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助力数学有效释疑策略研究

2018-10-25 11:27李红
学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微课数学

李红

摘 要:微课助力数学有效释疑策略研究这一省级课题,是教师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三、五年级数学课后的几点思考,集中说明了数学有效设疑和释疑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没有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的思考总结,旨在助力数学教学中的幼小释疑。

关键词:微课;数学;有效设疑和释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2-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2.088

所谓“释疑”就是解释疑问,消除疑难,数学课堂设疑和释疑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是为了解决重点难点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的学习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独具匠心的有效设疑和释疑设计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对学数学产生兴趣,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发现问题的有效设疑和释疑情境体现“学什么”

“学什么”是指的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小学课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通过情景反映的,具体学什么数学知识教师应该非常清楚,这是基础环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倒数”这节课时,以学生熟悉的汉字“吴”“杏”进行上下颠倒会得到一个新字吗?是什么字?还有类似特征的字吗?为学生初步感知“倒数”的概念做铺垫,那么在数学王国里是否有这样的数呢?这样的有效设疑和释疑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本节课,他脑子里立即会思考这节课要学什么。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克、千克”这一节课时,让学生观察发现各种零食包装袋上是否都有相应的重量,当观察到散装的绿豆时学生发现没有办法用具体的重量来表示。这时我追问:怎么才能知道这些绿豆的重量呢?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议论纷纷,说用秤称,继续追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都认识哪些秤?然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这里是教师设疑和释疑的过程,再问:如何用秤称出物体的重量呢?物体的重量用什么作单位呢?通过这个过程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

再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面积”时,通过回顾求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新知学习做铺垫,然后出示了一个可以分割成梯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图形,问学生:如何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目标。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说明通过有效设疑和释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体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创设探究问题的有效设疑和释疑情境体现“怎么学”

“怎么学”就是学生如何参与学习,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是什么。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倒数”这节课时,在例题的设计中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计算后思考以下三点:1.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2.算式左边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3.乘积为1的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把任务具体化后抛给学生,在学生通过计算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倒数的意义,有效设疑后,学生自主释疑,从而掌握了“倒数”学习的方法。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克、千克”这一节时,引导学生观察淘气的体重是2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设疑追问:它们谁轻谁重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肯定地给出了答案,淘气重,学生自主释疑的过程,教师顺势归纳出在生活中称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1千克有多重。通过称一称学具中的一袋1千克玉米粒来体验如何认秤,如何称出物体的具体重量,通过掂一掂让学生亲自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活动二:1克有多重?让学生把一枚2分的硬币和3个回形针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1克究竟有多重。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学生亲自体验1克的重量,在认识了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后,问学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出活动三:千克和克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盘秤上放1桶1000克的油,这时秤的指针指向1千克,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议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开始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学生充分参与教师的设疑和自己释疑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学生很喜欢。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组合图形是如何构成的,然后我通过课件把组合图形拆分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直观了解组合图形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和尝试,逐步找到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教师的有效设疑和师生共同的释疑给学生指明了怎么学的问题。

三、创设解决问题的有效设疑和释疑情境体现“学了没有”

通过创设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来展现“学了没有”,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组合图形面积”一课中提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你们能找出几种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每个小组进一步展示交流,在交流中理解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选择最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怎样计算更简便,这样就把学生对算法择优的思考引入并深入了,通过这个过程完全可以体现学生这节课学了没有。我在教北师大三年级“克与千克”一節课中创设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情境,通过估一估一个鸡蛋的重量、一个西瓜的重量、自己的重量,然后再称一称的学习过程强化了克、千克的认识。

数学课堂利用有效设疑和释疑可以体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没有,一堂课最终目的不是展示教师如何,而是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方法,领悟什么道理,是否能参与到学习当中,需要教师千方百计琢磨如何有效设疑和释疑,使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在环环相扣、时而紧张、时而愉悦、时而沉思、时而张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取数学知识的满足。

猜你喜欢
微课数学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爱数学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