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到底在语文学习中有何重要作用?简而言之,首先是理解,其次是加深理解。其实,朗读是 “模仿的创造”和“创造的模仿”相互影响的一种语文重要学习方式。
众所周知,对课文的读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各方面语文能力赖以提高的基础。朗读的直接功用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再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味,可以让学生在课文语言的语调、语气以及轻重徐疾、停顿节律等各方面不同的朗读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比如《祝福》中祥林嫂说的“我真傻,真的”一段,整段话的书面标点符号有逗号、分号、句号,看似平铺直叙,但读起来却有强的哀伤、悲痛的感情色彩,人物祥林嫂在讲述自己的精神创伤时由开始的压抑、沉痛,越说越动情,至最后“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已是痛彻心肺,哀不成声。通过视频或者教师的范读,学生自然而然可以感同身受。钱梦龙老师在教《论雷峰塔的倒掉》,讲到结尾一段“活该”二字时,他先让学生变换语调去读,在热闹了一阵子后,他问:“谁读出了味道?”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说:“‘活该两个字干脆有力、痛快淋漓,说明法海罪有应得!”钱老师说:“看,这‘味道是读出来的。由此可见,在朗读中“复现”、体味课文中独特的语境,是理解话语意义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眼、口、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朗读容易展现课文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并使学生在形象化的语言之中进入课文意境,由课文的表层结构的认识进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感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朗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不可否认,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我们强调朗读时要在 “声”、“情”二字上下功夫,就是为了更好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从而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另外,朗读是记忆的基础。朗读时,思想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有利于记忆所读内容,重复的朗读有助于加深记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洛伊城的发现者——德国人希泊来被人称为语言天才,他学习语言的方法就是朗读,即使是阅读相同的文章,他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直到深夜,用这样的方法,他能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内,学会一种国家的
语言。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朗读容易使人调整身心状态以更好地领会文中之情,感悟情中之美,然而仅说明这一点,还是没道出朗读的最重要功用,那便是它训练发挥了朗读者的创造机智。理解只是朗读当时的直接目标,其长久而间接的目标,应该指向创造。可以这么说,朗读应该是“创造的模仿”和“模仿的创造”。
同那些吊书袋死读书者的机械读文严格区分开来,中学阶段的朗读截然不同于语文起始阶段初学者的逐字逐句出声的阅读,也不仅在于为了练习发音的准确或对文字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课文朗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艺术再创造的思维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感知。它把隐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意义、情感唤醒唤活,并通过言语、辅助性手态表情等,在口头的形式上把形象化的叙述诉诸人们的感官。
当然,我们所说的朗读虽然与朗诵、说评等专门艺术种类相去甚远,但换个角度看,朗读可以让朗读者充分调动自身的审美能力、表现技能、阅读经验等内在因素,发挥想象创造能力,由文字世界进入作者世界,如历其境,如见其人,与课文隐含的情感神韵相共鸣。在朗读之中闪烁着朗读者创造与再创造机智的光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模仿的创造”。这种创造以模仿课文情境及课文情境中的人物特定的言行特征为前提,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学生领悟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个性特征和发展倾向。这种创造有利于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的一个突破点。
朗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用,即是“创造的模仿”,这点大家平常教学实践中都有体会。学习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是模仿。换言之,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模仿。而课文朗读则可视为对那些作为“例子”的优秀范文创造的一种模拟。进一步说,是对隐含在课文结构框架中的作者创造心迹的品味和模仿。朱光潜在《谈美》之十三“创造与模仿”中曾用心理学、生理学的原理来解说诵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他说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就像写字、绘画要模仿手腕筋骨活动的技巧一样,它要模仿作者喉舌筋肉活动的技巧。他说:“朗读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跡,拂拂然若我之喉舌相习,词句会自然地从口中溢出,得心应手。”可见诵读对我们的重要性。
古人学语文,都提倡诵读。清代散文大家姚鼐在其《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札》中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疾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味。”清代散文家梅曾亮在《柏枧山房文集·与孙芝房书》中亦指出:“夫观文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诵之而入于耳,益一官矣。且出于口,成于声而畅于气。夫气者,吾身之至精,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浑合而无有间也。”这是说,诵之妙在于耳目共用、心口相一。诵而出声,“声”即文辞之音韵美,“成于声而畅于气”,“气”即文章之气势足,即作家表情达意时所形成的抑扬顿挫徐疾。而“气”只有在诵读中求得。口不绝吟、因声求气是我国学古文的优秀传统,它造就了众多的文人学士,在当今的新课改过程中,应该让它发扬广大。如果只看不读,就会水远外行。朗读作为“创造的模仿”对于写作的促进由此可见端倪。
作者简介:颜伟斌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备注:本文系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高中个性化阅读与校园文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Z1605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