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2018-10-25 11:27孙志平窦艳云
学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学效果

孙志平 窦艳云

摘 要: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而感性的东西有时是难以言传的,所以语文学习方法的训练应融于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滴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章即从语言文字训练要紧扣文本、语言文字训练要联系实际、语言文字训练要具有开放性、语文字训练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等方面分析,如何将语言文字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特征;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2-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2.045

叶圣陶先生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可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如果语文课不进行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成为空壳。在突出政治的年代,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政治思想教育;后来强调加强“双基”,语文知识成了主要任务;然后注重智力能力,研究的重点就转向思维训练,学法指导;如今我们的课堂又提倡小组合作,凸显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一门学科的主要任务,我以为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无论语文教学的内涵如何扩大,学科任务如何增加,外在形式如何演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感悟语言。

去年暑假小学教师分散研修中听了济南历下区大明湖小学郭俊老师的《落花生》,印象深的地方很多,但今天最想谈的是如何借助文本,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一、语言文字训练要紧扣文本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本是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依据与载体。每个文本都凝聚着作者与编者的深刻意图,教师要做的就是深挖文本,吃透文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做一架渡学生从此岸到彼岸的桥。讲《落花生》一课时,郭老师从多音字“种”,到词语“居然”“印”,再到父亲谈论花生的句子,将藏在文本深处的每一粒珠子一一拭净,引导学生走进文字内里,感受其光彩。比如“居然”一词,郭老师就没有轻易放过,一个“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啊!怎么就意想不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更深层。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联系实际

语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语言文字来自生活,最终还要走向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课堂绝不能单纯地局限于文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大语文意识,引导学生透过文本与生活对话。在这一课上,郭老师教学“播种”这个词语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学生提出“种”字到底该读几声时,郭老师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给出了两个不同读音的不同解释,再联系上下文,联系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理解紧扣生活,学生印象自然深刻,相信他们会很轻松地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

三、语言文字训练要具有开放性

文本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依据与载体,但不是全部。开放的时代,信息的时代,很多信息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我们的课堂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要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郭老师的《落花生》在深挖文本,找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点的基础上,又大量补充资料,极具开放性。比如在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父亲也来了,就实在很难得”时,郭老师让学生在谈出自己看法的基础上,出示了作者父亲的一段资料,学生心中的疑惑一下子就被消除了。课堂上在谈作者对父亲话的理解时,郭老师还补充了作者的资料,让学生们感受到作者不但理解了父親的话,还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父亲的期望。

四、语言文字训练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与思想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的运用让很多远离学生生活的东西在学生眼前一一展现。比如对“落”字的理解,郭老师引导学生在谈出自己看法后,又出示了花生生长的动画资料,生动形象,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落”字的意思。当然,多媒体进课堂已经很普遍,但思想——这看不见的灵魂的与时俱进更需要教师的引领。课堂上郭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做桃子、石榴、苹果还是花生的教学特别精彩。郭老师首先抛出“时隔九十多年,在今天我们该做什么样的人好”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郭老师话锋一转,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做桃子、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落花生这样的人,首先我们得做一个有用的人”。学生身体的变化我们轻而易见,看不见的是学生思想的变化。虽然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语文的思想性告诉我们深含在文字之中的思想明珠不能一带而过,特别是面对《落花生》这类不同时代的文字时,教师首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文本挖得好,设计巧妙,这会是语言文字训练中的最亮点。

五、语言文字训练要重视学法的指导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徳树人,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这就需要“授之以渔”。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并达到自主读书、自主作文、自主交际。当然,方法是可以直接“告诉”的,但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而感性的东西有时是难以言传的,所以语文学习方法的训练应融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文谈到的落花生“落”字的教学,多媒体展示令学生明白花生的生长特点后,教师总结:“一个‘落字准确地概括出了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一个“落”字,不着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简单的语言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美。

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后,郭老师话锋一转:“我们知道了课文是重点写了‘议花生这一部分,略写了其他三部分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就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还有教师提到的下节课要进行的借物喻人的仿写训练,这都充分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方法的教学,因为语文课堂上的训练最终要指向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表达。

课堂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教师要深挖教材,熟练地驾驭文本,将听说读写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教学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新疆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文字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