代陶瓷工匠发明了绞胎釉陶,有全绞胎、半绞胎之分。其中全绞胎釉陶的成型方法是一个难解之谜。绞胎釉陶的特点是:处于无色或淡彩色透明釉层之下的坯体自身有天然的红白相间的纹理,有的类似树木年轮纹理,有的呈现花朵状,不同于用矿物颜料在坯体上绘成的纹饰。绞胎纹理的实质是绞胎层理。全绞胎的意思是:从外表经过胎心至内壁的绞胎层理相通,因而绞胎纹理也相通。

1998年,笔者分别对吉林和龙渤海国出土的全绞胎釉陶碗和陕西西安韩森寨出土的全绞胎釉陶带盖盂进行了仿制。经模拟实验得知:绞胎坯体的成型既不是轮制法(快轮拉坯)和手制法(这里指泥条筑成法),也不是常规模制法,而是采用模制法的一种特殊形式——绞胎模制法[1]。从字面上讲,绞是把两股以上条状物扭在一起,胎是器物的坯。绞胎模制法,顾名思义,一是绞胎,二是模制。

下面先发表模拟实验记录,再分析绞胎工艺和模制工艺的特殊性。

一、模拟实验记录

(一)全绞胎三彩釉陶碗88HBM7∶6(图一,1),出土于吉林省和龙县八家子镇北大村唐代渤海国墓地[2]。据发掘简报,该碗“完整,高岭土加泥质黄土为胎,轮制。敞口微外卷,圆唇,弧腹,矮圈足,碗底略平,腹中部有一圈凸弦纹。器内外施草绿、浅黄、米黄、白色釉,底内无釉。因胎土为两种颜色的搅胎,自然形成或水波或卷云或卷草纹,富于变化。口径11.6厘米,底径6.1厘米,胎厚0.5厘米,足高0.8厘米,通高5.4厘米”。

该碗1997年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上展出,笔者从实物上看到,碗内壁与外表有同样的纹理(即纹理相通),纹理呈现斜向或竖向。这两点表明,该碗不是轮制成型,而是采用全绞胎模制法成型。1998年,笔者对该碗进行了仿制。

图一 出土唐代全绞胎釉陶器

1.仿∶499(图二,1—3)。先利用小瓷碗翻制成陶质内模,再采用内模制法成型。1998年1月22日,分别用北京昌平红泥沟红黏土和湖北枝江雅畈白黏土制成红、白泥片,各4层。泥片上面盖咔叽布作为隔离层,用素面圆棍擀薄。揭开布后,先用毛刷将泥片拍打出小麻点,形成粗糙面,增加摩擦力,再刷水软化,红白相间叠压,之后滚压成复合泥片,8层共厚0.5厘米,各层之间粘合牢固。将复合泥片切割成复合泥条,宽0.5厘米。将复合泥条侧面置于内模的外表,逐条相依,用素面圆棍滚压实。在胎壁尚较软时,用圆棍从碗口往碗底擀泥,形成矮圈足,因此圈足与器身连为一体,纹理相通。脱模后,用刀具刮削内壁。因当时用力稍大,器壁上有一处(从口边至腹下部)顺着泥片缝隙开裂,这表明绞胎器物成型过程中很容易开裂。将坯体扣放,在腹中部用骨锥旋划凹弦纹1周(发掘简报上为“凸弦纹”,笔者观察认为是“凹弦纹”)。外表未经磨光。成型时,口径10.8厘米,圈足径5.9厘米,通高4.6厘米,胎厚0.2厘米。素烧温度为950℃。釉料配方中用湖北宜昌官庄黑黏土(实际上是白黏土,因含碳素较多呈黑色)作为高岭土。2月16日,釉烧温度为900℃,保温1小时。由于配方中助熔剂铅丹含量偏低(54.71%),釉烧温度偏低(900℃),外表釉面的光泽度较差。

2.仿∶503(图二,4—6)。利用小瓷碗作为外模,采用外模制法成型。1998年2月3日,用昌平红泥沟红黏土、枝江雅畈白黏土分别制成红、白泥片,各4层,相间叠压,形成复合泥片,共厚0.8厘米,再切割成宽0.5厘米的复合泥条。将泥条侧面置于外模之内,刷水软化后,用手指按压实,再垫一层布,用蘑菇状陶垫拍打实。脱模后,用素面拍子拍打外表进行整形。然后用刀具先从外表、后从内壁分别刮削两遍:第一遍在含水量约19%~18%时,横向(对着层理)刮削,使泥片缝隙弥合,防止开裂,起修整和加固作用。在外底划沟槽、刷水软化后,将一周复合泥条附加在外底作为圈足,相接处内壁、外表用工具压实。由于圈足是后加的,其纹理呈现水平状,与器身纹理不相通。第二遍在含水量约17%~16%时,先横向(对着层理)刮削,防止开裂,后纵向或斜向(顺着层理)刮削,刮掉表层,露出纹理,起装饰作用。由于口部干燥速度较快,先刮削口部,后刮削腹部和底部。将坯体扣放,在腹中部用骨锥旋划凹弦纹一周。含水量下降到约13%~11%时,外表用素面圆棍、内壁用乒乓球进行滚动摩擦,消除刮削痕迹,提高致密度,起磨光作用。成型时,口径10.5厘米,圈足径5.7厘米,通高4.1厘米,胎厚0.3厘米。素烧温度为950℃。釉料配方中用宜昌官庄黑黏土、枝江雅畈白黏土混合后作为高岭土。2月19日,釉烧温度为950℃,保温1小时。由于釉料配方中铅丹含量适当(59.32%)、釉烧温度适当(950℃),器身内壁和外表的釉层透明度和釉面光泽度都很好。釉烧时,器物下面用三角形支垫作为隔离层,防止器物与马弗炉内底粘连,因此器物外底有支钉痕3枚。这是一件成功的仿制品。

上述仿∶499与仿∶503的区别是:前者用内模制法成型,圈足与器身连为一体,纹理相通;后者用外模制法成型,圈足是后加的,与器身纹理不相通。模拟实验表明,制作敞口的全绞胎器物,采用内模制法、外模制法都可以成型。由于绞胎有特殊的层理(纹理),为了防止开裂和保持纹理清晰,刮削方法也特殊。

图二 全绞胎釉陶碗仿制品

(二)全绞胎釉陶带盖盂(图一,2),陕西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口径2.2厘米,高5厘米。盂呈圆形,鼓腹,平底。小口、内敛,带盖,盖中有圆钮。造型小巧玲珑。通体为深浅不同的褐色木纹状花纹,纹理自然活泼,如行云流水。”[3]

笔者从发表的文物照片上看出:一是器盖的唇部也有绞胎纹理,可见其外表与胎心的纹理是相通的,胎心与内壁的纹理也应相通,表明器盖采用全绞胎模制法成型;二是盂的腹中部有一周大致呈现水平状的接合痕迹,它将腹上部、腹下部的绞胎纹理隔开,表明器身上下两段分别采用全绞胎模制法成型,然后接合在一起,不是利用快轮整体一次拉坯成型;三是木纹状纹理大致呈现竖向“S”形,假如盂是拉坯成型的,所产生的纹理应当呈现螺旋式上升,不会呈现竖向。

但是,笔者没有见到出土实物,不知道“小口、内敛”的具体形状,盂或器盖是否有子母口,因此盂仿制品采用有子母口、无子母口两种形制。

1.仿∶502(图三,1—3)。1998 年 1 月 30日,用昌平红泥沟红黏土,经过淘洗和陈腐,泥料的含水量为21.39%;枝江雅畈白黏土,也经过淘洗和陈腐,泥料的含水量为21.04%。分别制成红泥片、白泥片各4层,泥片上面用毛刷拍打出小麻点,形成粗糙面,增加摩擦力,再刷水软化,相间叠压,形成复合泥片,共厚0.8厘米,经过拍打和滚压,泥片之间粘合牢固。再切割成复合泥条,宽0.8厘米,用湿布盖着闷10分钟,使水分渗透均匀,提高可塑性和韧性,折叠时不易断裂。由于盂呈现敛口状,上半身、下半身分别利用陶质内模制作,采用全绞胎模制法成型。先制作上半身,将正向切割(与斜向切割相对而言)的复合泥条折叠成U状,侧面置于内模的外表。当然,也可以将复合泥片先折叠成U状,再进行斜向切割(刀具与折叠处呈现斜向相交,韩森寨出土的绞胎釉陶带盖盂所用的复合泥条就是折叠成U状之后斜向切割而成的,其层次更多,也更美观)。然后刷水软化,用手指按压实,使泥条之间严丝合缝。脱模后,用塑料袋将上半身包起来,防止干燥。用同样方法制作好下半身。将下半身的口边和上半身的下口均切割成斜茬,先划沟槽,再刷水软化,下半身在内侧、上半身在外侧套接。在内壁和外表的接缝处分别用圆球和圆棍从上往下滚压实,使接缝弥合。坯体的含水量下降到约19%~18%时,用素面拍子拍打外表进行整形,使坯体由圆球状变成扁球状,口部形成敛口状。含水量下降到约17%~16%时,先用素面圆棍在肩上部按顺时针方向(向左)滚压,肩下部按逆时针方向(向右)滚压。由于工具在两部分用力的方向相反,绞胎层理移位的方向也相反,绞胎纹理由竖直状变成“S”状,呈现出曲线美。绞胎层理移位是利用泥料的可塑性所致。在外表横向(对着层理)刮削两遍,刮掉表层,使泥片缝隙进一步弥合,并且露出红白相间的纹理,在腹部和底部内壁纵向刮削两遍,肩部内壁横向刮削两遍,使泥片缝隙彻底消失,防止开裂。刮削还使口部形成圆唇、子母口状,放置器盖时不至于滑脱。坯体的含水量下降到约13%~11%时,用坚硬而光滑的素面圆棍对器表进行滚动摩擦。由于圆棍用力方向与器表垂直,器表保持清晰的绞胎纹理,同时产生光泽。注意千万不能采用滑动摩擦方法进行磨光,因为滑动摩擦会使器表两种泥料互相污染,绞胎纹理变得模糊不清。成型时,盂的口径3.6厘米,腹径10.2厘米,底径4厘米,高7.4厘米,胎厚0.5厘米。器盖也利用陶质内模制作,采用全绞胎模制法成型,盖钮是将竖向复合泥条捏拢后采用榫卯法安装而成。成型时,盖口径6厘米,高3.1厘米,胎厚0.6厘米。盂和器盖的素烧温度均为950℃。再施基础釉(即白釉),方法是外表刷釉,内壁荡釉。荡釉是将釉浆倒入器物内,摇动器物使釉浆均匀散开,再倒出多余的釉浆。2月16日,用三角形支垫作为隔离层,釉烧温度为950℃,保温1小时。釉烧后呈现无色透明釉。由于盂所用釉的配方中铅丹含量偏低(54.71%),助熔能力不足,外表釉面的光泽度较差;器盖所用釉的配方中铅丹含量适当(59.32%),内壁和外表釉面光泽度和釉层透明度都很好。盂外底、器盖内壁各有支钉疤痕3枚。器盖是一件成功的仿制品。

由于仿∶502在绞胎工艺、模制工艺、拍打整形、定向刮削、滚动摩擦(磨光)全过程中采取了多种防范措施,没有出现开裂现象。至于绞胎图案如何,与泥片的复合方法、折叠方法,泥条切割方法(正向或斜向),层理滚压移位方法(向左或向右)有关,而这些方法又取决于制陶者的审美观念和想象力如何。

2.仿∶498(图三,4—6)。1998 年 1 月 21日,先制作下半身,分别用枝江雅畈白黏土和昌平红泥沟红黏土经过淘洗后制成泥片,各4层,相间叠压,形成复合泥片,共厚1厘米。再切割成复合泥条,宽0.5厘米。折叠成U状,其侧面置于陶质内模的外表,用素面圆棍向底部擀泥,使泥条合拢封死,再拍打成小平底。由于泥片较厚,红泥颗粒稍粗,收缩率较低,白泥颗粒细腻,收缩率较高,二者差异明显,导致局部顺着泥片缝隙开裂。然后制作上半身,白泥片、红泥片各4层,相间叠压,形成复合泥片,共厚0.5厘米。由于泥片甚薄,两种泥片的收缩率差异不明显,未出现开裂现象。下半身在内侧、上半身在外侧套接,相接处内壁用手指作依托,外表用素面圆棍滚压实。器盖另外制作复合泥片8层,再切割成复合泥条制成。盖钮是将竖向复合泥条捏拢后采用榫卯法安装而成。全身内壁、外表都经过刮削,外表磨光。成型时,盂的口径4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3.2厘米,高8.8厘米,胎厚0.5厘米。器形较大,呈现敛口、方唇、圆球状。器盖的口径7.5厘米,高3.5厘米,胎厚0.3厘米。盂和器盖的素烧温度均为950℃,施釉后,釉烧温度均为950℃,保温2小时。由于釉的配方中铅丹含量适当(58.62%),釉浆浓度较高,釉烧温度适当(950℃),保温时间较长,釉层透明度、釉面光泽度都很好。盂外表的釉层有纤细的冰裂纹(也称开片),外底有支钉痕3枚。

图三 全绞胎釉陶盂仿制品

二、特殊绞胎工艺分析

全绞胎模制法以两种黏土、绞胎泥片、绞胎泥条为先决条件。特殊性如下:

一是泥料特殊:红黏土(属于普通易熔黏土)与白黏土(属于高铝质耐火黏土)的含铁量相差悬殊,两种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两种泥片相间叠压的长处,是形成美观的绞胎纹理所需要的。但是,两种黏土的颗粒粗细不一,吸水率不一,干燥收缩率和烧成收缩率也不一,这些差异是导致坯体开裂的根源,是两种泥片相间叠压的短处,制作绞胎釉陶过程中需要回避。由此可见,应当扬长避短。

二是泥条特殊:模拟实验表明,两种颜色的泥片,每层厚以0.1厘米为宜;复合泥片以4~8层、共厚0.4~0.8厘米为宜;复合泥条宽以0.5~0.8厘米为宜。

三是切割泥条方法特珠:可以先将泥片正向切割成泥条,再将泥条折叠成U状;也可以先将泥片折叠成U状,再斜向切割成泥条。后者层次更多,更美观。

四是制备泥料、泥片、泥条时,工具和双手都要保持清洁,防止两种颜色互相污染。

三、特殊模制工艺分析

全绞胎模制法以模具作为绞胎泥条的依托,才能模制成型。特殊性如下:

一是模具特殊:碗呈敞口状,既可用内模制作,擀泥形成圈足,也可用外模制作,后加圈足。罐、盂呈敛口状,上半身、下半身应分别模制,再套接。

二是泥条放置方式特殊:将复合泥条的侧面置于内模的外表或外模的内壁,只有这样做才能形成全绞胎,从外表经过胎心至内壁的层理(即纹理)相通。千万不要将复合泥条的平面置于内模的外表或外模的内壁,因为这样做无济于事。

三是泥条排列方式特殊:复合泥条在模具上既可直接排列,也可折叠后排列;既可竖向排列,也可斜向排列。排列方式不同,形成的绞胎纹理千变万化。排列方式如何,取决于制陶者的审美观念和想象力(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四是器表刮削方法特殊:应当用快刀削,而不是用钝刀刮,以免两种颜色互相污染。成型后趁坯体还比较软(含水量约19%~18%)进行横向刮削,弥合泥片缝隙,防止开裂;略干燥后(含水量约17%~16%)先进行横向(对着层理)刮削,防止开裂,后进行纵向或斜向(顺着层理)刮削,刮掉表层,露出纹理。

五是器表磨光方法特殊:只能采用滚动摩擦,不可采用滑动摩擦。先纵向或斜向(顺着层理)滚动,防止开裂,后横向(对着层理)滚动,使器表产生光泽。

另外,如果素烧温度为950℃,由于两种泥片的烧成收缩率不一,有的器物可能会开裂,可见在成型和素烧过程中开裂现象时有发生。施釉后,釉烧温度相当于素烧温度时,就不会开裂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基础釉配方中,助熔剂铅丹含量(质量分数)以58.62~59.32%为宜,釉烧温度以950℃为宜。

总之,全绞胎釉陶的秘密在于两面性突出——两面性是指同一事物身上同时存在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性质或倾向。具体到全绞胎釉陶,一方面,由于采用特殊的绞胎工艺和模制工艺,所产生的天然纹理美观而高雅;另一方面,由于工艺繁杂、要求苛刻、容易开裂,废品率高,合格率低,因此成为珍贵而稀少的品种。红白两种泥片之间的差异较大是产生矛盾和两面性的根源。差异表现在含铁量高低相差悬殊,红白颜色对比鲜明,因而美观;而颗粒粗细不一,吸水率不一,干燥收缩率和烧成收缩率也不一,因而容易开裂。模拟实验的过程就是揭开两面性、寻求矛盾双方契合点的过程,矛盾解决了,美观而高雅的全绞胎釉陶也就仿制成功了。

[1]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2]延边博物馆,和龙县文物管理所.吉林省和龙县北大渤海墓葬[J].文物,1994(1).

[3]陕西省博物馆.隋唐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泥片制法外表
手提式切石机消音锯片的制法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论慎子的“制法”思想
可爱的外表下藏着恶毒的“心”
昆凌 甜美只是外表,我的心里住了个男孩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知识导学
低调外表下的大惊喜 Rosso Fiorentino Pienza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浅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不能只看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