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荣
【摘 要】随着近几年我国财政对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商业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臨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怎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的变化便成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在适应市场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备参考。
【关键词】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管理理念;应对措施
虽然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在我国仍然属于新兴行业,但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全局的角度上看,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行业依旧呈现分散的状态,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能够快速发展的并不占多数。因此如果想取得长足的发展,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就成为了首要的问题。
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企业管理的成功。商业企业的整体运行工作与财务管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资金、库存商品的进销存环节都与财务部门相关,因此加强商业企业财务管理,不论是从商业企业本身还是我国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财务管理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
从国家财政信用体系方面来看,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财政信用体系的定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地调动、分配以及监督使用资金的系统组织,具体包括国家财政、银行信贷和企业财务”。在此中间,“国家财政是国家运用其行政权利,根据国家建设和管理的诸要求,以国家预算的形式进行强制、无偿地集中和合理分配社会资金的一种分配关系,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财政是制约其中的主要比例关系”。“财政信用体系的主导环节是确定财力分配所使用的方针政策”。与此同时,“银行信贷活动是国家运用经济的手段,通过借贷的形式进行组织与筹集资金,从而完成社会资金的再分配”。银行信贷活动的灵活性较大,利用效率较高,而且动员范围也广,因此它是国家银行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调节环节之一。
2.财务管理有助于实体经济的有益发展
财政信用体系的基础就是企业财务。具体原因如下:
(1)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于企业创造和实现的盈利;国家财政进行分配的资金,最重要的用途是进行经济建设,因此大部分都用于企业的拨款和投资。
(2)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存款;而银行信贷资金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各大企业。
(3)企业商品的购销,是银行投出货币以及回笼货币的主要方式。
(4)企业的财务是直接服务并同时进行监督社会商品的生产、交换和分配,而国家在财政和金融方面推出的方针和政策,必须经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具体负责,同时各种财政、信贷监督也要将企业的财务监督作为基础部分。
二、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以电商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的冲击,传统经济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极具有效的改革创新,在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框架上,旧有的管理形势制约了财务管理的发挥力度,继而影响了企业的管理和运作。
1.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如果想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的体系,就不但要求企业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及框架,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经济起步较晚,从改革开放才开始逐渐发展,因而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雏形阶段。目前,我国部分的商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上仍然存在着很多漏洞,故此,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此同时,受中国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方面缺乏正确认识,他们甚至认为企业财务的工作只是为公司员工发工资。正由于工作人员这种财务工作的思想局限,致使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度,从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仅仅停留在会计工作的层面上,从而阻碍了财务管理的发展及企业资金的运转。
2.缺乏高效的财务管理办法
目前,大多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缺乏高效的财务管理办法。未健成相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方法就会使整个财务管理系统显得混乱不堪。与此同时,企业的表面经济和财务状况天差地别,这也会滋生许多实际工作与管理制度相背的问题。经济学家在统计商业企业财务的过程中,他们将注意力多集中于宏观大面,比如企业利润以及企业的资金流动等问题,他们往往会选择性地忽略数据统计的具体分析情况,甚至会忽略企业的经济存在。
3.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
与很多国外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经济体制缺少稳定发展的活性因素,加之相关体制设立时间较短,绝大多数企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目前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的商业财务管理人员因缺乏正规培训而出现了素质低下,专业能力差等现象,因而他们无法成为优秀的财务管理机构。除此之外,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从业人员工资相对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是否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前来,而在职的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及能力,这些因素就会使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仅仅是完成表面工作。
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1.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是否能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尤其是领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这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建设助力极大。周和平坦言“财务管理的建设,关乎是否掌握灵活经营的主动权”,而流动的现金关乎经营规模和经营灵活,因此,企业只有把财务管理作为其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要求企业统筹人力资源,建设统一的财务管理中心,而该中心的工作内容则为总部记账与各部门财务管理的双重职责,整合资源的同时,避免其各自为政。
(2)将中心管理人员分派到各个部门的具体财务管理中,使得内部管理有层级,各个层级的侧重有别,核心层侧重沟通统筹,管理层规划控制,部门与领导关系层为决策支持,继而统筹人力资源,合理配属人员人力。
(3)要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用以提升创造财务管理团队,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价值,企业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尤其是其专业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观念的任务放在财务人员管理工作的核心位置。确保考核常态化,明确责任,确定标准,确保人才的态度、能力、职业素养三者平衡发展。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统筹设立财务办法
为保障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推行,其根本在于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预算管理力度则在此就显得极其重要。首先,企业经营要避免因企业景气而使得利益观念减退的尴尬,不但要求统筹兼顾好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工作分配时要根据各个部门的工作重点、任务和人才分布,而且要秉承工作任务的层层分配及内容的细化,建立部门小组间的沟通联络机制,并将经营指标和工作安排具体落实到个人身上。其次,对企业各部分的预算经营要进行针对性的核查及管理并逐步常态化,对于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措施用以纠正,并逐步淘汰属地化的自查管理、推广垂直化管理机制。最后,火车被动车取代的现象产生的社会营养是火车只由车头来拖动,而动车的每一环节都在产生前进的动力。丰台公司创始人大野耐一就将杜绝企业内部人员浪费视为制胜法宝,因此,为了经营质量和运营效率的提高,要实行预算管理和个人利益化挂钩机制,建设人才堤坝,在防止人才流失的同时,用实际效益明确工作内容。
3.提高商业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商业企业的核心管理内容,从事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主要的参与者、操作者以及监督者,在完善本职财务专业工作的同时,对于財务管理人员来说,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极其重要的任务,智力投资的成果远高于一切投资的报酬所得。因此,财务管理队伍的人员建设工作,已经成为商业企业运营中,实现其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以及必要条件。
(1)以财务人员的自身建设出发,树立其不断学习的好学理念,以此促进专业业务能力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其需要具有业务扎实、经验丰富的实用性人才,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有目的的加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财务人员也应当对现今不断涌现出的财务管理新规则、新理论和新方法自觉学习,并结合实际工作和企业特点加以规划总结,不断地提升和充裕自身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适应当下不断发展和完善下市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望。
(2)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考虑,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形成常态化机制,使得财务人员在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预期作用,达成好的工作效率。企业对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财务队伍建设的关键,其带来的收益是长期性的人才投资。在具体环节的设置上,以定期针对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课程培训入手,以开展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研讨为提高,以操作性强的实际工作内容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的范本,用以取代传统的言之无物的理论说教。帮助员工提升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继而为企业提高效率。
(3)为了保证企业生产中财务管理环节的实际工作效率,企业要对财务人员的选拔和聘用制度规范化,把握好能力素质和提拔选用两道人事核心关,并随之建立起相匹配的考核奖惩机制,试点推行磨合,继而在部门岗位全面展开。对财务人员的品德、能力、效率、业绩的进行综合考量,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和经营决策起到切实、有效的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但需要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意识,而且也需要企业内的财务人员对其高度认真负责。欲从根本上解决关于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问题,企业就要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更要增大预算管理的力度,并且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建设管理体制的科学有效性。唯有如此做法,才能够防范商业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财务风险,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更好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4(S2):94-97.
[2] 黄俊.对物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探究[J].商业会计,2017(11):123-124.
[3] 付文.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外资, 2013(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