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骁骥 ,付卫平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9)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民用建筑技术水平蓬勃发展,人们对于建筑不仅仅满足功能性需求,对于建筑的人性化细节和审美需求逐渐成为重点。城市消防站在现代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但因其特有的功能要求,一直以来建设模式单一,对建筑的个性化需求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合肥市新站区三十头消防站建筑设计,对城市消防站功能性在新时期的需求演变以及对建筑人性化的思考,探讨摸索现代城市消防站的建设新模式。
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区三十头社区地处合肥市北郊,东临磨店乡,南连七里塘街道,西与双墩镇接壤,距合肥市中心8km,怀远路、新蚌埠路、魏武路和东方大道等城市道路穿越而过,连接合肥外环高速和合徐高速公路。三十头消防站项目位于三十头治淮路和魏武路交叉口东北角,沿魏武路规划15m城市绿线,规划总占地面积为13323m2(约20亩)。整体规划用地内地势较为平坦,现状大部分为农田和水塘,建设条件良好。
拟建消防站为特勤消防站,另含新站区消防大队,总建筑面积为8376m2,其中执勤楼建筑面积为5220m2,附属楼建筑面积为2800m2,训练塔建筑面积为318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训练操场、附属楼、执勤楼、训练塔以及消防站门卫岗亭等设施。
图1 项目区位及用地图
(1)分析用地特征,根据功能布局设置场地空间收放,形成营区独特的空间序列,创造一个有品位特色、空间高效的营区环境。
(2)充分协调环境、功能、技术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深入研究建筑内部功能的空间组合,创造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现代城市消防站建筑。
图1 总平面图
(3)把握消防站建筑的特殊功能性,通过强化具有认同感的特有符号和个性化空间设计突出消防建筑的形象气质。
整体布局上充分考虑基地的限制影响,在满足各个功能区使用要求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消防站布局形式,将执勤楼和附属楼有机组合在一起,在空间组合上形成”z”字布局,中间通过门厅连接。建筑南侧自然分为执勤广场和楼前仪式广场,北侧形成内部休闲绿地和训练及运动场地,充分满足消防官兵多形态、多层次的交往、生活空间需求,营造出宜人的休闲空间和和谐的警营氛围。
基地内的车行系统主要由两类机动车流线构成,一是办公及参观的机动车,二是出勤及训练的消防车流线。在规划设计中将两种流线利用主次出入口分别组织。地块南侧魏武路设置主要出入口,消防车通过执勤广场出入营区,同时道路两侧的城市绿化也减少基地大型车辆出入对城市交通的干扰。沿治淮路设置办公入口,通过庄严肃穆、开敞大气的仪式广场进入大楼门厅,是办公、外来人员参观的重要场所。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利用城市绿带屏蔽城市主干道的噪音。基地内以大面积绿地、庭院等构建多维绿化系统。建筑与绿化形成多方位的环境关系,地面有集中绿化、广场绿化、庭院绿化、生态停车及道路绿化等有机结合。
办公参观的机动车均采用室外地面停车方式,采用绿化停车位的方式统一规划在楼前仪式广场的西侧和南侧;而出勤专用的消防车通过南侧主入口进入执勤广场,停入一楼消防车车库。
(1)消防站主楼含执勤楼和附属楼两部分,执勤楼为三十头消防站官兵执勤战备用房,附属楼为后勤及生活用房,部分为新站消防大队办公用房,二者在空间组合上形成”z”字布局,相互独立而又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消防训练塔作为营区最高构筑物设置在基地北侧,与训练运动区自成一体。
图2 多视角模型
(2)执勤楼4层,一层设公共入口门厅及消防战备车库,车库按大中型消防车空间尺度共设置10个消防车位。消防战斗班备勤室设置在车库正上方,备勤室含宿舍、盥洗室和浴室,卫生间集中设置。战士出勤流线已经摈弃了传统的滑竿形式,因此便捷的竖向交通尤为重要。二层北侧房间设置中队部、会议室等功能房间,三、四层为战勤分析室、通讯保障室及文体活动用房。
(3)附属楼4层,与执勤楼共享交通厅,并以此相互便捷联系。一层设置厨房、公共餐厅、询问室、训练器材库等功能房间;二层为宣传教育大厅;三层主要为新站区消防大队办公用房;四层为公共备勤室及晾晒平台。
(4)根据功能需求,一层层高为6.0m,二层层高为3.9m,三、四层层高3.6m。
在建筑立面和体型处理上,强调体块的穿插与虚实对比。提炼消防“119”特殊符号,将其与建筑立面造型相结合,采用消防建筑特有的红色色系与徽派黑白灰的色系进行对比组合,强化消防建筑的视觉冲击感,同时也体现出消防官兵随时待命、高效出击的力量感和速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