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颢波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战略任务。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与大学健康有序发展密不可分,创建适应社会、引领社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和制度文化是实现教育强国梦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制度 文化 构建
一、大学制度文化的内涵
亨廷顿认为,制度“是一种规范性文化”,大学制度就是大学的“制度性文化”,即大学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及其文化心理调适制度。[1]眭依凡先生指出:“大学制度文化是经过学校意志选择的,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2]李长吾等认为大学制度文化是基于制度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是在大学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组织建构等制度建设过程中体现的一种大学群体价值取向、习惯性思维方式、一致性行为规范、统一习俗观念。[3]肖福赟等认为大学制度文化是指与大学精神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及大学人在制定、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和。[4]唐勇认为大学制度文化是学校各种制度、各种管理规章与纪律,以及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群体行为规范、习俗等方面,所构建的激励环境与范导范围。[5]程利认为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规范,规则,同时也表现为大学在长期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观念、习惯等。[6]赵观石认为大学制度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抽象出大学人对大学制度的设计、执行、监督以及变革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理性原则和认可程度等观念体系。与大学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存在区别。[7]
学者们对大学制度文化的认识不一,有将大学制度文化做广义理解的,即制度文化包括制度和文化,认为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有将大学制度文化等同大学制度的,也有将大学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明确区分的。笔者趋向将大学制度文化做广义理解。即大学制度文化包含制度与文化。大学制度,即大学办学及管理过程中一系列健全、有操作性、得到师生普遍认可并遵行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学校顶层设计理念、学校发展目标、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规则体系,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的特点,是高校管理理念的体现,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制度文化则是大学制度所体现的大学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全校师生对制度的理念认同和长期遵守执行的一种态度,以及由以上内容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层面、行为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氛围。
二、大学制度文化的构建和培育
1.大学制度文化构建和培育的前提是须有健全和完善的高校制度体系
1998年《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申请设立高等学校需提交章程。但由于大部分高校的设立先于《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因此高校无章程的局面非常普遍。起初人们对高校设立章程是否必须持观望态度,甚至觉得没有章程并不影响高校办学,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足以保证学校的日常运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部大学章程是《吉林大学章程》。于2005年12月由校长周其凤签署公布,次年1月1日起实施并报教育部备案。《吉林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公布引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广泛关注。這部章程的面世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探索,是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实践。其明确了党委与行政、学校与二级院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探索了高等教育基本法律对大学办学自主权在高校的具体落实。它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求真务实、民主自由、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等现代大学精神。对各高校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大学章程提供了有益参考。章程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治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制度保障。2012年1月1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实施,全国高校逐步铺开轰轰烈烈的造章运动。2015年底,全国各高校建章工作基本完成。以章程为核心的新一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工作启动,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制度模式,是新时代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共识,也是高校章程实施后的重要工作。
2.大学制度文化构建和培育的基础是有代表文化向度的价值取向
大学发展经历了中世纪大学模式、英国大学模式、德国大学模式及美国大学模式,大学发展模式的更替,实质是由国家发展、社会多元需求引发的大学制度变革。中世纪大学制度的主宰是神学,英国古典大学学院制办学传统,形成的是学院制的大学制度文化。19世纪德国大学将科学理念引入大学殿堂,培育人的批判精神和求真能力。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大学非常重视人才和科技,将英国学院传统、德国科学研究理念及本国实际相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大学制度文化,优秀大学林立。其不同民族文化杂居的独特特性,激发不同文化的思想火花碰撞,给发明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大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制度文化的价值所在。我国现代大学起步较晚,大学传统底蕴并不深厚。1917年蔡元培从德国回国后,教育独立思想才开始在北京大学初见端倪。蔡元培先生的设想是中国现代大学应以德国式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作为其组建的根本基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思想在他1912年草拟的《大学令》中就充分反映了出来。他通过各种委员会制的建立健全来促进北京大学的管理体制变革,这一系列主张和做法成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开端。1998年高等教育法首次从法律意义上对我国大学在管理体制方面做了较为完整的规定,为大学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标准,标志着我国大学进入法治化管理阶段。
大学不仅是研究学问的地方,还是培育人的地方,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成人”为价值取向。[8]我国大学制度在继承育人传统的基础上,更吸收了西方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公平、规范、秩序也引为大学制度的普遍价值。同时当代高校普遍将“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体现对人的独立精神和人格的尊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结合自身传统、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制度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一直以来高校举办者和学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但随着高校民主管理的加强,出台重大决策或重要制度越来越注意倾听师生意见,制度的诞生必然也体现了多数人的共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