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之前,先偏个题,现在英语启蒙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孩子母语还在萌芽中,英语就开始了。英语启蒙的方式与以往也大有不同,我们原来都是先字母,再音标,再单词,再课文,还要背单词,默写单词,以至于枯燥得让人崩溃,大多数成年人英语兴趣都被断送在那种学习方法中。而如今的英语启蒙崇尚快乐,从咿呀学语的小家伙开始,动听的英语儿歌、搞笑的英语故事,加上老师的游戏指引,让孩子对英语有了强烈的好感,这就是基础。
其实,学习任何语言,道理都是一样的,目的性过于强烈,很可能会让过程失去平衡,每时每刻想着要达到什么目的,自然就会绷得过紧,没有自然的张力。转到绘本识字这个主题上来,同样,我们亲子阅读为了什么,识字是目的,还是自然而然会有的成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而我的道理就是——识字是顺水推舟的,而不在我的阅读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养自己的孩子之外,还养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总是对那个“非亲生”的孩子青睐有加,“XXX家的孩子才5岁,就已经认识2000个汉字了!”“XXX家的孩子和我们家娃一样大,都已经会背100多首唐诗了!”于是,不平衡感滋生,本来抱着轻松快乐心态带着孩子阅读的父母不淡定了,“每天读这么多书,看这么多字,不认识不是浪费了?”于是,逐字点读,反复认读,要求重复,甚至再来个小考,好好的亲子阅读在强大的目的面前,变得索然无味。
要记住,不要把识字程度和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混为一谈,识字再多,如果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支撑,也只是一根根钢筋,无法搭建一座完美的建筑。就如同我们背了几千个英文单词,仍旧读不通一本原著小说一样。问题在哪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讲究的是上下文语境、承上启下的转合、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在这些因素中,一个字,甚至一个词都有可能有与其本身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图画书《子儿吐吐》,如果你教孩子,“子”是儿子,或者孩子等意思,那么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孩子就会问了,“子儿”是什么意思呢?孩子吐吐?
所以,不要把识字当作单独的任务,从而给自己背上负担,坚定一个信念就好,那就是——坚持快乐亲子阅读,识字自然而然就来了!
你可以无限想象孩子的记忆力,当他们充满兴趣的时候,即使再复杂的故事、歌曲,都是一件“洒洒水”的事情,我常常为孩子的记忆力而惊讶,比如她可以在几年后还能够复述以前我给她讲过的一个故事,她可以在一天之内唱出《中国话》中超难的绕口令,她可以在2小时内学会唱跳《卡路里》。
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先生曾经说过,从小开始亲子阅读,常给孩子读图画书,他们会把整本书记下来,那种记法,是把文章一字不差地记下来。当你重复讲一个故事时,即使他不看书,也会马上指出你的错漏之处,不信的话,你试试看,故意错翻一页,或者说错一句台词,看看孩子的反应。
孩子在你讲故事的过程中,会将文字和图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感受故事情境的同时,加深对其中出现元素的印象,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字”?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愿意听故事的,不管是什么语言,当你声情并茂地将孩子引入故事胜地,他会在其中释放出所有的“卡路里”,去消化听到的每一句话,看到的每一张图片,随着故事的推进,感知词汇的运用,慢慢地,在精读中再对某个词、某个角色产生独特的好感。比如在美妙的图画书《花婆婆》里,“她到处旅行,穿过热带丛林,走过沙漠,看到狮子在游戏,袋鼠在跳跃……”每个字、每个词都精雕细琢,搭配着“让世界变得更美”的图画,让孩子沉浸在美的追求中,这样优秀的绘本,一遍又一遍地滋养着孩子,当他将所有内容内化于心的时候,识字还是目标吗?那只是个小小的进步而已。
故事会给孩子带来愉悦的享受,与其中的主角共舞玩耍时,他也会期望着去找到更多的“小伙伴”,这就是故事带来的“认识”动机,大量的阅读,让孩子认识了大量的人物和事件,正如珍珠一样,故事串起一串项链,那连接珍珠的就是文字,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动机,永远都是成事的关键,正如《朗读手册》作者崔利斯的比喻一样:就算一个男孩子知道如何洗脖子,并不能保证他的脖子就是干净的,大家忽略的要点是动机,也就是他为什么要去洗脖子呢?一旦有一天,这个男孩子遇到了心上人,他的脖子一定会干干净净。
动机就是兴趣,就是快乐,不要弄反了,让男孩子洗干净脖子等心上人,那是盲目的。识字本就是孩子的本能,只要动机在了,事半早已功倍,动机很简单,多读书,读好书。
我们常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其实美妙的语言也是无国界的,当我们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时,开头一段儿童德语演说,是不是会让你瞬间沉醉,听不懂啊,没关系,语言中蕴涵的情感是共通的。而这是单独几个字无法承接的魅力。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孩子出生后妈妈唱的儿歌,孩子慢慢长大过程中听的童谣,亲子阅读中的经典图画书,都是通过耳朵来获取亲近和美感的,而这并不需要必须识字才能获得。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每天听经典的孩子与只注重识字的孩子相比,如同小康与温饱之别,前者越读品味越高,见识也就越广博;而后者则越识越多,该怎么运用呢?最终还是要转到阅读上,那何不把识字的大把时间都用来阅读,少走弯路?
为什么一直倡导大家要读经典图画书?不仅仅是因为图画的传神,更因为,即使是配角的文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无数次推敲才最终定稿的,其中包含着韵律、艺术、押韵、重复和节奏感,活脱脱一部优秀的图文杰作,比如《最谁嗯嗯在我头上》,嗯嗯的背后,是译者团队几百次的推敲尝试,可以用“便便”,也可以用“粑粑”,但只有“嗯嗯”最符合小小孩的口语表达,每当自己在“嗯嗯”的时候,都会想起图画书中那只执着的大鼹鼠!
在这些图画书的滋养下,孩子的大腦中储存了大量的字、词、句和语法,积少成多,取之不尽,信手拈来。表达往往是在写作之前的,正如我们在英语启蒙时,你应该不会因为孩子会写26个字母而开心,而是听到他声情并茂唱《Brown bear》而“老泪纵横”。
很多父母会想,让他们快点识字,自主阅读不就来得更快吗?难道孩子认识字了,就愿意自己看书了吗?不见得,自主阅读从来不是基于识字,而是从小亲子阅读过程中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千万不要找错了门!
虽然我们不建议把识字作为阅读的目的,但从阅读中引出的自然快乐识字法,还是值得推荐的,那就是——玩转图画书,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故事化。
比如《小猪变形记》里的众多小动物,小猪、长颈鹿、斑马、大象、袋鼠、鹦鹉和猴子,我们可以把家里的一些毛绒玩具上都挂上汉字的标识,或者做图文结合的面具。不刻意指认,但当形象和汉字匹配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它们加深印象,一起玩玩《小猪变形记》的故事,充当各种角色,好玩又有成果。
比如《海马先生》中,有很多地点,海草丛、珊瑚礁、海藻中、石头后面,不妨在家里设置一个这样的场景,或者来个纸面迷宫游戏,标记上这些地点的汉字,边玩边牢记各个地点,不要走错哦!
比如《逃家小兔》中的魔术变变变,多做一些大卡片,小鳟鱼对捕鱼人、大石头对爬山人、小花对园丁、小鸟对大树、小帆船对大风……你变我也变,在变化的过程中,孩子延续故事的快乐,而你的识字“小心思”也会得到满足。
梓伊妈小结:
任何教育都需要有功利心,但一定要有智慧,点读是我最不赞成的一种方式,孩子都会嫌弃挡了他的视线。只要在教育中的孩子,没有一个是不识字的,而且你会发现,坚持亲子阅读的孩子,上了小学后,不仅仅在识字上,在读写、阅读上都不会有你担心的情况出现,至于是否有惊喜,看你现在的表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