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琰
摘 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实行游戏性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只有当教师与儿童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节奏又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自主性 游戏 师生互动 节奏把握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正如成人和小孩子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顶小孩子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小孩子就会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孩子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
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这个有关于速度的“节奏”问题却常常被我们忽略。这样的忽略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首先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成人往往急于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儿童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问儿童立即给出“正确”回答,一次活動“立竿见影”,马上看到结果。因而造成了学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肤浅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往往使儿童的学习停留在对于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
一、把握节奏,教学目标慢慢接近
例如我班本学期以存折为中介提升了幼儿角色游戏中的社会意识。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请幼儿自制了每人一本存折,并请孩子们讨论存折该如何使用。这样的问题抛出去后,孩子们有点迟疑,只有个别的幼儿能大概说出一些,于是我抓住这几个孩子的回答,给他们很详细的介绍了存折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第二天的角色游戏马上就将存折投放在活动中了。看到孩子们拿着存折在每个游戏中穿梭,好象十分的热闹。看似我预设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可是我仔细的观察之后就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一回事,除了个别的幼儿能知道可以利用存折领钱以外,孩子们对于“存折”的使用和一本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他们没有存钱的意识,不理解存折上的“钱”是可以累计的;不知道怎样记录;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向以前一样领到自己想要的数目;甚至有的孩子在面对我的询问的时候呐呐无语;更别提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角色身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漏洞呢?问题在于我没有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我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达到预定的目标。于是,本来可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幼儿的一个负担,一个烦恼。我把这个游戏活动的师幼互动节奏稍稍进行了变动,我先让孩子回家调查“家里有存折吗?有什么用?怎么用?卡上的钱是那里来得?”等等,在家长朋友们的帮助下让幼儿在知识面上先结合实际生活加深认知。然后根据真实的存折来一起设计我们游戏存折的记录方式,最后在一次次的通过幼儿的游戏实际情况来分析、讨论,让幼儿在实例的帮助下学会使用。经过以上实践证明,我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很多个小问题以渐进式方法来组织与指导效果为好,有了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及时的抓住孩子们在适应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并以此为依托进行再提升。这里的关键就是我把握好了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应新信息这样的循环中慢慢的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很好的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
二、把握节奏,增强趣味,提高幼儿参与积极性
例如我班在新增“超市”游戏的时候,我借鉴了以上的经验,并不急于一步到位。只是在幼儿需要的时候,一步步的把问题抛向孩子。当商品都收集来了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分类摆放?”当超市生意兴隆,人满为患的时候“我们的小朋友可以怎样来分工合作?”当门可罗雀的时候“怎样吸引更多的顾客呢?”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孩子们增加了不少的游戏新情节,他们设计了分类标记、成功的学会了协商分工、能想出很多不一样的打折促销活动。使得我们的游戏更加接近实际生活,更加的富有趣味性。
以上事实证明,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幼儿游戏教育更科学的关键。就象一首动听的歌曲必定会有强拍和弱拍之分,老师抛出了新的问题就象是一个震撼的强拍,能促进幼儿积极的思考,努力的尝试;幼儿在适应、解决的过程中反馈出的现象就象是弱拍,能很好的带动游戏情节的继续发展。然而,只有在强拍和弱拍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才能演奏出一首华美的师幼互动乐章。
三、把握节奏的小建议
然而,教师怎样才能在活动中精彩的演奏出师幼互动的乐章呢?具体怎样把握好这关键的“节奏”呢?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这几个建议:
1.“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
2.允许儿童“犯错误”。教师要留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儿童的头脑。
3.“学习是过程”。教师必须理解学习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孩子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因此,不要指望儿童可以通过一次活动或一节课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经验是多次实践积累的产物,但实践积累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4.“尊重个体差异”。教师不但要以儿童“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儿童的学习速度,因为不同的儿童,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教师不要拽着儿童的手,生拉硬拽地强迫儿童跟着自己“跑”。
虽然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可以“教”很多东西,甚至包括游戏本身的技能也可以用很多方式方法来“教”。但教育实践的游戏中愉悦性与教育性是可以的统一的,是可以让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互动起来的。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尊重儿童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我们不妨多试试,不但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能愉悦和能力并进,我们也可以更多的感受互动过程中与孩子的亲密接触,并从中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