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筹建亲历记

2018-10-25 02:09林乎加
党史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宝钢钢铁厂同志

林乎加

到上海工作与宝钢出生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组织工作组,要去稳定上海的经济秩序。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上海工作的。

在此之前,我是1964年到北京,1965年至1967年为国务院“小计委”领导成员。1967年到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这个时候浙江省杭州造反派把我在杭州和北京之间揪来揪去的。那时候造反派是随便抓人的,我被关押。直到1972年春节回到北京,从1972年至1977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1972年我曾陪美国总统尼克松到杭州参观。

作为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当时和我一起参加市委工作的有苏振华、倪志福和彭冲,还有严佑民。严任上海市革委会主任,他是从公安部副部长任上调过来的。我当时在书记处工作,作为书记处书记,参加了上海市委实际的领导工作。无论在书记处,还是作为上海市委书记,我主要分管上海市财贸经济工作。

记得我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参加“四五”计划讨论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出,小钢铁厂不解决问题,需要的钢材不能做,我们要搞现代化的钢铁厂,不能搞小的,起码要搞大的,全国搞个新型的大的钢铁厂。那个时候,全国各地建小钢铁厂、土高炉,大炼钢铁,主要的钢铁厂有包钢、武钢、太钢、鞍钢、首钢和本钢。那时候,冶金部由唐克部长负责,唐克部长组织冶金部讨论的时候,就认为要搞现代化钢厂,不能再搞鞍钢那种,鞍钢已不是现代化钢铁厂了,已经落伍了。他们说要搞就搞像日本那样的,日本不是几年就把现代化钢铁厂搞起来了吗?要搞现代化的钢厂,就要向日本学习。

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全国第二大钢铁基地。当时,以上钢一、三、五厂为龙头的上海钢铁工业仅次于鞍、本地区。到1976年上海已年产钢430万吨,有1300多个钢种,2万多个规格,基本满足了上海机械、造船、仪表、轻工、石油等工业的用钢需要。但上海钢铁厂有一个严重缺陷,就是缺少炼钢原料——生铁。上海炼钢和铸造用的生铁主要靠武钢、本钢、马钢等钢铁企业经冶金部按国家计划每年调拨的数百万吨。这样不仅影响了武钢、本钢、马钢等钢铁企业自身的发展,使这些企业的炼钢和轧机系统长期吃不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大大加重了铁路部门的运输负担,使得华东地区的运力全线吃紧。上海的钢铁工业则长期与兄弟企业争原料,等米下锅,不能保证稳产,更无法说高产。

1977年1月1日,我给冶金部唐克部长打电话,说起上海严重缺生铁的事情,提出希望在上海新建高炉、增加炼铁能力的要求。我们前后通了将近有半个小时的电话。

冶金部高度重视,不久就派专员赴上海实地考察,并与上海方面协商提出了在上钢一厂新建两座1200立方米高炉的建议。冶金部设想在上海建设一个炼铁厂,解决上海炼钢二次化铁,节约焦炭,并于1977年3月正式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1977年9月16日至10月14日,叶志强率领中国冶金考察团在日本考察了约一个月。考察团成员都是国内各钢铁企业的负责人。这次考察对每一位成员来说都受到了一次极大震撼,中国与日本钢铁工业的差距至少20年。

10月22日,叶志强等人在中南海向中央政治局详细地汇报了日本钢铁考察报告、见闻和感受,并放映了新日铁赠送的一部电影短片。

这份考察报告是刘学新等人写的。他们把考察报告给我看了,但是电影短片我没有看。

听唐克同志讲,他们考察日本后讨论下来的结果,就是要学习新日铁,买新日铁的技术,按照新日铁君津厂的样子,照君津厂这个样板,在中国也造一个。

按君津厂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要靠海,这样有利于解决运输问题,不能搞陆路运输,因为铁路受不了。

这个钢铁厂要靠海,要靠海问题就来了:一是要有水,大钢铁厂耗水量是很大的,没有水不行,没有淡水不行;二是要能用船运,国外的矿石来了要能够装卸,国内的炉料来了也要能够装卸;三是要能通陆路、通铁路、通水路,还要建码头。

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比较麻烦,如果把这个钢厂建在北方,第一个水是解决不了的。当时,北方只有莱河水库,莱河水库水量还不稳定,那时候莱河水库正在修。除这个水库之外,北方就再也没有大水库了,就是长江以北也只有莱河水库有水。那么,如果用东北辽河的水,通码头是很困难的,码头不行,鞍钢现在用的是营口那个码头。而当时营口好像没有码头,船不好停。那个时候讲营口,不是现在的营口,现在的营口是在通海,那个时候营口在辽河里头。因此,北方没有这个条件。再有就是南方。宁波以南没有考虑,因为没有铁路,从浙江沿海的温州,到福建都不行,所以只有宁波和上海。宁波港口不大,它虽有江,但港口水量并不大,大船进不去。它不是现在的北仑港,北侖港是以后建宝钢才建的。在平地毕竟要建这么大个钢铁厂,要有个城市来支持它。如果要用的东西多了,宁波可是负担不了的,要建个城市又要几年了。

因此,现成的有上海。上海宝山这个地方靠长江,长江可以修码头。长江吴淞口是个冲积层平原。另外,上海还有最好的条件:第一是中国的工业基地。上海的工业门类齐全,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力量大,科技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单位多,整个工业科技水平高,协作条件好。在这样的大工业和科技基地上建设现代化的钢厂,有利于投产后的专业化社会协作。我提出这个地点,叫唐克他们去考察一下。因为我那个时候是从国家计委调到上海去工作的,1976年10月去的,1977年就干这个事。第二是港口条件好。选择上海建厂可以综合利用水运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上海地处长江出海口,可以充分利用江运和海运的便利条件,使水运达到总运输量的80%以上,这样既有利于矿石进口,又有利于钢铁产品的出口和销往沿海沿江的各个城市,从而可以大大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极大地降低运输费用。还有整个上海可以支撑这个钢厂。我请冶金部研究一下。唐克他们后来研究了,进行了重新考虑。冶金部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作为新建现代化钢厂的厂址。我讲的这个情况,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他们都赞成我这个意见。

1978年考察日本钢铁

1977年11月22日,国家计委、外贸部、冶金部联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加速发展钢铁工业的报告》,主要内容是抢建上海炼铁厂,规模为年产500万吨和相应的水运码头。

12月14日,李先念批准了冶金部关于《拟和日本技术小组商谈新建钢铁厂主要问题的请示》。同日,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相继圈阅。

12月中旬,国家计委、建委、冶金部、交通部、铁道部、煤炭部、外贸部、一机部、四机部等部门的三十几位领导和上海市领导一起就建设新钢厂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并拟订了建厂规模。1977年12月底,彭冲主持会议,讨论确定了新钢厂的厂名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简称“宝钢”)。

1978年3月9日,“三委一部一市”正式向中央写了《关于上海新建钢铁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宝钢的总体设计和各主要车间以及全厂公用辅助设施的基本方案初具轮廓。至此,历经中共中央两次讨论、三次批示的项目,到1978年3月11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在报告上批示同意。

宝钢项目经中央研究同意定下来以后,至于日本钢铁究竟怎么样,说实在的,我当时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因为在此之前,我只是看了刘学新等同志写的日本钢铁考察报告材料。

当时的陈锦华,是上海计委的主任,他建议我先去日本看一下。陈锦华先前去日本看过了,回来以后他向我汇报,说他到了新日铁之后,新日铁听说上海要建一个大钢厂,就派了一个专务董事叫大柿谅,陪同他在日本参观了几天。他说自己没有见到那个稻山嘉宽。

我听了这个汇报后,觉得这个事已经比较好了、比较踏实了。于是,我就跟国家计委打电话商量,我说我想去日本考察,但不能只看一个钢铁厂,还要看其他方面,要看日本的化纤厂。

记得以前毛主席说过要搞“的确良”。有一次,毛主席坐火车上南方去,他跟那个列车员说,认识这个列车员。他问他们星期天干什么去,他们说排队去买“的确良”。他们告诉毛主席“的确良”怎么怎么的好,毛主席说为什么不搞个厂生产呢。毛主席回来以后,就告诉了李先念。李先念落实毛主席的指示,要搞几个大的化纤厂。但搞化纤厂,第一个条件是要先搞石油,不搞石油不行,石油是要提炼的,提炼才有乙烯、有化纤。因此,要搞化纤厂也不是随便就能搞起来的。在那个年代,最后安排了四个基地,大庆一个,北京一个,还有上海一个。一开始就安排了这三个。后来胜利油田又是一个,都是为了搞石油、搞提炼,最终为了搞化纤。

因此,1978年3月至4月我到日本考察时,名义是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经济代表团考察日本经济,其实我们不单看日本钢铁,还看了化纤、造船、交通及银行贷款。

我率领中国经济代表团对日本进行了考察、访问。这个中国经济代表团,是应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日中经济协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等有关经济贸易团体的邀请前往日本参观访问的。代表团顾问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段云,他在日本留过学,会说日语;副团长是国家计委副主任房维中,他也会一点日语,不是太会;商业部副部长高修、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卜明,秘书长是对外贸易部副局长吴曙东,代表团成员中包括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省计委主任陈安羽等。

3月29日,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和经济企划厅长官宫泽喜一,分别会见了中国经济代表团一行。30日,日本通商产业大臣河本敏夫在东京会见了中国经济代表团一行。日本经济界对中国经济代表团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东京、关西地区等经济团体先后举行了有数百人参加的盛大的欢迎酒会,欢迎我们的到来。那个时候,日本和我们还没有实现邦交正常化,只是建立了一个日中经济协会,作为经济交流的组织。我们就组织了这样一个代表团到日本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赴日本考察访问,我见到了日本钢铁联合会会长稻山嘉宽,是财贸总会跟他联系上的。稻山嘉宽看到我们这么大规模的经济代表团,他跟我介绍了新日铁的基本情况以及日本钢铁的发展经验。他说,战后日本钢铁发展很快,那个时候发展成两三个大的钢铁厂,主要是美国的麦克阿瑟接管日本期间,向日本提出意见,是美国帮助日本搞起现代化大钢铁厂的。美国人帮他从中介绍关系,日本政府就派他作为桥梁。他作为日本钢铁联合会会长,使日本钢铁重新振兴。他说,你们也应该搞最现代化的钢铁厂,中国完全可以参照我们的发展模式。我们都能解决,你们更能解决,我们帮你们是很现成的。我们可以帮你们设计,照我们的样子就行,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他说,你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到我们的厂址,看看现在现成的钢铁厂,怎么解决问题以及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你都可以去看一看,有问题我们一起来商量。至于我们拿什么来建钢铁厂,稻山嘉宽说,你们自己可以贷款,美国可以贷款。

我就去了新日铁,看了它下面三个钢铁分厂,还看了日本神户钢铁厂。

参观日本钢铁厂的时候,由大柿谅全程陪同我。他说:整个设计日方可以负责。至于买设备,他说:你们不包,我们日方可以包,只需要交10%到20%的手續费。当然,重要的部件,你们自己可以买,你们自己买了以后,可以把这个钱省下来。他说:我们给你介绍到哪里买、买什么厂家的。我们日方可以包设计、包顾问、包总施工,重要的部件你们自己买。

其实,大柿谅的这个意见提得很好,我回来后不久就向国务院作了汇报,汇报完了以后就回上海了。李先念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小平同志讲,最主要的是大柿谅讲包了,至于重要的部件我们自己可以买还是要他包,我们要日方全包,他们负责任,包24年,要有限制。我们就要他们一个优质工程,到时候交给我们钥匙就行了。

从日本回来后,有关宝钢项目的几个问题就这样定下来了。

4月23日至5月11日,国家建委、冶金部组织全国有经验的56名著名专家来到了宝钢现场实地调研,对宝钢厂址的地质和地基处理等问题进行重新审议。这次专家会议由国家建委副主任韩光和基建局局长王铁云共同主持。专家们根据厂址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钢铁厂的建设要求和可能采取的地基处理方案,经充分论证后认为:宝钢厂址采取恰当的地基加固处理是可以建设大型钢铁厂的,宝钢厂址可以建设。专家组论证结论上报国务院后,韩光据此向国务院汇报。5月15日,李先念果断地在书面报告上批示:“决心已定,可以不再变动。”就此,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厂厂址在上海宝山月浦最终确定。

5月至7月,由冶金部牵头,一机部、四机部、上海市冶金局和有关设计院共100人参加的设计审查团到日本,审查新日铁提出的宝钢初步设计方案。

6月4日至18日,计委、经委、建委在上海组织召开宝钢建设第一次协作会,确定了宝钢配套项目和进口钢材、铜、铝、生铁、水泥等物资。

7月20日、26日,计委、经委、建委发了《关于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建设进度的通知》及《关于增加1978年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交通配套工程进口物资所需外汇的通知》。

8月12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建设计划任务书。它标志着宝钢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完成正式立项。

厂址、设计、物资、外汇、计划定下来之后,8月28日,由外贸部和新日铁签订《关于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第二號技术协作合同》及《关于筹订上海宝山钢铁总厂设备的备忘录》。12月21日,与新日铁签署了《关于订购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成套设备的总协议书》(即一揽子协议)。主要内容是:由新日铁供应的16个单元和工程施工综合管理及生产操作指导合同。

1978年12月23日,宝钢举行开工典礼。

宝钢下马背后

1978年5月,我离开上海到天津去了。6月至10月,我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天津市革委会主任、市警备区第一政委。但宝钢的事我还一直关注着。

自1978年12月21日与新日铁签署一揽子协议之后,现汇付款问题一直是困扰宝钢项目进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陈云同志对宝钢工程贷款问题不怎么放心,他可能跟小平同志提过意见,小平同志就委托他去宝钢看一看。

有一次开座谈会时,陈云讲宝钢投资太大了。我说几年就赚回来了,贷款加利息还了就行了,可以赚回来的。当时方毅副总理也了解情况。我讲了以后,他出来也讲了几句。陈云同志对宝钢的投资贷款比较担心,要那么多亿的现汇付款,当时全国人民每人要拿出10块钱。陈云同志就讲他要负责任,说你们不知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百姓没有饭吃,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三年基本建设摊子铺得太大了。

1979年5月11日,陈云同志请薄一波同志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听听过去搞过钢铁的一些同志的意见。5月31日到6月6日,又到宝钢现场视察与调查。6月16日,陈云同志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了宝钢的建设问题。陈云同志说,应该说宝钢是仓促上马的,这样大的工程,按道理应该广泛征求各方面更多人的意见。现在工程建设在进行中间,问题已经决定,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再多加考虑,以弥补过去的不足。接着,他就宝钢建设讲了八点意见。其中第八点意见,要求冶金部要组织全体干部对宝钢问题展开一次讨论,采纳有益的意见。他主张全国主要的冶金专家都要参加讨论,而且不止一次。讨论定案后,要拟一个财委的报告,报请中央政治局讨论追认批准。陈云同志说,从现在开始,对外的合同可以签了,工作可以做了。大家要同心协力,把宝钢搞好。外界舆论,我来做工作。最后陈云同志又讲,这次会议讨论宝钢问题,对统一思想、一致对外很有好处、很有必要,要做些宣传解释工作。各条战线都要齐心协力支持冶金部,把宝钢建设好。

宝钢工程项目的合同签了。签完合同,一到落实这个项目的时候,国内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由于我们没有什么经验,外贸部也没了解清楚,就你推我我推你的。反正宝钢工程的事情闹大了,反对声浪大了,问题都来了,什么长江不行、码头不行、打桩不行的。

尤其是在1980年9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宝钢项目闹得很厉害,不少全国人大代表都提意见,最后要我和唐克向提意见的人讲清楚。

我和唐克就让国家计委管冶金的同志,根据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提的问题写了一份材料,唐克在人代会上给他们讲了一下。轮到我回答时,我说宝钢工程的具体问题多得很,你们要问哪一个,我们冶金部给你们的介绍已经比较全面了。

把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的质疑平息了,又有部分中央领导开始不放心了。

1980年10月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说,明年一定要抓好整顿工作,首先是基本建设,原规模要压缩,新项目要控制。宝钢怎么办?那时候国家计委的压力很大,国家计委副主任金熙英同志就是顶着压力参加讨论的,因为他一直管计委的基本建设,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在计委布置工作时说,要从项目上做文章,要砍一批项目,把规模压下来,要在10月17日搞出个东西来,准备12月23日向中央汇报。他们重新组织专家工作小组去宝钢,这些专家回来写报告,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汇报做准备。

1980年11月4日至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会议决定:宝钢一期续建,二期工程推迟。12月23日,再次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宝钢工程调整问题,决定宝钢要从宏观经济出发,要调整、退够,要下好。后来,算账都是计委负责的,原来说宝钢已经进口来的机器设备,要造个仓库把它们藏起来。金熙英说:这不是胡闹吗?怎么能这么干?如果建仓库可以的话,那盖厂房就不行了吗?

总而言之,小平同志、李先念同志,他们对宝钢建设从来没有动摇过。再后面有关宝钢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从上海到了天津以后,又从天津回到北京,在北京的事情都忙不过来了。

我只是觉得当时宝钢的事实在太费脑筋了,一波三折的,这里头事情太多了。至于后来宝钢又上马,这已经是后来的事了。在宝钢停建、缓建的时候,我是提过一些支持宝钢的意见的。

猜你喜欢
宝钢钢铁厂同志
《宝钢技术》征稿简介
关于钢铁厂含锌尘泥综合利用的探讨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钢铁厂除尘灰矿相组成及压球性能试验研究
地基强夯处理技术在钢铁厂的应用
严良堃同志逝世
新型登船梯在宝钢码头的运用
宝钢宽厚板生产线将迁湛江