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英语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设计、内容展示、教学过程和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中英语;基础教育;德育途径
【作者简介】戚绍领,河南省新乡县第一中学。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并置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行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New Curriculum Standard),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培养能力,还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包括英语教师在内的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Teaching)和“育人”(Educating)两者同等重要。
早在两个世纪前,现代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著名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奇·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也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Teaching is always instructive.)理论,从而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当今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过于侧重英语的语言功能而忽略在教学中及时实施德育的现象,而国内的专家又多介绍西方的教学理论而忽略思想品德教育的贯彻。所以,根据我国现行德育“知行统一”、“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等原则,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优秀的道德教育传统经验,结合当前英语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继承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从而造就成国家的优秀人才。
一、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般来说,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不仅初步具备了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而且其心理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特点:1.智力成熟,思维活跃。智力发展逐步接近成人。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2.情绪连续,心境形成。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充满热情,易冲动,当遇到挫折时常出现消极情绪。3.意志主动,目的明确。基本上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4.兴趣增强,性格成熟。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但可塑性仍较大,要么改良,要么变差。5.求知欲强,识别力弱。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结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6.理性思考,憧憬未来。对社会现象有较为理性的思考,对自己的未来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这些都对高中期间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灯将产生重大影响。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青年教育家杨贤江就指出,青年期是人的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正如心理学家所言,是“第二誕生期”、“第二危险期”。也是“人生改造期”。青年期极其关键,或向上,或堕落,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时。他科学地提出了对青年进行“全人生指导”(Overall Guidance of Life)的理论,对当今高中生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已有文化知识水平以及《新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德育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爱国主义(Patriotism)。包含中国人民革命史、国家观念、民族团结、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和维护国家主权等。2.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包括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人生价值观。3.社会主义(Socialism)。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产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4.道德理想(Moral Ideal)。包括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公德,以及人生观、远大理想等,以便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精神。5.劳动和社会实践(Labor and Social Practice)。包括勤劳诚实、服务观念及社会实践锻炼。6.遵纪守法(Observe Law and Discipline)。包括知法守法,抵制违法乱纪行为,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7.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Learning World Achievement of Civilization)。
三、英语教学中德育的实施途径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英语教学是一种外国语教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课堂又同其他十二、三门学科的课堂课时等规格一样,所以,课堂教学成了我们进行英语教学的主战场。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也必须按这些特定的程式进行。
1.设计在教学目标之中。在每单元的课程设计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要含有上述德育内容。例如,学习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友谊》(Friendship)时,我们会发现,课文中的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犹太小姑娘Ann的日记本,与我们民族的“朋友”大相径庭。这时,我们可以补充:“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values are kindheartedness, wisdom, propriety, righteousness and loyalty,so we Chinese people are loyal to each other.”(我们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观在于“仁、智、礼、义、信”,所以,我们中国人以诚信为本)。与西方“No eternal enemies, no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截然不同。这样,学生了解到的是我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公德。
2.展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在教授学生词汇、句式和篇章段落结构时,要有意识地选择和渗透德育内容。例如,学习高中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奥运会》(The Olympic Games)时,有意识地选择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北京奥运会)的相关内容,以便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情怀。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性先进科技成果自然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之列。词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计算机和网络词汇。例如,G4 = Generation 4 (第四代),而GB = giga byte (十亿字节);USB =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等。同时,多为学生找一些有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习惯。
3.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启发诱导、潜移默化,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在日常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渗透不同方面的德育内容。例如,每年的七月一日,既是建党节(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又是香港回歸纪念日(Anniversary of Hong Kong back to China)。我们可以在当天的英语课堂上,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我们的英语课:“Today i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ineteen years ago, just on the same day Hong Kong returned to the motherland.(今天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节。19年前的今天,香港回归祖国。)”这样,既生动地应用了英语进行教学,又使学生受到了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4.渗透在课外活动之中。在诸如端午节(Duanwu / Dragon Boat Festival)、国庆节(National Day)和元旦(New Years Day)这些节日,多举办英语晚会和作品评比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看英文电影或带英文字幕的优秀国产影片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
总而言之,英语是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们要利用英语教学这一特殊的通道,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把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这不仅具有教育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将体现出教育积极的延时效应。
参考文献:
[1]孙培清,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杨贤江.中等教育与青年问题[J].教育杂志,1925,17:9.
[3]辛玲玲,宋娟.中西方德育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